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成都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内容研究

2020-11-23 17:00王兴波
就业与保障 2020年7期
关键词:成都价值观思政

文/王兴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的主旨,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目前研究多集中通过地方历史文化或思政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历史文化、思政课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成都作为巴蜀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笔者尝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挖掘、梳理成都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课相关教学内容中,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思路。

一、融入高校思政课内容的必要性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学生身边珍贵的教育资源,是思政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鲜活素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思政课三者作为一个有机体进行研究非常必要,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思路、思政课教学的新视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传播的新方法。

第一,将成都历史文化融入驻蓉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成都历史文化。思政课教学要达到增强学生“四个自信”的目的,其中文化自信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所在地的地方历史文化是育人的重要资源。有学者指出“要使自己与所在地接地气,必须关心该地的历史与现实,才使得自己与所在地不是水和油的关系”。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四川省共有高校111所,其中坐落于成都的高校有58所。成都历史文化资源是大学生身边可见可感的资源,将其融入成都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本地的历史变迁、传统习惯、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等,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本地文化的了解与认同[1]。

第二,将成都历史文化融入驻蓉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关注度与参与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思政教材是国家统编教材,无法兼顾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地区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各地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2]。当代大学生更强调活在当下,本土资源以其地缘优势对本地学生具有更强的亲和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对之略有所知却又不完全了解的东西”。

第三,以成都历史文化资源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地方优秀历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地域文化“具有地缘亲和力与文化接近性等优势,易于让当地群众感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落实、落细、落小。地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资源,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载体[4]。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成都历史文化资源梳理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指“各地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凝聚在地方的历史、风土人情、时代风貌中的地域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历史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和杰出人物等”[5]。

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内容庞杂,要将其运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思政课教学,必须对成都历史文化资源中承载和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挖掘与整理,对成都历史文化精神进行提炼与概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笔者把成都历史文化资源分为四类。

(一)富强文明的历史文化资源

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古代已是最有影响力的大都市之一,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唐代一度成为陪都。成都工商业发达,蜀锦、漆器名扬全国。近代“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的春风也吹拂到成都,比沿海起步略晚。1878年,四川机器局建成投产,虽然规模不大,产量不高,却开启了成都的工业化历程,是近代成都追求富强的重要里程碑。

成都不仅经济比较发达,文化也非常繁荣。历史上人才辈出,汉代有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等辞赋大家;唐宋时期,大量文化名人曾经到访过成都,李白、王维、杜甫、高适、岑参、孟浩然、白居易、王勃、贾岛、刘禹锡、李商隐、黄庭坚、陆游等,出现“自古诗人列入蜀”的文化现象。

(二)和谐友善的历史文化资源

成都夏无酷暑,冬少冰雪,气候温和,民众文雅,在数千年变迁中历经移民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与洗礼,孕育了和谐友善的城市精神内核。成都的和谐友善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图案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都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道法自然”是道家的重要理念,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深深植根于成都的历史文化中,体现于成都的生产生活中,其中最为典型性的当属都江堰水利工程,这项“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设计最科学、保存最完整、至今发挥作用最好、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水利生态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瑰宝。其次,成都的和谐友善还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友爱中。成都历史文化的这一特征源于历史上多次移民入蜀的影响。最有名的“湖广填四川”,使得成都移民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土著。大量中原人口向蜀地迁移,进一步造就了成都文化的兼容性和包容性。对外来的人、事、物是敞开怀抱,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南北文化、东西文明交汇、交融。川菜、川酒、川剧等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就是成都文化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典型例子。

(三)创新创造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成都的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敢为人先、开拓创新是其鲜明的精神特质。成都历史上闪耀着众多的“全国第一”“世界之最”。早在战国时期,成都就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利用天然气的地方,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丝织品——蜀锦;战国后期,李冰集蜀人之智慧主持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无坝自流灌溉水利工程——都江堰;汉代,文翁在成都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地方学校——文翁石室;晋代,常璩编著了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铸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年号钱——汉兴钱;成都是中国的雕版印刷中心,国内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即为成都所造;五代,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皇家画院——翰林图画院;宋代,成都商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设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银行——交子务。正是成都人的不断开拓创新,成就了几千年的持续繁荣。近代四川“保路运动”推动了武昌起义的成功,体现了川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又创造了很多全国第一。

(四)爱国进步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

红色革命文化是成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成都革命志士在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中的崇高精神。红色革命文化包括历史遗址、遗迹、纪念馆等物质文化,也包括革命文献、文学文艺作品、革命歌曲影视、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凝结在其中的精神文化。成都的红色物质文化有人民公园内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保路运动史实陈列馆、川军抗日阵亡纪念碑、成都博物馆(内有近代史馆)、成都市烈士纪念馆、(邛崃)长征纪念馆、(大邑)建川博物馆、成都十二桥烈士墓、《新华日报》成都分馆旧址以及散落于成都的十余处烈士陵园。

