好石斛在天府

2020-11-23 07:30李后强
当代县域经济 2020年11期
关键词:石斛铁皮四川

李后强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史料研究表明,这一段出自《战国策》的文字是历史上最早關于天府之国的记载。后来,司马迁有云: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自此,“天府之国”正式被用作四川的美称。再后来,“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形胜甲于天下,诚所谓天府之国也”……这些种种,无不彰显了四川作为“天府之国”的独有自然条件和物富民殷。“天府之国”是“黄金纬度”(北纬30°)穿越而过的地球“神奇盆地”,是世界唯一的“紫色盆地”,是上天赐予中国的“聚宝盆”,是中华文明的水源地,是万物生长的圣地,是恐龙、中国国宝大熊猫的故乡,还是石斛的a故乡。全世界有石斛1600多种,在中国有76种,在四川有60种。“好石斛,在天府”,不仅是复兴四川石斛的至理名言,而且具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石斛的起点在天府

学术界的共识是,世界上绝大多数野生植物都起源于青藏高原。这是因为青藏高原过去没有这么高,它从海洋中崛起后有最适合动植物生存和生长的土壤和气候环境。石斛是最古老的兰科植物,属于兰科中最大的一个属,包括约1600种植物,也起源于青藏高原,并且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在青藏高原出土的化石和发现的岩画中都有野生石斛的造型。兰科植物是起源古老而进化不同步的分类群,种类极为丰富,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约有700属20000种 ,广泛分布于除两极和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外的陆地生态系统,主要是在热带地区具有极高的物种多样性。青藏高原地域广袤、生态环境复杂,为众多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青藏高原区植物种类繁多,植物地理成分交错,植被类型复杂、植物资源丰富,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郎楷永在《青藏高原的兰科植物》论文中指出,兰科植物在青藏高原的种子植物中是大科之一,共有99属,474种及9变种,属占我国国产属总数的61.5%,地生型54属,附生型37属,腐生型8属,种数占我国国产种总数的46.5%。属中含10-20种的属有石斛属、毛兰属等。

由于青藏高原不断隆起,海拔太高,气候寒冷,不再适合野生石斛生存生长,于是石斛在四川盆地落户并大量繁殖,出现多个品种。这是因为四川盆地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水盆”,水来自世界“淡水塔”青藏高原。四川现有7415条河流,是“千河之省”,空气潮湿,阴天很多,是生物避难所,古代有史前海洋(古特提斯洋)和巨大的“巴蜀湖”。从距今1.9亿年前三叠纪、“印支运动”到今天,四川盆地经历了“洋盆”“海盆”“湖盆”“陆盆”四个阶段的演变。由于冰川和洪水运动,在成都形成巨大的冲积平原(成都平原),土壤十分肥沃。四川盆地海拔低,四周有高山,后面有横断山脉。黄帝、大禹出生在古蜀,大禹治理岷江和沱江后,走向中原治理黄河。四川营盘山文化、宝墩文化、三星堆、金沙文化等都说明水与石斛有很大关系。石斛就是“蜀花”“盆花”“川花”。台湾学者蔡文杰等在兰科植物的起源和进化文章中指出:基因组学研究证实,现存5个亚科的兰科植物都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范德皮尔指出,兰科植物大多数全基因组重复事件发生可追溯到5500万至7500万年前,并强调了全基因组重复事件在兰科植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性。2015年福建农林大学和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深圳)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在揭示兰科植物起源之谜上取得重大进展,香荚兰基因组项目取得阶段性科研成果,为揭示兰科植物起源和系统演化研究奠定重要基础,标志着我国兰科植物基因组测序技术进一步成熟。1976年,在余姚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出土的众多陶器中有一件器皿,上面刻着一种五片叶的植物,据考古专家考证,器皿上所刻绘的那株植物是箬兰,即浙江产的落叶虾脊兰(是兰科植物的一种)。河姆渡文化距今有7000年左右,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在神话传说中,仓颉创造了“兰、蕙”等字。《路史》中说:“尧帝之世有金道华养兰。”《拾遗记》中说:“上古时须弥山(佛教传说中的名山)第九层有仙人种兰。”古代将兰视作仙草,以至数千年来,我国人民认为兰非一般凡花俗草。《左传》记载“燕姑梦兰生子”的故事,《诗经·郑风·按语》中有秉兰之诗句。

