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互融”人才培养工作研究
——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2020-11-23 23:10李建栋
就业与保障 2020年6期
关键词:互融中职建筑工程

文/李建栋

近年来,建筑工业化、信息化逐渐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建造方式,行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在目前的建筑业从业人员中,90%以上的生产一线操作人员绝大多数未经任何培训直接上岗[1]。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应当肩负重任,培养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专业技术人才。中、高职教育衔接意在通过构建发挥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要,但是在实践过程仍存在问题。

一、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存在问题

中、高职衔接教育是由中职学校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获得中职文凭,再通过参加考试升入高职院校学习,并获得大专文凭的教学模式。在S市7所中职学校和4所高职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调研发现,中、高职衔接过程出现了培养方式过多、相应教材缺乏、课程课程主体等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方式过多,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自1985年以来,国家各地区在中、高职衔接教育做过多种尝试,包括单考单招、“3+2”分段制、五年一贯制等模式。单考单招是由国家教育部单独对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高考招生的一种形式,考试内容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综合专业课、职业技能课五门课程。“3+2”分段制学生完成中职阶段学习后,参加对接高职的统一考试,考试合格后高职院校学习,不合格按中职学生处理。五年一贯制指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达到录取成绩后,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进行一贯制的培养。

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招生门槛不同,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要。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标准都体现了各自不同的要求。以A中等专业学校调研为例,该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2017年共招生275人,包括普通中专2个班、单考单招1个班、“3+2”分段制1个班、五年一贯制2个班(不同学校)、企业订单1个班。2018~2019学年某一学期教研室根据6种人才培养方案的62门不同要求的专业课程进行安排,平均每位教师承担2.8门,给学校教学组织带来很大难度。

(二)主导单位变更,课程建设不符合学校发展的需要

中、高职衔接教育在对比传统课程体系上,更加注重知识技能的继续学习和提高。中、高职院校之间课程的有效衔接在具备院校和专业特色同时,还要具备时代特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融合现代教育技术[2]。目前的中、高职教育模式中,除单考单招外,“3+2”分段制、五年一贯制等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贯彻和遵循“高职为主导,中职为基础”的原则。也就是说,中、高职衔接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考核标准编制和课程主管单位为高职学校。对于中职学校教师而言,课程建设要融入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在自身学校竞争中不占优势,以致课程内容无法得到及时更新。

(三)课程标准调整,教材资源不能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

课程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一般分为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三类。教材是课程实现的重要载体。在教育发展中,教材产生在课程之前,先有教材后有课程。制度化教育后,课程实现了统一,制定了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和课程相配套。在当前的课程管理体系中,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为了体现学校特色,不仅调整了三类专业课程,而且开发了相应的课程标准。

调研中发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的人才培养,中职阶段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主,高职阶段以专业核心和拓展课程为主。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从三年增加到五年,培养周期增长,专业课时增多,课程标准也有各自特色。各职业学校采取了强化职业技能、提高核心课程课时、增加拓展课程数量、引入行业新技术等方法。但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教材资源,教师只能根据调整后的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另一方面,目前的职业院校教材还是存在内容更新和系统衔接不足、中、高职和本科使用同一教材、需要及时吸收行业新工艺等问题,不能满足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师发展的需要[3]。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互融”教学研究

(一)分解岗位职业标准,互融中、高职人才培养

在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中,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对应职业岗位有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等16项,高等职业学校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包括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等6项,不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1+X”证书制度就是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对接。X证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分别在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实施。不同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应对接不同教育阶段的层次、不同岗位的层级和不同的能力熟练程度[4]。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要分析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等岗位职业标准,对接各自教育阶段的层次,制定不同的岗位层次和技术技能熟练标准,从而实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互融。

(二)开展模块化教学,互补课程间的教学内容

中、高职课程要从经验走向策略。中职主要解决经验层面的问题,通过感知、体验和操作,培养“怎样做”的技能。高职主要在经验的基础上,在目标、条件、行动连接起来的规则基础上解决“怎样做更好”的技能[5]。因此,中、高职衔接教学的提升不是变更教学内容,而是重在对教学内容的深化,教学策略可以从互补实现互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初始就业岗位很多,如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等。从目前分工合作、精益求精的发展趋势下,不同的工作岗位,带着共同的工作目标,对相同的工作对象,采取了各自最合适的工作策略。采用MES的模块式教学,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分项目分层次地培养专业技能,互补中、高职衔接课程间的教学内容,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教育信息化,互通学校间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以工作过程作为协调信息化教学的形式与实质、教师和学生、虚拟和现实之间的载体,并通过师生的行动实现专业素质的互动,通过情境变换提供不同角度的教学心理载荷,达成学习者的技能迁移,形成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6]。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信息化教学,可以将教室、实训室等校园内一切可利用的建筑物与教学过程关联,提高教学效果。在理实一体化、项目化教学和教育需要服务地方等一系列理念的推动下,中、高职学校通过多年的专业建设都积累了各自的教学资源和特色。中、高职学校充分利用这些特色,开展信息化教学,共享教学成果,不但能够拓展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思路,而且能够使学生技能得到提升,实现中、高职学习提升衔接。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互融”实践

(一)根据工作岗位制定递进式的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明确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7]。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培养土木建筑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初始就业岗位为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等。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将工作职责转化为中、高职两阶段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保证中、高职各阶段人才培养的完整性,体现一体化培养人才能力的递进。其他工作岗位依次执行,最后将各岗位能力要求汇总后,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由课程教学逐一实现。

(二)以施工流程为主线,实施互融教学

建筑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施工流程,按流程施工和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落实施工标准;按模块流程教学,能够熟练掌握建设工程施工过程,有目标地落实专业知识。可以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岗位工作按流程分为施工图识图、工程量计算、人材机组织、测量放线、安全监督、质量管理、资料收集七个专业核心能力,分模块实施教学。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中职阶段重点培养施工图识图、工程量计算、人材机组织、测量放线四个能力,高职阶段重点在安全监督、质量管理、资料收集三个能力进行综合应用。

基于建设施工流程核心能力模块直接通过课程课程交叉的模块化教学来实现,通过基于知识接受的最后设置课程作为能力的最终总结。但测量放线能力模块,由于测绘技术相对独立于建设工程,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往往早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施教学,造成学生虽然掌握测绘能力,但不能融会于分部分项施工过程。在完成建筑工程测量和建筑施工技术两门课程之后,开展融合了测量技能的施工技术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结语

在国家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学生将持续增多,中、高职互融的问题也将日益凸显。本研究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问题,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内容设置、技术技能重构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并提供了一些可供实践操作的具体方法和探索方向。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将越来越明显,教学方法和行业技能的培养将更加配套,再加上师资队伍的建设、个性化教材的建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中、高职互融的衔接教学将更加有效。

猜你喜欢
互融中职建筑工程
智能电视亮相 OPPO智美生活发布会开启万物互融新生态
互融共进促和谐——关于湖北荆门城市民族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