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汾水扬波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內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
第一次见到李廷荃,他便不断地向我解释什么叫“贼风”。李廷荃在农村长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方气候偏冷,人居条件差,每到冬天,风便“嗖嗖”钻进门窗,冷箭似的,像极了李廷荃反复描摹的“贼风”。或许,那时的风还停留在李廷荃的记忆里,每当他翻开《黄帝内经》看到“贼风”二字,便会想起童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气候变暖加速,进入本世纪,人居环境改天换地,留在记忆中的“贼风”杳无踪影。棉衣,棉裤,棉帽,棉手套,这是那个年代的标配,每到冬天,人人都会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可如今,冰天雪地远去,行头比从前简省许多,生活却并不因此而轻松。所谓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烦恼,不论穷富,健康都是人类永远面对的主题。我沿着南沙河沿岸踽踽独行,踏上河岸的地方距省中医院约有400步之遥,而河岸的最西端是汾河,越过汾河上的南内环桥北行约1000米便是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廷荃当年起步于省中医院,八年前转战到这里,只是那时汾水荡漾,风和日丽。而在这个四月,沿途几无行人,路边树木渐绿,鸟鸣寂寥而清脆。偶尔,有麻雀成群地从身前斜斜掠过,钻进灌木丛中。喜鹊在草地上觅食,自由自在,目中无人。在城市,很久没有见过这么多鸟了,鸟的胆子也比从前大了许多。鸟的胆子大了,人的胆子却小了,空气宁静而沉郁,仿佛河道里寂寞的水草,世界空旷得如此不真实,甚至让人怀疑从前的熙熙攘攘都是虚妄的。是的,单从空气清新度和人均占有空间来看,南沙河两岸无疑是疫情期间最理想的散步之所,但是,人们却不敢来。为什么?陌生。什么陌生?肯定不是路边的垂柳、银杏、碧桃、山楂树、西府海棠、龙爪槐,肯定不是路边的紫叶李、楸子、水栒子、榆叶梅、雏菊、三叶草,也肯定不是河道里的水、泥土和石头,而是迎面而来的人——极少的人,几乎遇不到的人。空气再新鲜,空间再开阔,春天的气息再浓郁,都很少有人出门来,只因某时某刻一旦有人戴着口罩出现在你的对面,那个人便是陌生的,陌生便可能携带着病毒。陌生的病毒早已让人焦头烂额,对面再走来一个可疑的人,心底暗藏的恐惧便会几何级数放大。极小的概率,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就是这个春天从我们的生活中隐身的原因。世界因陌生而可疑,因可疑而恐惧,因恐惧而更加陌生……难道这就是岐黄所谓的“天地四时不相保”?一向豪横的人类终于学会退让,宁肯一家人挤在逼仄的家里,都不肯走出楼门半步。
我逆着晨光而来,空气清新而紧张。我穿过泛绿的植物,南沙河两岸的风很弱,草木清香沁人心脾。我想汾河上的风或会很大,很浩荡,可即便站在南内环桥上,也感觉不到风的凛冽,更别说“贼风”;然而,“贼风”此刻就在吹,一直在吹,只不过,它不是吹在人的脸上,而是吹在人的心里……
李廷荃的案头放着两本书,一本为《金匮要略校注》,一本为《现代秘验方精编审查征集验方》。我有些疑惑,早已带上研究生了,还在读经典?我盯着那本书看,李廷荃笑一笑说,知天命之年,才越来越感觉到四大经典的精妙。我愈发奇怪,你们上大学时难道不读经典吗?李廷荃又笑一笑说,我们只听老师讲的课。我又问,老师不给你们讲经典吗?李廷荃说,老师讲的是他理解的经典。我的心一沉,老师所理解的经典就像被翻译过来的西方文学名著,它究竟是作者的名著,还是译者的名著?甚或,翻译过来的名著还是名著吗?即便四大经典使用的同是中文,但由古文而白话,其中精髓还能存下几分?李廷荃深有同感,他边在纸上写,边举例葛根汤道,《伤寒论》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那么,什么是“项背强几几”?什么是“无汗恶风”?“几几”该怎么理解?“恶风”该如何判定?典籍之妙需用一生体悟,不精研,不细察,是无法明白其中堂奥的。我又盯着另一本书看,感觉书名有些费解,李廷荃似乎明白我的心思,他打开书指给我说,这是阎锡山时期收集的民间验方,有的很好用,有的不太好用,有的根本不能用,每个方子后面都一一做了评点。我终于明白书名上为何会有“审查”二字,敢情这厚厚一本“现代秘验方”也是鱼龙混杂的!
