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哲
高校扩招,又称大学招生扩招。自1999年以来,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提出扩大普通高校扩招的教育改革政策[1]。至此后,大学入学的毛入学率不断增长,直到2012年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要稳定高校招生规模,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扩招政策符合当时中国发展的时代要求。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经济持续处于低迷的状态。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建议引导居民通过高校教育投资8万亿存入银行的私人存款,实现两个目标:一方面是实现在高校收费政策上与国际惯例接轨,完成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要实现经济的平稳回落,以避免国民经济陷入当时的亚洲经济泥潭[2]。这项提议既有助于解决国家当前的经济状况,又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得到政府的支持。通过教育政策拉动国家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是解决当时中国所面临经济问题的有效途径。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就业市场对于知识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文化素质低下的劳动者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缓解劳动者的就业压力,政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增强就业人口的知识技能素养;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拓宽就业渠道,为更多人建立更加灵活、更加实用的学习体系和培训体系。提高劳动力转移能力和下岗职工再就业能力,能够有效降低失业率。劳动者为满足市场的需求,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增加知识储量,与时俱进。企业为提高员工的技能,定期举行培训,传播新的知识,不断更新员工的观念认识。就业形势的严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人们对于知识学历的追求比以往任何年代都要急迫。
近年来,在大学扩招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的入学人数急剧增加。大学入学人数的增长,为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提升自身素质提供了机会,响应了科教兴国的政策。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生源质量不能保证、师资力量建设速度缓慢、学校设施不足和负债严重、教学内容与就业内容脱轨和学生主观能动性不高等。
在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下,能够拿到本科、研究生学位的学生逐渐增多。一方面,它为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可以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全民教育水平,符合提高人民综合素质的要求。但是,看到扩招在为学生带来更多受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导致了生源质量不能保证,教学质量整体拉低。原本只能上专科的学生,现在可以在本科院校中学习。对于勤奋爱学的同学,是得到一个继续努力的机会;但是对于那些有着“混学历”观念的同学,进入高校后便失去目标,荒废学业,影响学校的整体学习氛围,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高校内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大学教师人数并没有变动。对于高校教师的培养也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的,然而有些学校摒弃了以往“老带新”的传统,新教师直接受雇,缺乏教学经验,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在过去,导师只带两三个研究生,现在有的导师能带二三十个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不够,不能帮助学生学会项目研究,独立思考,致使毕业的研究生质量不高。优秀教师的培养并不是一时之功,青年教师尚需要向老教师多多学习,提升自我。
学生增多,相应的教学设备理应健全。一般大学为了承载这些新增加的学生会建设大学城,增添新的设施为学生提供教学环境。但是,学校建设需要相应的经费,国家原则上应该拨款建设,实际上只支持学校贷款。学校为了扩建不得不去银行贷款,导致负债累累,只得自行创办其它创收项目以填补欠下的债务,维持学校的日常运营,从而导致大学看起来不像是一个学术场所更像是一个盈利场所。不明真相的学生抱怨学校学术资源少,而学校抱怨国家补贴少、债务重,产生了恶性循环。
教学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存在着与就业单位实际人才需求相脱轨现象。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缺少实际的操作方法,得到的只是从课本中学习的知识,部分学校为了节省师资,没有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而有些学校教学方式老套,学院派现象较为严重,相对理论课程占比较大;高校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相对差距,导致学校对企业不够了解,不能充分掌握社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就业需求脱轨。
部分高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准确,促使学生被动学习,缺少灵活性,降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生自己不爱动脑、动手和动口,依赖老师,从而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致使学生的主动性受限制,学习效果不佳。
为解决扩招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学校要进行自身改革、加强师资建设、转变学生态度、改革就业指导课程和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等相应对策。
学校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办学目的,坚定目标,少受利益的驱动,保持自己的办学特色;合理地确定管理的层次和任务分工,增大院系及教师的管理自主权;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合理配置现有资源,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促进教育管理团队的专业化,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完善学生教育考核评估机制,建立学生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和评价标准,健全一整套的学生教育质量考核评估机制,保障和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
学校应该进行人性化管理,以教师为本,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为教师学术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样可以吸引并保留大量优秀的教师资源,并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学习和继承有些大学的优良传统,充分体现教授表达意见甚至决定学校事务的权利。现在的教师终身制是造成教学质量低下、教师缺乏上课热情的很重要的原因,建立教师岗位聘任制度,鼓励教师在研究和教学方面取得进步。践行“以老带新”,让有经验的老教授带领年轻的教师,帮助他们熟悉业务上的流程,学习教学经验,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教师的公正管理,注重学校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免使教师产生抵触心理。
当代大学生应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理想。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好好学习,而不是仅仅为了一纸文凭而浪费大好的青春时光;作为一名学生,要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业,紧跟党的脚步,树立中华民族复兴的觉悟。此外,学生应拓宽就业观念,不要限制自己的愿景,积极创业,实现应有价值。
创新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将教学内容与就业内容相融合。在教育教学中,加入实际操作,对没有设立就业指导课的高校,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已开设指导课的高校进行课程改革,结合理论与实践,树立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念,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占比平均。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和各企业类型,从实践性和针对性出发建立高校与企业零距离,从而充分掌握社会的真正需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是扩招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的初衷,也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素质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