石斛的资源在天府

四川是我国道地药材分布最多的省份,植物资源的分布仅次于云南。四川的石斛资源也很丰富,历代医书中都有记载。宋朝的医药学家苏颂在《本草图经》中记载石斛:“今荆湖、川、光州郡及温、台州有之。”这里的“川”即指今四川及重庆直辖市。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经典名著《本草纲目》里记载:石斛 “其茎状如金钗之股,故有金钗石斛之称。今蜀人栽之,呼为金钗花”,“石斛开红花,短而中实……处处有之,以蜀中者为胜”,这里的“蜀”也即四川;“开红花,短而中实”的石斛即为现今川产的金钗石斛。直到近代,四川的石斛资源也曾十分丰富,能满足省内外以至国外的市场需要。在我国石斛的81个原生品种(含变种)中,四川就有15个,主要是:金钗石斛、叠鞘石斛、铁皮石斛、曲茎石斛、竹枝石斛、细茎石斛、线叶石斛、矮石斛、串珠石斛、矩唇石斛、罗河石斛、华石斛、梳唇石斛、广东石斛、昭觉石斛,分布在川南的泸州地区,川西的雅安、攀枝花地区,川中南充、遂宁地区,川西南的峨眉地区,川西北的江油地区等,几乎遍布全省。然而,由于长期过度对野生石斛资源的开采,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包括四川在内的全国野生石斛资源已经很稀少了。目前野生铁皮石斛已为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禁止采掘、贩卖。

石斛的历史在天府

《黄帝内经》中有记载,相传大约在4600年前,黄帝和岐伯有过关于“心主神明”的谈话,研究认为,这就是关于石斛药用的最早记载。后来,学者们发现《神农本草》也记载了一种唤名为“林兰”、具有保护心脏功效的灵药,经确认,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石斛。大约公元150-219年,东汉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又将石斛称为“蜀中石斛”,或称“铁皮石斛”,后来,华佗又将其称为“枫斗”并至隋末。到了唐朝,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在考证丈人山(即蜀中青城山)时确认,山中所出石斛是奇花异草,为神农氏所示神品,故以地名立标,命名“川石斛”。再后来,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述:“石斛丛生石上,经年不死,俗称千年润。石斛短而中实,木斛长而中虚,以蜀中者为胜。”大约公元1578年李时珍就记载:“石斛名义未详。其茎状如金钗之股,故有金钗石斛之称。今蜀人栽之,呼为金钗花。”而到了民国时期,《宣平县志》也有相关记载,称“石斛品种色质繁多,惟有寿仙谷铁皮石斛和川石斛无殊,浑金璞玉,更显灵气”。

从发源地和传播看,野生石斛最早出现于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周边,沿着长江和黄河上游传播,主要是四川的岷江、雅砻江、金沙江、大渡河、青衣江等,傳播到中国地势第二阶梯的四川盆地,在紫色盆地与青藏高原的交界处龙门山(青城山)、龙泉山(云顶山)一带进行人工移栽,最后沿南北两条路线传播。南下传播到中国的云南、贵州、广西、福建、浙江、台湾等省份,以及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地区;北上传播到中国的陕西、安徽、河南、山东等省份。这说明,“石斛的历史源头在天府”是有道理的。

石斛的文化在天府

有研究表明,石斛源于古蜀,与道家长生不老思想有关,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道教的创始者、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道陵天师的“神仙方”。“神仙方”描述的“大树华盖取仙草,千年雪松取地精,伸手摘星玛布尔”,分别代表的是铁皮石斛、长白山的千年人参以及西藏的特产红景天。而道教“祖天师”张道陵入大邑鹤鸣山修炼,123岁在青城山逝世,因而道教的重要发源地在四川,尤其是青城山、瓦屋山、鹤鸣山一带。