李廷荃特别喜欢咬文嚼字,或因出身科班。李廷荃至今书生意气未脱,或因生长在中医世家。李廷荃的祖上自李朴那一代便开始悬壶济世,历经李舒畅、李湑、李国文、李开喜,到他这里已是第六代。李朴出自乡里,是土生土长的民间中医,到李舒畅,已是闻名和顺、甚至晋中一带的名医,药铺也从三奇村开到和顺县城。据老辈人回忆,民国八年,曾有患者送给李舒畅一块巨大的牌匾,上写“措手成春”四字,朴素无华,笔力遒劲,俨然李氏传家之宝。李舒畅医名卓著,去世时惊动四里八方,前往祭拜者如云,祭品堆积如山。到李廷荃的祖父李国文,也是和顺一带声名远播的医家。李家有耕读传家的祖训,每代人都要有人读书,有人种地。李国文兄弟五人,他是老大,守家行医,四弟便去读太原国民师范学校。李国文固守家风,长子送到左权国民师范学校读书,次子(即李廷荃的父亲李开喜)便只能去种地。因为这件事,李开喜对父亲甚为不满,父子关系一直磕磕绊绊。李开喜30多岁时才开始学医,1950年代曾在太谷卫校进修,开设的“承先厚记”药铺小有名声,但与祖上相比,已有些衰落。1957年,公私合营,药铺归并公社诊所,李开喜先在李阳镇坐堂,后又在各村保健站行医,最后落叶归根,回到三奇村。李氏家传秘方最有名的是灵药,主治外科疮疡疾病,如骨髓炎等,同样有名的是宣奶疮,专治乳头皴裂。李开喜在镇里或外村行医的时候,李廷荃经常跟着母亲去看他,吃住在诊所或保健站,李廷荃识字便是从药柜抽屉上的药名开始的。我的舅舅也是乡村医生,我小的时候也经常去诊所玩,时常对着药柜上古怪的药名发呆,看到墙上的人体穴位图更觉瘆得慌。或因有相似的童年吧,我很好奇李廷荃对乡村诊所有何印象,李廷荃笑着说,偷吃山楂丸。一副童心未泯的样子。李廷荃葆有一颗童心,这让他做学问更专注,他曾跟着父亲“打药”(制膏丸之类),六七岁就被父亲逼着背《汤头歌诀》,也算家传。不幸的是,李廷荃10岁时父亲去世,他跟着母亲长大。李廷荃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或许长兄为父吧,他对大哥一直心存畏惧。母亲早年参加革命,是地下党员,是个有胆识、有见识的农村妇女。李廷荃这一生受影响最大的,便是母亲。
1984年,李廷荃考入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是王晞星的学弟。李廷荃入学成绩全校第一,却不知什么原因,竟被录为定向生。李廷荃甚觉不公,大学毕业后未回和顺,而是直接考到黑龙江中医研究院,跟随张琳读硕士研究生。1992年,李廷荃学成返晋,来到省中医院消化科,和王晞星前后脚跟师萧汉玺。萧汉玺是民国山西四大名中医萧通吾之子,萧氏学术第八代传人。王晞星拜萧汉玺为师,李廷荃拜王晞星为师,王李二人又同为萧氏学术传人。但那时候,王晞星是李廷荃的上级医师,二人也有师兄弟之谊。王晞星年长李廷荃7岁,二人一起出诊,一起查房,李廷荃的穿刺术便是王晞星教的。王晞星做事从不拖泥带水,第一次带李廷荃做胸部穿刺,王晞星亲手做,李廷荃一旁看,第二次再去,王晞星便让李廷荃上手,自己一旁看。王晞星带徒一向都是把你直接扔到水里,让你自个儿去扑腾,郝淑兰对此深有体会。王李亦师亦友20年,最让李廷荃印象深刻的,是王晞星从不拿病人好处,不吃病人回扣,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李廷荃也不敢有觊觎之心。问到他为何对此印象深刻,李廷荃说,教你做人的规矩啊!李廷荃是个学霸,博闻强记,行为却很散淡。有一次查房,王晞星看到李廷荃前一天的病历还未填写,一脸不高兴,冷冷地对他说,当医生就不要怕辛苦,怕辛苦就不要当医生。其实,病历都装在脑子里,李廷荃只是不急着写而已,可听到王晞星如此告诫,李廷荃很是震动,从此,值班再也不敢偷懒。做医生必须有个好习惯,好习惯都是日常养成的,用王晞星的话说,养一个好习惯至少要半年,把好习惯坏掉只需半天。在李廷荃的记忆里,那是王晞星对他最严厉的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即便后来拜了师,王晞星也再未为难过他。其实,师徒二人年龄相差并不大,李廷荃见到王晞星却总有些畏惧,问其原因,李廷荃说,或许父亲去世得早,跟着哥哥长大的缘故吧。长兄为父,于李廷荃而言,这是一种情结,或许在他眼中,王晞星也是一位父亲一般的兄长,或者兄长一般的父亲吧。
2000年,李廷荃考到上海中医药大学,攻读马贵同的博士研究生,三年后返回省中医院。2010年,李廷荃出任省中医院副院长,和王晞星搭班子。2012年,李廷荃从汾河东岸来到汾河西岸,出任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开始独挑大梁。
李廷荃爱琢磨,对方剂最是上心。在黑龙江求学的时候,他看到陈玉洁大夫用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骨质增生的颈腰椎病,张琪大夫用乌头汤加减治疗痹症,效果很不错,便牢记于心。此后,他在临床中反复试用,又由乌头煎和独活寄生汤加减化裁出一方,用于治疗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很是效验:
独活30g、白芍30g、木瓜30g、生薏仁30g、当归10g、川穹10g、川断30g、川牛膝30g、元胡30g、刘寄奴30g、伸筋草30g、甘草6g。
萧汉玺遣方用药灵巧,活泼,浑然天成,四两拨千斤,李廷荃跟师抄方多年,深受其影响。但若说到处方之简,李廷荃最佩服朱进忠。刚到省中医院工作不久,李廷荃遇到一次会诊。山西农业大学有位副教授,姓牛,患有肾病、肝硬化、糖尿病,体内积有大量腹水,症状接近尿毒症,怎么都排不出来。住进省中医院后,时任副院长王裕颐组织王宁、朱进忠、萧汉玺、于家菊、尹翠梅等一众专家会诊,消化、泌尿、肾科各说一套,莫衷一是。这时,朱进忠不急不慢道,要不我写个方子试试?
