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学工融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意义

2020-11-23 19:55曹军辉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8期
关键词:学工教学系统创新能力

文/曹军辉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摇篮,在培养出大量人才的同时,也显现了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即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但在高校优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过程中,由于学工与教学对学生的并行管理,高校的措施落实缺乏统一的指导规划,无法最大化发挥教育资源优势,难以构建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因此,高校要将教学系统和学工系统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模式、新渠道,推动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

一、教学与学工融合

(一)教学与学工的联系

教学系统与学工系统都是高校管理学生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培养措施落实的实施部门。高校通过教学系统安排学生的课程学习,通过学工系统安排学生的活动参与,二者在学生管理上都发挥重要作用,是学生大学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两个部门。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二者有着相似的管理方式:通过二级机构如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机构,以教师和辅导员为核心,落实学校的管理措施,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学工活动。教学与学工也有相同目标,即为学生提供规范化的学校管理,通过系统整合实现学校资源最大化利用,为学生提供更优渥学习环境,从而确保学生在大学校园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得到充分重视。一方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的重要教学目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校应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重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创新能力是人才素质高低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也是大学育人工作中对学生的必要培养能力之一。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需长期坚持的学生培养方向,也是全面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大学的迅速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学生就业时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增强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也可以通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增加学生的就业岗位,减轻毕业时学生的就业压力,活跃市场经济环境。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社会客观形势的需求,也是就业环境对高校教学提出的要求。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学与学工融合的必要性

教学与学工融合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教学与学工的融合,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然趋势。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在过去泾渭分明的教学与学工系统,需要在学生培养上开展越来越多的合作。尤其是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上,高校必须调动学工系统和教学系统,以充分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合理安排学生创新活动,避免活动日期重合、目标偏离等情况的出现。因此,为确保创新能力培养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高校需要整合教学与学工两大学生管理系统,合理分配教务人员与教师的职责,重新规划学生管理体系[1]。另一方面,教学与学工融合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培养提供规范化管理方式。在教学与学工系统整合之后,高校可以按照学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设置,规划好学生的创新课程,制定目标准确的实践培训活动,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知识成长环境。同时,高校也能在教学与学工融合的基础上,为辅导员等教务人员与教师之间架起沟通桥梁,在二者的沟通交流中,促进高校学生教学管理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夯实学生个人发展基础。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学生创新实践不足

由于现有的教育机制让一些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一方面,虽然我国教育部主导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科研知识竞赛体系,通过竞赛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竞赛内容并未涵盖所有专业,很多学生无法参与到能直接锻炼自己专业能力的竞赛。再加上高校参与竞赛的名额有限,大部分学生缺乏信心直接参与竞赛进行课外实践,导致很多学生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创新实践经历。另一方面,学校在创新实践活动的设置上也有所不足,没有组织开展足够的创新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参与其他创新实践活动的途径较少,部分学生无法参与创新实践。学生缺乏足够的创新实践经历,便难以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充分理解专业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创新。

(二)学校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不够重视

根据国家政策的指导,高校开始逐渐提高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视,一方面,当前大部分的大学生毕业只需修完大学的必修课程,便能拿到足够的学分,创新实践环节在大学课程体系设置占比不够,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选修创新有关课程的积极性不足,因此,学生对创新课程重视程度不足,参与学校组织的创新活动完全取决于自愿。另一方面,大部分学校关于创新能力的课程开展较少,尚未形成切实有效的创新能力课程培养体系,负责学生创新课程的教师职位也往往由学校其他部门教师兼任。兼任教师在教学时内容千篇一律,缺乏专业能力,难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进行指导,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与学工系统缺乏有效沟通

当前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时,教学系统和学工系统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不依靠的两个职能部门。学工系统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教学系统负责教学安排,部门设置、人员岗位存在明显的划分,其上属的学校领导也不同。因此在高校下达任务时,教学与学工往往会各自采取措施,按照不同的目标设置任务,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虽然部分学校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会安排副班主任与辅导员,在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时,也会指定专业的指导教师。但班主任与辅导员和指导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指导教师与班主任的能力发挥过于倚重教师的责任心,学生管理往往会流于形式,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指导教师也有着严格的教学考核任务,难以分出精力负责学生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

三、教学与学工融合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以学工强化学生创新实践

首先,高校可以委派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学校中高层领导,共同组成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小组,负责从整体上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工作。指导小组可以通过整合学校的社会资源,组织学院专业教师拟定具体的创新实践内容,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其次,在创新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以学工系统中各专业的辅导员为主体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以担任班主任的专业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还可以通过辅导员充分宣传各专业的创新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学校构建的创新实践活动体系,有条件依照自身需求参与不同的创新实践活动,培养自身能力。最后,学工处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心得竞赛,让学生在总结写作中梳理自身感悟,从而对创新实践有更深的体会。同时竞赛中的有益心得体会,也可以为其他学生提供借鉴经验,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自身不足,确立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注重教学培育学生创新意识

注重教学培育学生创新意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应当在教学中增加创新意识培养内容,构建一整套涵盖大学生整个学校学习生涯的创新课程体系。在大学生的不同阶段,高校可以设立不同的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大一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创新的概念和作用;大二阶段让学生知道怎样结合自身优势确立创新方向;大三则增加实践课程,让大学生学会创新能力的运用;大四则为大学生的创新提供资源扶持和教师指导,让大学生创新项目能顺利启航。高校也应将根据专业知识侧重,调整不同专业的创新课程内容,纳入公共或选修课程,通过四年时间的专业培养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高校需要在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中增加创新能力考核内容,以制度强调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高校可以制定规则将创新实践纳入大学生的培养体系中,如设立创新实践课程学分,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从而全面调动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高校也可以设立大学生社会创新实践基金,鼓励大学生在校外这“第二课堂”进行创新项目的实践,并对其中优秀学生予以学分及奖学金奖励,用荣誉激励学生主动培养自身创新能力。

(三)教学与学工共同构建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利用教学与学工共同构建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可以在现有的教学系统和学工系统基础上搭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从制度上保障和激励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如学校重新核算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和组织教师的工作量,制定相关计算细则并将其纳入到教师考核中;其次,构建培养能力平台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务处和学工处的作用,协调双方系统教师的日常工作,调整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空余时间,做到创新能力培养时刻有教师负责。高校可以通过平台与学生建立直接联系,让学生能够清晰了解学校创新实践活动举办动态,在网络平台选择适宜的指导教师,与同学组成小组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最后,高校可以通过该平台实时统计学生数据,了解当前学生创新实践情况,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本校学生的创新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学生管理措施,创造出更好的创新能力培养环境。

四、结语

教学系统与教工系统是现代高校管理学生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校可以从这两个以往独立运行的系统着手,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两个系统对学校现有资源的整合作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环境。学校需注重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设置,增加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次数,提升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质量,让创新意识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教学与学工的融合,高校可以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正确的创新理念传达给学生。

猜你喜欢
学工教学系统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Unity的计算机硬件组装仿真教学系统设计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学工系统战役工作纪实
学工团队自省:解决校园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研究
多地远程互动同步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基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高校学工事务管理流程标准化及教育路径初探
汽车配件营销实践教学系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