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 梅,郝冠中,刘 洋,王 霄,马雄雄,郭丽姗,张 沂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气厂,陕西靖边 718500)
采用压缩机对气井进行井口抽吸降压,可以克服采气管线输送压差,最大限度降低井口生产压力,放大生产压差,提高气井生产瞬时流量,增强气井携液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气井稳定生产能力和提高气井采气速度的目的[1]。
CM 型单井增压压缩机机组为整机撬装式,主机和电机固定在底座上,分离器、冷却器固定在底座适当位置,气管路、水管路、仪表管路、注油管路、循环油管路紧凑地将主机和容器联接成一个完整的压缩机组。该压缩机为少油润滑,其结构形式为卧式对称平衡型,四列。主要由机身、曲轴、连杆、十字头、气缸、活塞及冷却器、分离器组成。由隔爆异步电机用联轴器与曲轴相连,活塞通过活塞杆、十字头、连杆与曲轴曲拐相连。当曲轴由电机带动旋转时,活塞在气缸中心线作往复直线运动实现对气体压缩。
结合集气站系统运行压力和单井产能,制定了压缩机组关键运行参数,进气压力为0.1 MPa~0.5 MPa,排气压力6.5 MPa,最大处理气量5.28×104m3/d,满足现场工况需求(见表1)。
表1 单井增压压缩机关键参数表
整体采用井口气液分离流程(见图1),即井口来气进入分离器,经过气液分离后进入压缩机增压输送至采气管线。分离的液体经排污流程接入采出水储罐,通过提升泵泵入采气管线,实现气液混输。
图1 单井井口增压工艺流程示意图
井口增压开采的工作制度可以分为连续增压及间歇增压两种,具体增压制度需要结合气井产能、临界携液流量进行制定。2018-2019 年共在4 口气井开展了单井井口增压生产试验,论证了该工艺技术适应性。
A 井正常生产时油套压4.21/6.32 MPa,日均产气量0.8×104m3,基本不产水(见表2)。
A 井开展井口增压后,按照连续增压、间歇增压、连续增压三个阶段进行增压,针对不同的增压阶段,计算了气井的单井动储量采气速度(见表3)。对比分析,增压后单井动储量采气速度高于增压前,连续增压单井动储量采气速度高于间歇增压,在气井能量充足条件且产液量不高的条件下,选择连续增压优于间歇增压。
B 井正常生产时油套压4.42/7.42 MPa,日均产气量0.5×104m3,基本不产水,单井动储量采气速度为0.86%。开前油套压6.5/6.89 MPa,增压初期油压最低降至1.1 MPa,瞬时气量4.2×104m3/d,14 h 产水达到20 m3、产气2.1×104m3,排出了井筒积液,降低了近井地带含水饱和度,提高了气井开采效果。累计生产826.5 h,增压生产203 h,累计产气104×104m3,日均产气3.0×104m3,累计产水61.2 m3,增压后单井动储量采气速度为5.15 %。后期压缩机处理能力为4×104m3时,抽吸2 h 后无法生产,因井口压力低、气井能量不足,燃气发电机无法启动关停机组。
C、D 井均采取连续增压生产制度,评价增压效果。C 井试验前因外输管网压力较高,地面管线起伏较大,导致气井携液困难积液,需要间歇性排液生产,平均产气量在1.0×104m3/d 左右波动。该井在增压生产中最大压差2.11 MPa,套压稳定在8.0 MPa,套压下降缓慢,实现了不间断连续生产,达到使气井连续稳定生产的目的,且增产效果较为明显。D 井气井产能差,试验前无法自主携液,需要频繁放喷带液,无法自主稳定连续生产,平均产气量0.4×104m3/d。该井增压后最大压差2.28 MPa,井口压力持续下降,产气量持续上升,达到了使气井连续稳定带液的目的,增产效果较好(见表4)。
表2 气井基本情况
表3 A 井增压阶段分析
表4 C、D 井井口增压生产前后统计表
对比以上两种增压生产制度,连续增压时气井生产及排液效果优于间歇增压,间歇增压生产气井具有较长的稳产时间。因此,生产初期可以采用连续增压生产,快速排通井筒积液、降低近井地带含水饱和度,恢复气井产能,后期根据气井生产动态、关井恢压情况制定合理的间歇增压制度,通过制定合理采气速度,达到提高气田最终采气率的目的。
现场试验分析,在高压比(正常运行时15 h~20 h)工况下,夏季高温及冬季低温环境下机组均能够24 h连续运行。井口配套三相分离器,满足气井增压初期大排液量及井口节流生产需求,同时配套气液混输工艺流程,有效降低了采出水拉运工作量。
(1)2 口气井试验情况表明,井口增压技术可进一步降低气井井口压力,提高单井产量及自主稳定生产能力。现场实施时根据气井产能、临界携液流量,确定合理的增压生产制度,以提高气井开采效果。
(2)高压比、小型撬装式压缩机组运行稳定,运输、安装较为方便,满足多口气井井口定期轮换增压的生产需求,进一步拓宽了气田增压工艺适用范围,对于老井增压开采方式,气田调峰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