麻黄3g、生石膏9g、白术9g、泽泻6g、白茅根15g、甘草3g、附子3g、生姜3片、大枣3颗。
朱进忠1933年出生于河北定州一个中医世家,幼承庭训,1956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刘渡舟、方药中等名家,毕业后分配到省中医研究所,历任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医文献研究所所长。朱进忠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曾跟师李翰卿,得其真传。朱进忠开的方子叫越婢汤加减,用药极简,极轻,也极便宜,当时1块钱可抓3副。那天晚上,恰逢李廷荃值班,他便留心起病人用药后的变化:喝药半小时后尿量增加,但小便依然不通。又过半个时辰,小便终于排出,却浑似小米粥一般。此后,又服几副药,小便量增加,腹水减少,水肿消退。李廷荃再次亲历中医之神奇,甚为叹服,之后临床常用此方治疗肾病、糖尿病等引起的腹水症,屡用屡验。
二、老骥伏枥
王晞星处变不惊,沉稳干练,在同事的眼中,不管多大的事,只要有他在,天就塌不下来。这是格局,学不来的;当然,还是自信,与生俱来。但目睹新冠肺炎患者舌象或如枯木,或如酱肉,王晞星还是暗暗吃惊。最让他放心不下的,就是危重症患者,病毒如果侵入身体引起炎症因子风暴,肺部渗出物骤增,便会变成一枚“液体炸弹”,一旦引爆,多器官功能就会瞬間衰竭,凶多吉少。
王晞星参与救治工作晚,但喜欢挑战,遇到困难人便兴奋,天性中藏有“拆弹专家”的因子。于中医而言,预防不过是家常便饭,遇到疑难杂症手到病除、妙手回春才是真章。岐黄之学是以我为主之学,但凡发病,都是自身失和所致,都是身体启动防御机制与病毒斗争的结果。疫情来袭,有的人传染,有的人不传染,与人体自身免疫功能是否强大有关。有的人患病后症状非常轻,有的人患病后急剧加重,也和人体自身免疫功能是否强大有关。换句话说,凡得病,皆自身免疫功能弱小之过,在自身免疫功能尚未强大之前,阻击病毒侵入或扩散最为重要。患者染病从发现到确诊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医早介入、早治疗,既可明显减轻患者症状,明显缩短患者病程,还可防止轻症向重症、重症向危重症转变,正所谓先敌一步,未病先防,欲病先治,已病阻断或逆转。
2月6日,王晞星按照省卫健委的安排,到定点医院会诊巡视。专家组组成时,王晞星正在海南度假,冯立忠、冀孝如觉得他刚“退休”,不好意思打扰,未将其列入其中。但王晞星毕竟是全国名中医,他火速赶回太原后,每次会诊,冯立忠都要叫上他,还把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包点任务交给他。这天下午3点,省中医院熬制的益气除瘟颗粒、除湿清肺颗粒、解毒护肺颗粒、补肺健脾颗粒散发着中草药的浓香,新鲜出炉,装箱上车。谭利国、刘光珍、李辉、张锦峰、郝淑兰、赵惠峰等一行和王晞星一道去晋中市传染病医院会诊,还把自制的中药一并带去,送给患者和一线的医护。王晞星为几位患者把过脉,开过处方,听取了院方关于病人收治情况的汇报,同时,主动向院方推荐使用省中医院自制的方剂。王晞星明白,药再好,没人用也是白搭,他每次会诊的一项不是任务的任务,便是向医护和患者推介中医,让他们相信中医。晋中会诊结束,王晞星准备去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找范梦柏,但返程时遇到公路设卡检查,进城的车辆排成长龙。无奈,王晞星只好与范梦柏通过电话,约好第二天见面。但这天晚上,耄耋老人姚某某又病情告急,王晞星接到通知,立即赶到市第四人民医院。专家会诊时,王晞星第一次在众人面前亮出自己的观点:受地域、环境及气候影响,山西患者和湖北患者的病症并不完全一样。湖北湿气重,山西气候干燥,患者如果在太原发病,热性要比武汉重,更易出现伤阴。也就是说,山西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并非寒湿疫,而是湿温疫!王晞星当场葶苈子方加减,开出一方,这也是他为危重症患者开出的第一个方剂。
王晞星驾轻就熟,研制出“泻肺利水、凉血清热”组方葶苈泻肺颗粒,是有渊薮的。王晞星临床中长期与阻塞性肺炎、间质性肺炎、直肠炎和肺癌、食管癌放疗引起的放射性肺炎等病人打交道,这些病多是渐进性的,病情发展慢,难治,尤其炎性包块、炎性结节,稳定,顽固,治疗难度更大,治法多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三仁汤、生脉散等。新冠肺炎与此不同,它来得急,进展快,病情突然加重,十分凶险,但只要抓住它的“七寸”,向好的方向转变也很快。这个“七寸”便是“炎症风暴”,王晞星把日常治疗各类炎症的经验借鉴过来,集中优势兵力,加大剂量,一击而中,彰显了中医的神奇。抗击新冠肺炎告一段落后,王晞星、刘丽坤、郝淑兰、张福鹏撰写了《“泻肺利水、凉血清热”治疗重症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例》的论文,他们在文中总结道:
