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脑梗死是指由于患者的大脑血液供应出现障碍而引起的缺血、缺氧症状,从而导致了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常见的脑梗死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1]。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皆较高,虽然通过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病情恶化,但同样会对患者的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造成影响[2]。因此,为了能够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语言、肢体功能,本文对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语言及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900例脑梗死患者均于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本溪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450,给予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450,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护理干预)。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出血、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成像、头颅CT检查确诊,且均为首次发病。对照组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250例和200例,平均年龄(65.23±2.25)岁;观察组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300例和150例,平均年龄(66.14±2.0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经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相关的脑梗死疾病知识以及治疗的相关方式,帮助其消除不良情绪,指导相关饮食注意事项,遵医嘱用药以及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病房环境等。
1.2.2 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使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方式。具体如下:①由于脑梗死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猝然晕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以及智力、言语障碍等,因此,患者及其家属面对治疗容易有较大的心理负担,对治疗失去信心。因此,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地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为其制订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以便其能够配合治疗,树立治疗的信心。叮嘱家属若患者出现不适感,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能采取合理的措施帮助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及时肯定、鼓励患者的进步,积极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让患者明白治疗过程的艰难。此外,指导家属制订饮食方案,加强营养的摄入,减少辛辣食物,并食用少盐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并帮助患者定时翻身,按摩其皮肤,防止出现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②功能锻炼护理:指导患者进行肩部、肘部、腿部及足部、头部、躯体的摆放。肩外展50°,内旋50°;肘屈40~50°,保持外旋;下肢外展外旋;足底应与床尾成直角,防止足下垂或内翻;枕头不要过高以免颈部过分挛曲,并保持身体在正常的功能位置,不能过度伸张。适当的摆位可以帮助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肢体的痉挛和水肿,若患者有水肿或痉挛的现象,应该先做全关节的活动,才能将肢体摆在舒适的位置。此外,还可以根据患者肌力的不同,将运动项目从简单到繁琐进行制订,负荷由弱至强,时间从短到长,使患者能够有意识地进行上肢功能和下肢功能的训练。如下肢功能锻炼:指导患者从侧卧位转向床边坐位,先练习翻身,同时练习伸髋训练,接着训练下肢屈伸。下肢能伸展时,帮助其屈下肢放于床边,交替进行抬腿和伸膝,而后内收、外展交替训练。等患者坐稳时,可以借助拐杖,将拐杖放于双脚下,健腿推拉拐杖并带动患腿被动运动。每日3~5次,每次20 min,以患者不疲劳为度。③语言功能护理:护理人员先指导患者练习张口、闭口、转舌等动作,然后教患者发音,从单字到词语。可以利用咳嗽、吹火柴等诱导发音让患者能够发出“啊”的音,再让患者听常用句的前半句,令其说出后半句。能够发音的患者可以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对镜子发音,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在视觉和触觉的帮助下观察其口型,并随时帮助矫正。还可以利用语言训练磁带,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组、句子制成适宜患者跟读的录音带,每次训练5~6 min,间歇6 s。在与患者进行交谈时,护理人员应有耐心,使用患者容易接受的语言,放慢语速,进行简单的双向交流,以便能够提高语言功能的恢复。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护理满意度。语言功能评分标准: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的语言功能恢复越好;>80分,语言流利;60~80分,部分流利;<60分,不流利。肢体功能评分标准: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越好;包括洗澡、穿衣、进食以及行走等方面。护理满意度判定标准:采用通用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量表进行分析,涉及护理工作实施、护理态度、护理技巧、人文关怀等多项内容,满分100分,80~100分视为满意,60~79分视为一般,<60分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患者的数据分布纳入SPSS21.0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n(%)]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语言功能评分和肢体功能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语言功能评分和肢体功能评分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语言功能评分和肢体功能评分的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220例,一般215例,不满意15例;对照组满意155例,一般254例,不满意41例。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67%(435/450)高于对照组的90.89%(409/450)(χ2=12.872,P=0.001)。
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临床上因其疾病类型有所不同,治疗的方式也有所不同[3]。脑梗死是一种突发性的脑部疾病,主要是脑血管阻塞和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早期无明显发病的症状,但其病灶性的神经体征会在数分钟或者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并表现为完全性脑卒中,出现意识障碍,患者的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也会同样受到影响[4]。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有必要改善护理工作。
常规的护理方式虽然也能对缓解患者的病情有所帮助,但是其针对性不强,采取的有效措施不够及时,无法应对此类发病较急的状况[5]。再者,由于患者及其家属皆有较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因此,往往无法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达不到理想的护理要求。
相比之下,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方式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满足患者的护理需要。这是因为通过早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地检查和评估,并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科学护理方案,能够在帮助减轻患者心理压力的同时,积极提高他们对治疗的信心,使其重新树立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6]。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就开始给予护理干预,进行护理的时间较早,通过功能护理和语言训练等措施对患者可能会出现的语言障碍、肢体障碍等并发症提前做了准备,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7]。如上肢功能和下肢功能的训练能够使患者在病残的条件下掌握必要的康复知识,逐步从护理接受者转变为自我护理者,实现由“替代护理”向“自我护理”的转化,适应其改变后的生活形态,使患者能够得到连续全程综合的康复护理,有效恢复其肢体功能,从被动接受他人的照顾逐渐过渡到自我照顾日常生活[8]。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早期、适宜、全面的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实现患者生活部分能够完全自理,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9]。此外,进行康复训练的意义在于能够使患者通过肢体、语言功能的恢复回归到正常生活,减轻负面情绪,重新进行自我定位,获得与人交流的能力,避免与社会脱节[10]。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方式能够帮助脑梗死患者尽早恢复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拉近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