石斛伴随道教文化的传播而扩散。相传,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孙思邈采集青城山“金壁天仑”所出铁皮石斛,治愈了青城观第十二代观主赵元阳顽疾后,两人性情相投而结拜,孙见其天赋异禀,好学笃诚,甚是爱惜,便私授医学医术,又亲带至金壁天仑岩崖采挖铁皮石斛,并移栽至观后药圃繁殖,探究药性,以备急用。而在《正统道藏·唐叶真人传》中也记载了:唐高宗永徽三年,叶法善(即叶真人)36岁在青城学道出师,返乡做的三件大事之一就是深入各大名山普查铁皮石斛,终于在牛头山、寿仙谷、白马山、琴山四处山谷中寻觅到铁皮石斛及石斛类本草。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又一著名道士杜光庭(公元850—933年)在其所著《仙传拾遗》中记载:“成都张伯儿,西晋时修道于蜀石斛山,精思感神仙,忽降谓之曰:此山有长生夜光之芝,得食一枚,白日冲天。”后来,据历史学家考证,这里的“蜀石斛山”应该是指四川的龙泉山,因为此山是古代的成都人,特别是官员们游玩的主要之地,也是石斛主要栽培地。龙泉山脉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呈南北走向,是岷江与沱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的自然分界线,整个山脉狭窄而长,山脉海拔高度为1000米左右,龙泉山脉沿线区县是四川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如成都的西河街道和石板滩镇都有外省籍客家人,这与古蜀石斛生产销售有关。此外,据考究,石斛的得名有缘“斛”字,斛是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而张道陵天师创立的“五斗米道”就可能与此有关。

石斛的生长在天府

石斛作为四川的道地药材,是由四川的自然环境条件内生决定的。野生石斛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一般生长在海拔100~3000米高度之间,常附生于树干或岩石上,喜温暖、湿润和半阴半阳环境,不耐寒。生长适温为18~30℃,生长期以16~21℃更为合适,休眠期为16~18℃,晚间温度为10~13℃,温差保持在10~15℃最佳。冬季温度不低于10℃,幼苗在10℃以下容易受冻。生长地区年降雨量多为1000毫米以上,湿度为70%~80%。对此,民间有一种说法,形容其生长条件为“狗不叫、鸡不鸣、半阳半阴,还要听着水声长大”。

石斛苛刻的生长条件决定了适宜地区必然屈指可数,而四川的地形地貌和温度湿度与石斛的生长环境相一致。四川位于亚欧大陆板块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三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西高东低,属于中纬度地区,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地貌单元,具有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气温较高,雨量多、湿润、日照少等特点,其中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又兼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全年温暖湿润,年均温16~18℃,日温≥10℃的持续期240~280天,积温达到4000~6000℃,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冬暖夏热,无霜期230~340天,盆地云量多,晴天少,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四季分明。这些正好为石斛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由于四川优越的气候条件适合石斛生长,四川较早开始了石斛的人工栽培。新中国成立前,四川石斛的人工栽培主要在合江、重庆一带,农民将石斛用竹钉钉于树干上,或者嵌于石头缝里,敷以牛粪,数年后即可繁殖成丛。20世纪80年代,四川开始了“石斛人工栽培新方法的研究”,栽培金钗石斛的方法被浙江借鉴用于铁皮石斛的栽培。到了90年代,开始了“石斛生理及其驯化栽培的研究”。进入21世纪,四川省甘御兰实业有限公司、壹原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先拓生物科技公司等开展了石斛的规模化人工繁育、种植、研发和生产销售等,如:甘御兰公司已拥有55项铁皮石斛相关的专利技术,种苗年繁育量达50万瓶,驯化种植存活率达到95%,综合水平位于全国同类前列;拥有组培工厂化快繁技术体系、规范化种植SOP体系、仿野生种植SOP体系等,通过了GAP标准和农产品有机双重认证,开创了省内大规模有机仿野生种植先例。

石斛的品质在天府

石斛属于兰科,唐朝开元年间的道家经典《道藏》把石斛列为九大仙草第一。按《中国药用石斛图志》的表述,石斛茎中含生物碱,主要是石斛碱、石斛次碱、6-羟基石斛碱、石斛醚碱等。现代医学和中医药理研究表明,铁皮石斛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多糖等物质,在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抗衰老、抑制肿瘤、补五脏虚劳等方面有明显的效果。