泻肺利水、凉血清热组方由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仁汤、生脉散化裁而来,方名葶苈泻肺颗粒,以葶苈子、白茅根为君药。葶苈子苦寒,能开泄肺气,具有泻肺逐痰之功。葶苈大枣泻肺汤出自《金匮要略》,所谓“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李时珍称“肺中水气贲郁满急者,非此不能除”。白茅根甘寒,归肺胃膀胱经,清热凉血,主治肺热喘咳,且其偏入血分。《本草正义》曰:“白茅根,寒凉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热,而不伤于燥,又不黏腻,肺热气逆喘满。”临床观察新冠肺炎进入重症期,可出现心功能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异常,现代药理学研究提示葶苈子具有镇咳祛痰、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以及强心的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此期湿、热、毒、瘀闭阻肺气,当以宣通肺气为治。肺主一身之气,为水之上源,肺气宣通,则可外通皮毛,内而通调三焦水道,使体内多余之水湿顺利下输膀胱,从小便而出。而三焦为气水运行的通道,上中下三焦在结构上相互连通,在功能上协作共济。上焦肺主气、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有赖于中焦脾的轉输,下焦肾与膀胱的决渎之功。三仁汤首见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具上开肺气,宣通气机,通调水道;中运脾胃、燥湿化浊,调畅气机;下渗湿浊,通利膀胱,去水蠲饮之功。故方中选杏仁、白蔻仁、薏苡仁、茯苓开上焦肺气,畅中焦脾胃,渗下焦湿浊,而使三焦畅达,湿浊得化,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如明末清初医家喻昌所言,治疗瘟疫“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枢,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现代研究证实三仁汤有抗内毒素作用及调节免疫功能作用。重症期邪毒化瘀,耗气伤阴,故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品清散血分瘀热。方中选用牡丹皮苦辛微寒,入血分,清营分、血分之热,清热凉血;生地黄甘苦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善治温热病热入营血之症。牡丹皮与生地,均治阴伤发热,然牡丹皮清芳透散,能使热退而阴生,而生地甘寒滋阴,能使阴生而热退,二者常相须为用,清热凉血生津。治疗新冠肺炎临床观察发现两药合用能减轻肺部炎性渗出,丹皮酚作为中药牡丹皮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同时,固扶正气至关重要。由于疫毒属于烈性毒邪,容易损伤正气,故治疗过程中注意固护正气。生脉饮始载于金代张元素的《医学启源》,用于治疗“肺中伏火,脉气欲绝”,以其“补肺中元气不足”。《内外伤辨惑论·卷中之暑伤胃气论》曰:“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也,夏食寒者是也。故以人参之甘补气,麦门冬苦寒,泻热补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肃燥金,名曰生脉散。”疫毒闭肺可兼有气阴两伤,故在针对主证治疗时佐以益气养阴、养阴生津,选用生脉饮,方中人参易为太子参,太子参味甘、微苦,平。入脾、肺经,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功效,与人参相比,具有温而不燥,补而不腻,兼有益气与养阴之效。麦冬甘寒养阴生津,清心除烦,与太子参合用,可使气旺津生,五味子酸温,敛肺宁心,止汗生津,共奏益气养阴,生津复脉之功。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其对于湿热病证最为相宜;黄芩清热解毒燥湿,二药共奏利湿化浊解毒之功。病理研究证实,生脉饮有保护心肌及免疫调节等作用。“茵陈蒿”中的各类物质还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诸药相合,泻肺利水、畅利三焦,凉血解毒,使湿毒祛,热瘀清,肺络宁而取效。高热不退者可加青蒿、柴胡清透邪热;气短乏力可加黄芪益气升阳;舌苔黄厚秽浊者,加草果、苍术、槟榔燥湿化浊;邪毒扰闭心神,高热、烦躁甚至谵语神昏者,加水牛角、羚羊角或安宫牛黄丸清心涤痰;热伤津液,舌红少苔、口渴明显者,加玄参、知母、西洋参养阴生津。
在常人印象中,中医治病见效慢,远水不解近渴。这其实是对中医的极大误解,中医仅是慢症慢治、急症急治而已。王晞星遵循重症期患者“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将西医病理及影像检查纳入中医辨证过程中,将中医水饮、痰、毒与炎性渗出、细胞因子风暴有机结合,辨证辨病同用,化裁出葶苈泻肺汤逆转“炎症风暴”,手到擒来,立竿见影。看到中药竟有如此神奇的效用,范梦柏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到肚里。再见到王晞星,二人相视一笑,心有灵犀。
2月11日,省中药局组织中医专家会诊,王晞星和李廷荃师徒终于会师在抗疫一线。王晞星一口气参与了4例重症、2例危重症的会诊。在会诊过程中,王晞星发现这些患者大都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等基础疾病,从症状上看,并不适合用葶苈泻肺汤。于是,王晞星又针对60岁以上、有基础病、合并症的危重症患者,提出“一人一证、一证一方、一人一策”的治疗思路。在王晞星看来,治疗疫病就像两军对垒,我不一定要消灭你,但必须提高自身的战斗力,以达到新的力量平衡。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以经络相联,构成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内外调和,邪不能害”(《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和”是生命活动的最佳状态,“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由生”(《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阴阳乖戾,疾病乃起”(《黄帝内经· 素问·生气通天论》)。王晞星倡导“和法”辨治疾病有年,所谓疑难痼疾,唯“和”能调,正如清人周学海在《读医随笔·卷四·证治类》所言:“窃思凡用和解之法者,必其邪之极杂者也。寒者、热者、燥者、湿者、气者、血者,结于一处而不得通,则宜开其结而解之。升者、降者、敛者、散者,积于一偏而不相恰,则宜平其积而和之。故方中往往寒热并用,燥湿并用,升降敛散并用,攻邪扶正并用。非杂乱而无法,正法之至妙。”