成都的红色精神文化包括近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为民族复兴及四川的解放、发展做出重大历史贡献的人物(生于成都或在成都工作过、或在成都殉职)。代表性的人物有:龙鸣剑(四川保路武装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王右木(四川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车耀先(以经营“努力餐馆”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王铭章(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钟淑华(平定土匪叛乱,19岁凤凰涅槃)、邱光华及其机组(汶川地震救援时牺牲)等。历史上成都市牺牲的有名可考的烈士共6499名,无名烈士552名。在这些英烈的背后,是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及蕴藏其中的革命精神。成都的红色精神文化还包括一些历史文献及文学作品,例如,中共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成都红色故事》《红色印记——成都市革命遗址与纪念场馆》《蓉城在斗争中新生》《八年抗战在蓉城》《接管成都》《成都红色胜景概览》《成都红色旅游指南》《悠悠往事情——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成都》,四川省档案馆编《四川保路运动档案选编》,成都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著《辛亥四川保路运动实录》,隗瀛涛著《四川保路运动》,成都市档案局(馆)编《成都解放(城市解放纪实丛书)》,中共成都市委党史工作委员《成都党史资料通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井研县委员会《成都战役首战纪实》,中共蒲江县委县人民政府编《成都战役纪念图册》,人民日报1982年10月4日(回忆解放战争中的成都战役),成都成华文史办编《赤子初心英雄本色成华区土地上的红色记忆》等。这些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展现了成都人民深厚的爱国之情,追求进步的爱国之行。

三、行之有效的融合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成都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内容,需要找准切入点,坚持适度性、有机性、整体性、有效性原则,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实现二者有机融合。

(一)成都历史文化资源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的融合

基础课主要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人生观是人生的总开关,第一章“关于人生的青春之问”,什么样的人生是我们追求的人生?可以列举近年发生影响较大的事件。例如,空军飞行员余旭,她是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也是中国第一位歼10战斗机女飞行员,在飞行训练中壮烈牺牲。她的生命定格在30岁,短暂的一生,却是闪亮的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还有2019年“木里森林火灾”,30名救火英雄牺牲,其中刘代旭(22岁)、代晋恺(23岁)、李灵宏(21岁)烈士为成都籍。他们为国捐躯,是和平时代的英雄,木里的青山永远镌刻英雄的名字,成都人民的心中永远铭刻英雄的功绩。生命是短暂的,但把个人的生命融入祖国的伟大事业中,生命就是永恒的。

(二)成都历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融合

纲要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近代成都文化中的红色革命文化反映了先辈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怕流血牺牲的崇高品质。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则是扩大了的家乡。”通过学习家乡的历史文化,使抽象化为具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缺少的优质素材。讲述第二章“辛亥革命”时,以成都人民公园内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导入,介绍四川保路运动始末,四川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的关系。抗战胜利后,《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感谢四川人民》,社论高度评价并赞扬了四川为抗日战争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没有国哪有家,成都人民的爱国之行永载中华民族史册。

(三)成都历史文化资源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融合

概论课重在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历史成就的深刻认识,在与成都历史文化资源融合方面可将重心放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开拓创新令人瞩目,出现许多“全国第一”:1979年,打出全国第一个商业广告;1980年,发行了全国第一张股票——蜀都股票;1986年,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合作银行——成都市汇通城市合作银行成立;1987年,新中国第一家典当商行——华茂典当服务商行在成都开业;1994年,西南地区首家金融租赁公司——四川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在成都开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成都更是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开拓创新,2018全国首个新文创领域城市排行——《中国城市新文创活力排行》,成都在100个城市样本中脱颖而出,排名首位。

(四)成都历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融合

原理课理论性强,以生动案例诠释深刻理论,可以增强原理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规律”,需要讲述社会存在这一理论,社会存在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其中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可以列举都江堰工程,李冰父子借鉴古蜀治水经验,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水利系统,发挥了分流、排沙、泄洪、引灌多重作用,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体现了先辈们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智慧。改革开放以来,成都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环境治理,1996年,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温江郫县都江堰生态示范区正式启动。1998年府河、南河成功整治,大大改变了成都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环境,为蓉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基础设施,成都也因此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优秀水岸最高奖”“地方首创奖”和“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等八项国际大奖。进入21世纪以来,成都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连续11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推选活动共举办13年)。

成都历史文化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相关成都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三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地方文化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政课教学体系构建提供了新思路。

猜你喜欢
成都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穿过成都去看你
成都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