粗多糖是石斛茎干中提取的黏液,是石斛植物中的神经元,即石斛经络组织液,含量越高其品质越优。石斛中多糖成分的积累需要一个低温阶段,当气温达到15℃以下时,叶片中的多糖逐渐转移到茎秆中得以积累。有研究表明,产地对铁皮石斛硬度、剪切力以及黏稠度等物性和多糖、生物碱以及黄酮等活性成分有极显著影响。四川独特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石斛的多糖、生物碱等有效成分的积累。据测定,浙江寿仙谷铁皮石斛(仙斛1号)粗多糖含量有47.1%,浙江其他各地产铁皮石斛粗多糖含量为21.7%;被药物界认为品质最佳的霍山石斛(产地安徽霍山县)粗多糖含量为32.6%,云南产石斛粗多糖含量为32.8%,广西产石斛粗多糖含量为16.4%。而四川金堂县所产铁皮石斛粗多糖含量高达66.03%,远远高于药典标准中的25%,也远远高于其他省份所产石斛,是全国同类铁皮石斛中最优秀的品种。

按《四川道地中药材志》的表述,石斛是49种川产道地药材中的一种,而道地药材是气候和水文因素综合的结果,其药材质优效佳。全国金钗石斛分布地域很广,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广西、贵州、海南、台湾等地。四川的合江、大渡河流域、金沙江流域、安宁河流域有金钗石斛分布,但全国品质最好的金钗石斛分布在合江、赤水一带的三江交汇处,四川的夹江叠鞘石斛和合江金钗石斛均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石斛的产区在天府

四川自古以来就是道地药材的代表性产区,在中医药界有“无川药不成方”之说。对于石斛而言,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四川的石斛产量居于国内前茅,所产石斛除本地有较大量的消费外,武汉、南京、上海等下江一带大城市及广东、浙江、湖北、江苏、福建、安徽等也是主要销售地,能满足省内外以至国外市场的需要。据合江县中药材公司资料,当地所产石斛除顺长江运往各大城市外,还常运销东南亚。新中国成立前,川南各县年产金钗石斛达数十万千克,仅合江县1953年就收购干石斛两万多千克,相当于鲜石斛十万多千克。合江县有两个专业的石斛交易市场,是石斛的重要集散地。原四川东南即现在重庆直辖市一带,过去也有大量石斛,仅1953—1954年,每年通过重庆港外运的干石斛即达1000多担。有人通过对布拖、冕宁、汉源、汶川等产地的调查,证实1949年前就有陕西、湖北等地药贩不断来四川产区采收,并经特殊加工,改头换面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霍石斛、金石斛、金耳环或枫斗,“价值千金”。四川阆中自清朝以来就有专门采集铁皮石斛的民间组织,世代相传,将铁皮石斛采集后贩运到重庆、西安、长沙、南京、北京、广州等地,主要销售给官宦及巨商。他们有几十至上百人的组织,其活动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基本停止。

石斛的潜力在天府

人类使用石斛的文字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从出土化石、文物和岩画可见数万年前就有石斛的记载,但大规模人工种植石斛的历史仅仅20余年。直至20世纪90年代,人工种植石斛的技术得到突破,石斛产业发展开启了人工种植时代。2000年左右,大规模繁育和栽培技术有了新的进展,石斛尤其是铁皮石斛种植规模突飞猛进,形成了云南和浙江两大主产区的格局,并同步向其他省份扩散。2015年前,浙江和云南两省种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75%。2015年以后,多地将石斛种植引入精准扶贫项目,尤其是四川、云南和贵州。2017年,云南省铁皮石斛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成为当年全国最大的铁皮石斛种植区域。2019年,四川省石斛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主要分布在金堂、崇州、合江、夹江、江油等地区。

四川曾是石斛的产出大省,石斛产量居于国内前茅,经历了繁荣—消退—发展的历程,近年来浙江、云南、贵州等省份产量超过四川,但四川的发展潜力巨大: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杨洪斌在成都青白江区建立了国际石斛研究和发展中心,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石斛种质资源库,现有石斛種源1097种,占全球73%以上;四川石斛的产业资源丰富,具有道地、发源地和品质优势;四川已建立起完善的石斛产业技术支持体系,具备石斛的GAP仿野生种植技术条件;四川已建立石斛全产业链发展体系,积累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国家更加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把石斛列为重点推荐发展的39种中药产品之一。这些优势一旦发挥作用,四川完全可以实现“快道超车”,用事实证明石斛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天府。

猜你喜欢
石斛铁皮四川
仙草石斛
石斛观赏价值
石斛莫打粉 久煎疗效佳
铁皮青蛙
石斛莫打粉,久煎疗效佳
铁皮侠的装备
四川九寨沟发生七级地震
对四川新高考中的不等式问题的一点思考オ
我的爸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