2月13日上午9点,冯立忠、冀孝如携省级中医专家组到市第四人民医院为全省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进行现场会诊。王晞星、李廷荃、刘光珍、李双全等悉数到场,同时参与会诊的还有市卫健委副主任张泽、市中医管理科主任赵伟、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董永康等。范梦柏介绍了危重症患者情况,专家们一起查看了患者舌苔及相关检查、化验结果等,并为6位危重症患者逐一开具了中药处方,其中4人70岁以上。当然,主导者是王晞星、李廷荃师徒。会诊结束,冯立忠再次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让中医药早期介入,贯穿新冠肺炎发生的各阶段,用到每位患者身上。要因人施治,一人一方。要中西医融合,相互促进,建立长期会诊机制,不定期沟通。
下午3点,省中医院将熬制好的汤剂送到6位危重症患者的手中。
2月14日上午9点,吴伟组织专家组全体,在市第四人民医院会诊危重症患者。中西医大腕云集,会诊直入主题。两位重症组组长分别介绍了患者的情况后,中西医专家各抒己见,王晞星重点讲了如何避免轻中度患者转重症、重症患者转危重症,一旦发生,如何在3至5天内再由危重症逆转到重症、重症逆转过渡到平稳。王晞星认为,危重症多是老年人,并发症多,要一人一证一方,个体化治疗。对部分症状消除但核酸久不转阴的病人,也不能大意。
会诊结束,吴伟强调,生命重于泰山,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坚持中西医结合,实现双赢。中医一定要介入,一定要防止病情的突然恶化。中医一定要在阳性无症状患者、核酸久不转阴问题上下功夫。
很显然,吴伟对王晞星的治疗思路很感兴趣。当天下午,吴伟又特意约见王晞星,武晋、冯立忠等在场。吴伟详细听取了王晞星关于预防、治疗、恢复等整体方案的汇报,要求王晞星尽快拿出无症状感染者及新冠肺炎症状体征好转后核酸久不转阴者的解决办法。
在此之前,王晞星已治疗几例无症状感染者及新冠肺炎症状体征好转后核酸久不转阴者。朔州任某某,34岁,车祸骨折后感染,经过治疗,肺部显示已无症状,但核酸检测仍呈阳性。前几次会诊时,院方多次拿出这个病例讨论,苦无良策。《医宗必读·积聚》有云:“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王晞星认为,所谓无症状感染或新冠肺炎症状体征好转后核酸久不转阴,皆为气虚正气不足以鼓邪外出,致毒邪留恋,也即“正虚之处,便是留邪之所”。对于此类患者应采用益气祛毒的治疗方法,使毒去核酸快速转阴。王晞星据此开出一方,任某某只吃了两服药便立竿见影。任某某住在应急二病区,山大二院是支持单位,二院一位大夫开玩笑说,王院长运气太好了,一上手病人就立马转阴了。王晞星笑一笑,不置可否。应急二病区主任段慧萍十多年前曾找王晞星看过病,对王晞星很是信任,这次火线相遇,虽戴着口罩,她还是认出了王晞星,便邀请王晞星为其他几个病人诊治,也先后转阴。有了这几次临床实战,王晞星胸有成竹,欣然领命。从吴伟的办公室出来,王晞星立即安排郝淑兰收集了20位无症状感染者、新冠肺炎症状体征好转后核酸久不转阴者的病历,整体辨证后,对前期处方进行修订、完善,研制出核酸久不转阴方(益气祛毒颗粒):
方药:生黄芪30g、党参10g、苍术10g、升麻6g、柴胡10g、当归10g、陈皮10g、银花15g、连翘15g、黄芩10g、芦根30g、白蔻仁6g、麦冬15g、炙甘草6g。
功能:益气补肺,清热祛毒。
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及新冠肺炎症状体征好转后核酸不转阴者。证属气虚毒恋型。
方解:生黄芪、党参益气补肺健脾为君,银花、连翘、黄芩清肺热祛邪毒,芦根清热生津共为臣药,白术、白蔻仁燥湿健脾,陈皮、当归甘温益气,健脾和胃,升麻、柴胡既助芪参升提中气,又能解毒透邪,麦冬养阴,共为佐药,甘草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凑益气补肺,清热祛毒功效。
服药方法:上方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空腹为宜,每次150ml,5日为一疗程。
2月25日,益气祛毒颗粒正式获批,并开始在省中医院和24家全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调剂使用。
“君臣佐使”被王晞星如此这般再次调遣一番,以省中医院为主的“山西方案”——包括预防用药(益气除瘟颗粒),治疗早期方(除湿清肺颗粒)、中期方(解毒护肺颗粒)、重症期方(葶苈泻肺颗粒),恢复期方(补肺健脾颗粒)和核酸久不转阴方(益气祛毒颗粒)——便全部出炉,囊括新冠肺炎治疗过程全周期。
三、慢郎中,急先锋
师父“老”骥伏枥,徒弟岂甘落后?李廷荃领衔成立了附属医院科研课题专家组,6项新冠肺炎研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科技厅、省卫健委立项,其中,《清肺排毒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疗效观察》《清肺排毒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热和无发热对核酸影响的相关性研究》立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攻关课题,《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策略和方案研究》立项省科技厅紧急攻关课题。
2月12日下午,省新冠肺炎疫情省級中西医联合会诊视频会议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2月11日24时,全省124例确诊病例中服用中药汤剂及中成药的达122例,使用率98.4%。其中,经过中医药一个疗程(三天)以上治疗的97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症状改善的58例,治愈出院的29例,其余患者病情平稳,总体有效率达90%。
2月15日,汾阳医院传来好消息:吕梁市第6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吕梁成为山西首个“清零”的市。闻听喜讯,李双全不禁热泪盈眶,这热泪为患者,也为自己日日夜夜的奔波。
李双全师从温病大家郭谦亨和国医大师张学文,从事内科临床及科研教学30多年,对肝胆胃肠消化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内科疑难杂症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李双全曾于 2003 年参加过抗击“非典”的战役,是当时附属医院第一例确诊病例的首诊医师,久经沙场。1月27日,大年初三。这天是周一,李双全上午8点半参加中西医专家会议,会后刚进家门又被召回省卫健委,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视频会议,国家有效方剂临床筛选研究项目正式启动。视频会议结束,已是下午3点半,李双全来不及喘口气,便驱车赶赴100公里外的吕梁市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山西省汾阳第二人民医院。
李双全是吕梁兴县人,李廷荃让他包片吕梁,便是考虑到他与当地人比较熟悉,开展工作便利。那天下午,李双全刚到汾阳二院,感染科主任张耀武已等候在门口,老朋友见面来不及客套,直奔医生办公室翻阅病历,查看检验报告,与主管医师讨论病情。省卫健委要求专家一线巡诊不能只听汇报,要进重症病房,掌握第一手资料。可吕梁市离汾阳较远,市卫健委刚接到通知,还未把防护服送到汾阳,李双全已捷足先登。李双全向张耀武说明情况,张耀武二话不说,把汾阳医院“珍藏”的防护服“捐献”出来,还打趣说,就是我们不穿,也要保证专家安全。李双全全副武装,从容进入隔离病区,成为山西首个进入隔离病房的中医专家。李双全个子不高,略胖,他左手持病历本,右手为病人把脉,颇有几分“白衣执甲”的壮士豪情。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医大夫都是“慢郎中”,李双全的性子也的确比较“慢”,但在那一天,他俨然就是“急先锋”。李双全为3位确诊患者一一观舌切脉,诊察病情,完整记录四诊资料,还不时现场指导医护人员遇到紧急情况时该如何开展救治。确诊患者中有一例重症患者,60岁,是武汉返晋人员,入院后出现高烧不退、呼吸衰竭等症状,指氧饱和度曾下降至89%,生命垂危。之前,专家组曾为她会诊过,出发前,李廷荃还依据病人舌象资料开出一方,让李双全带在身上。
问诊后,李双全发现患者年龄偏大,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与他们之前掌握的资料略有出入。李双全认为患者中医病机以肺肾气阴两虚、又感染疫疠之邪为主,肺失宣肃,咳痰乏力,痰黏不易咳出,气道不畅,更加重了呼吸困难。于是,李双全果断放弃李廷荃赠送的“锦囊”,麦味地黄汤加减,为患者另行制定了治疗方案。
患者配合,当地医生支持,中、西医联合救治一周余,患者病情明显好转。2月6日,待李双全二赴汾阳时,患者各项指标均符合出院标准,顺利出院。
讲到这个故事,李廷荃开心地笑了,说,这就是中医,各有各的治法,才不管你是不是院长呢。接着,他又补充道,刚听到病人出院的消息,我还暗暗高兴了一会儿,以为是我的方子起作用了。可李双全主任一点也不给面子,直截了当告诉我,院长,我没用你的方子,他连“骗”我一下都不肯。我把李廷荃这番话转述给李双全,李双全憨厚地笑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嘛。完了又嘀咕一句,我咋能骗人呢?李双全说这句话时,吕梁人和中医人的厚道表露无疑,即便一句调侃,他也会当真。
中医专家组由各医疗机构临时抽调人员组成,并无下设工作机构,具体事务多落在李双全身上,李双全便是专家组事实上的“办公室主任”,仅各种专题报告就起草了十四五篇,其中包括《山西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等。同时,李双全还要兼顾附属医院正常就诊患者,参与湖北省仙桃市和山西省内确诊患者的远程会诊及现场会诊,参与、主持四项国家和省厅级抗新冠肺炎应急科研课题。于中医而言,临床就是最好的科研,時间、地点、气候不同,患者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服药后出现的反应也各异。为了观察判断患者用药后的点滴变化,李双全随身装着笔记本,随诊随记。一个月下来,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会诊、参会、病例、方剂等,事无巨细,是诊疗手记,也是难得的疫情日记。我本打算摘选几则以飨读者,奈何大夫的字大多天马行空、龙飞凤舞,李双全那些日子马不停蹄,行色匆匆,字也写得愈发潦草,很多字如今连他也不认得了,只好作罢。
自大年初一始,李双全每天都在打仗,很少有时间睡个囫囵觉,即便困顿在梦中,也是在问诊。睁眼是病人,闭眼还是病人。出诊时在制定治疗方案,吃饭时在琢磨治疗方案。随时随地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患者病情在变,治疗方案也在变。所谓一人一方,因人制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归根结底都是精力,都是心血,都是没日没夜的付出。那段时间,为了不影响家人,李双全吃住都在办公室。李双全身强体壮,结实健康,可即便铁打的,也有扛不住的时候。由于劳累过度,李双全时常会感觉胸闷,为了防止出现意外,他的身上和枕头旁一直备着硝酸甘油片。
四、奋战潜江
初见关炜,感觉他身材、个头和相貌与李双全颇为相像,只是更年轻些而已。其实,这是我的错觉,二人都穿白大褂,都一脸忠厚,都一副忙忙碌碌的样子,二人相像的不是形貌,而是职业,或者说,二人给我留下同样的职业印象。
关炜是太原人,1979年出生,山西中医学院毕业后赴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007年曾短暂就职于广州从化中医院。妻子是他的大学同学,在广西读研,毕业后也去了广州。关炜是家中独子,父亲患有慢性肺炎,为了照顾父亲,夫妻双双返回太原,应聘到省中医院,关炜在呼吸科,妻子在乳腺科。近几年,关炜独立开展了纤维支气管检查和介入治疗,支气管镜下透壁肺活检技术全省领先。关炜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间质性肺疾病、肺癌、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呼吸衰竭等,担任呼吸科副主任后,又专攻呼吸危重症诊治技术,多次参加院内外会诊。关炜是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继承人、三晋人才、省中医院的后起之秀,省中医院派他出征,便是看好他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肺病及多次参与危重症患者抢救的临床经验。
1月26日,大年初二。山西第一批援鄂医疗队137人乘机离开太原,奔赴湖北抗疫一线。晚上8点45分,飞机降落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昔日灯火辉煌的“天河”,此刻仿佛一条“冻河”,繁忙景象不再,除了运载各地援鄂医疗队员和物资的包机,天上星辰隐身,停机坪上的跑道灯孤单而寂寞。机舱内静得可怕,机舱外静得更可怕,口罩上面的一双双眼睛仿佛天上寥落的星辰,凝重,沉郁,还有一丝焦虑。透过飞机舷窗,看到一座曾经沸腾的城市跌落到冰点,关炜的心伴随飞机的降落,也在缓缓下沉。
省中医院参与此次援鄂医疗行动的有8人,2名大夫,6名护士。医疗队紧急集结时,关炜接到的指令是支援武汉,登机后突然一队改三队,分赴仙桃、天门、潜江三地。一省援三市,如此安排,在全国援鄂医疗队中最为特别,指挥部为了兼顾中西医配置,省中医院的8名队员3人去了天门,4人去了仙桃,关炜独自一人奔赴潜江。来的时候,医院让他们带了不少医疗物资,突然被分到三处,关炜有些措手不及,曾向领队张晓清提出可否调整,张晓清告诉他,这样的安排是从大局出发的。关炜明白这是“战时”,不能讨价还价,便与同事互道一声珍重,各奔东西。凌晨两点半,潜江医疗组一行40人在夜色中抵达酒店,稍事休整,下午便开始“上岗”培训。次日,又培训一天。1月29日,医疗组全员离开酒店,正式入住潜江市应急医院,从此,这儿既是“战场”,也是吃住的“营房”。
潜江医疗组建有工作群,每天早上7点,微信晨会都如期召开,医疗、护理、院感三个小组在群里安排工作、通报信息,紧张而有序。山西白求恩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成孟瑜是一位参加过抗击“非典”的“老兵”,1月29日早上,他在群里发了一条“指令”,也是一条战前“动员令”:
潜江医疗组:今天全体队员入住潜江市应急医院,全面接管两层病区,要求大家:1.提高警惕,加强院感防护意识;2.精准施治,中西医结合,发挥山西经验和方案;3.针对患者病情,辅以适当的呼吸康复和心理辅导;4.应院方要求,对其人员进行机械通气等技术的培训和指导。
万事筹备得当,只等一声号令。为了掌握实际情况,医疗组决定派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房,把来自晋地的温暖和希望带给楚地渴望帮助的人。说起晋鄂,缘分颇深,且不说随州炎帝陵与长治发鸠山或羊头山上的炎帝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也不说咸宁羊楼洞茶马古道曾是晋商的重要地理符号,单单一个鄂字,便远比“虽楚有才,晋实用之”源远流长。商时,黄帝的姞氏子孙封于今山西乡宁,建了鄂国。鄂人以捕鳄为生,乡宁东30里有鳄山,鳄与鄂通假,即鄂山。山下有鄂水,流经鄂谷入黄河。叔虞封唐,晋国崛起,鄂地被晋国兼并,鄂人逃到河南南阳,仍称鄂国。周夷王时,周鄂交恶,鄂国遭到周、虢联军讨伐,鄂人继续南逃,到了今湖北鄂州市的梁子湖畔。楚国第六任君主熊渠称霸江汉,灭掉鄂国,封次子熊红为鄂王,建鄂王城。熊红继位后定都于此,晋地之“鄂”从此扎根楚天大地,生生不息,就连湖北简称都不叫“楚”,而叫“鄂”了。
炎黄子孙,同气连枝。号令一下,报名者踊跃,关炜拔得头筹,成为潜江医疗组第一个穿上防护服的医疗队员;更有意义的,关炜还是潜江医疗组最后一个脱下防护服的医疗队员,可谓有始有终。下午3点,准备工作开始,关炜之前曾接受過防护服穿戴培训,但穿着防护服工作还是第一次。摘掉手表、饰物等随身物品,脱掉外套,在秋衣秋裤外套上手术服。这仅是第一步,之后,还要在院感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帽子,口罩,里层手套,护目镜,防护服,鞋套,外层手套,一件一件披挂整齐,每一步都容不得一丝马虎。湖北气候阴冷,防护服看上去严实似宇航服,其实并不保暖,防护服内外温差又较大,人一呼吸,护目镜面屏便霎时蒙上一层薄雾,什么都看不见。这是关炜到达湖北后遇到的第一个意外,当时并无好的解决办法,只能靠汗水在护目镜上冲刷出的印痕或头部倾斜时的余光艰难辨识外部情况。这显然是个新情况,不临战,难以发现。这点困难显然也难不住他们,关炜很快便找到解决方法:在面屏上均匀涂抹一层洗手液或碘伏。
2月3日,关炜接到后方电话,王晞星让他尽量多地收集病人四诊资料,尽快传回。之前,关炜已调研了部分确诊患者中医症候在早中期的变化、湿邪在本次疫情中的表现等情况,但按照规定,医护不得带手机进入病房,收集舌象资料困难。关炜把这一情况及时上报医疗队,医疗队与当地医院沟通后,在每个楼层配备了一部公用手机。有当地的积极配合,关炜当即拍摄到29位患者的舌象资料,连同之前收集的资料一并传回大后方。之后,医疗组又接管两层病区,关炜又将其余患者的四诊资料陆续传回,共计118位。山西和湖北气候不同,患者证候也不同,王晞星一再叮嘱关炜要因地因人制宜,以三仁汤、霍朴夏苓汤加减,随机处置。潜江医疗组有8名大夫,只关炜一位中医,但他们收治的患者中仅有10人未用过中药。关炜随时与后方保持联系,遇到疑难与大家一起讨论。当地医院也非常配合,关炜的处方一写好,潜江中医院的刘汉波主任便第一时间安排煎药,第一时间送到病人床前。潜江医疗组采取中西医结合,将救治关口前移,在潜江取得“轻病零转重、病后零转危、重症零死亡”的三“零”战果。这一战果来之不易,既与前方将士日夜拼搏分不开,还与当地政府和医疗机构的积极配合分不开,更离不开后方强大的支援。换句话说,援鄂医疗队在支援湖北,山西这个大后方则在支援整支医疗队。
回想潜江奋战的57个日夜,最让关炜难忘的是一位产妇。她是在生产时感染新冠肺炎的,孩子一出生,医院便将母子隔离。见不到孩子,自己又被感染,产妇焦虑、恐惧,甚至绝望,整日以泪洗面。关炜以逍遥散加减为她疏肝理气,症状虽有所缓解,心情依然抑郁。这时,冯立忠接替张晓清前方总指挥一职,前来潜江看望医疗队员,他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当即做出人性化安排,在确保母子平安的前提下,让她们“见”一面。护士把孩子裹严实,戴好口罩,抱进病房,母子隔着两米远,母亲其实只能看到孩子两只滴溜溜转的黑眼睛。即便如此,母亲已欣喜若狂,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笑意在眉梢上飞扬,看到孩子无恙,病情很快好转。回想起那一幕,关炜眼圈竟红了,他说,你知道的,那一幕真的很感人,真的让人心碎。“你知道的”是关炜的口头禅,他的每句话几乎都以此开始或结束,这句口头禅或与他长期与病人打交道有关——病人大多对未知的将来感到恐惧,一句“你知道的”或可让病人释怀。说到产妇,关炜又想起一位小朋友,只有4岁,感染严重。可孩子嫌中药苦,拒绝吃,而他年龄太小,很多西药又不能用。没有办法,大家只能轮流做孩子的工作,关炜一遍又一遍的“你知道的”终于赢得孩子的信任。孩子同意吃中药,10天后转阴出院。
3月23日,关炜结束援鄂任务,乘机返回太原。次日早晨,站在山西饭店的窗前,看到自己熟悉而久违的城市,关炜脑海里闪过“岁月静好”四个字,心情难以平静。就在这时,关炜收到一条微信:关大夫,您安全回到太原了吗?请原谅我不能送您,我今天也完成隔离观察回家了,谢谢您!看到这条微信,关炜遥望南方,眼角竟湿润了。
患者姓邵,在“潜江医患一家亲”群里,她的名字叫“3床邵某”。住院之前,“3床邵某”的丈夫、父亲都因感染新冠肺炎住进医院,所幸的是,家里年迈的母亲和幼小的孩子未被感染。“3床邵某”对新冠肺炎知识知之甚少,入院后明显感到害怕、恐惧,情绪低落,对能否治好信心不足。关炜是她的主治大夫,便鼓励道,邵姐,这个病可防可治,加上我们山西的中药,你一定能战胜病毒,请相信我。完了,又补充一句,我肯定能治好你的,你知道的。关炜以益气祛毒颗粒方加减,为“3床邵某”制定了治疗方案,还坚持每天去看她,稳定她的情绪。
有一天,“3床邵某”低声道,关大夫,因为住院特别急,好多生活用品没有带,您可以帮我买个指甲刀吗?“3床邵某”有些难为情,关炜却回说没问题,第二天便把自己的指甲刀送给她。
“3床邵某”转入应急医院前,已在潜江中心医院治疗一周。关炜接管5天后,常规复查,“3床邵某”胸部CT明显好转,核酸检测呈阴性。“3床邵某”正式出院,进入医学观察,此间,仍与关炜保持微信联系,互报平安。“3床邵某”24日才能完成医学观察,得知援鄂医疗队23日将返回山西,她多次恳求管理人员,希望能亲送医疗队一程,但未获批准。规矩不可破坏,“3床邵某”只好告诉关炜,你们离开的时候,我会在窗户上一直看着你们,给你们深鞠一躬。关炜回复道,我也会向你隔离的酒店挥手,表达我的祝福。
关炜回到山西的第二天,“3床邵某”在“潜江医患一家亲”群里发出邀请:等疫情结束,请你们来品尝潜江美食财鱼面、鳝鱼面、炕豆丝、火烧巴、猪油锅盔,还有远近闻名的油焖虾……
(本书即将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赵树义,1965年生,山西长子人,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虫洞》《虫齿》《灰烬》《远远的漂泊里》《低于乡村的记忆》《且听风走》等。著有长篇小说《虫人》。《虫洞》获赵树理文学奖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