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晓玲
实习生岗前培训主要包括医院概况与文化、医患沟通技巧、医疗病历书写规范、临床用药安全、职业安全与防护、消防安全培训、医院实习管理规定以及基本技能操作等八方面内容。岗前培训作为实习生步入从医生涯的重要起始阶段,对实习生角色的转变与适应、临床实践技能的增强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1]。
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由单纯的学生角色转变为学生和实习医生的双重角色,开展岗前培训,有利于学生快速转变角色,提前适应临床医疗环境。
实习生岗前培训是学生进入临床实践之前必须要进行的一项培训,涉及到病历书写规范、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等各个方面,培训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临床实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程度,为即将步入临床医疗工作的学生积累丰富的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临床医疗基本技能。
在医患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医生不仅需要具有治病救人的能力,还需要具备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技能,合理应对和处理临床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岗前培训就是在实习生掌握临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让广大即将步入临床医疗生涯的实习生掌握必要的综合技能,以此来适应时代需求。进行岗前培训能够大大地提升新时代背景下临床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养,培养具有高尚医德医风的卓越医疗队伍[2]。
主要对医院的总体情况、设备以及科研学术水平等方面做出详细介绍。一方面,主要是为了让实习生大致了解实习医院的整体情况,可以更快速的适应周围环境,自然的投入到工作岗位当中;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实习生从整体上正确评价实习医院,然后结合自身能力、兴趣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主观层面来对自身实习做出科学规划、着重安排。另外,针对学术层面,对于实习生也要提出较高要求,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学习交流活动,进而从整体上提升其专业水平;从而能够为医院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带来积极影响[4]。
岗前教育培训中,医德医风和思政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其必须要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而通过思政学习则能够促进医生自身修养的不断提升。通过一系列实践证明,很多医患矛盾的产生,最初都是因为言语上的误解,或是态度欠妥而引起的,文明行医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医疗纠纷和投诉现象的产生。所以,为了使实习生可以始终保持以良好的服务态度,较高职业修养去开展各项工作,在岗前教育培训中,一定要对其言行举止和礼貌形象方面提出严格要求,还要规定实习生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思政学习。为了给之后的管理、责任落实提供有力保障,可以为每位实习生定做胸卡,要求实习生在医院实习的每一天都要佩戴,以此来对实习生言行做出更好的约束,能够促使其积极主动地维护自身与医院形象。
作为临床医生的基本功,医疗文书书写水平的高低能够将医生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充分反映出来。病案中的病史采集不准确,相关病程记录的不及时,或者是存在笔误、涂改等现象,都极易引起医疗纠纷。所以,在岗前教育培训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实习生养成严谨的病案书写习惯;同时,为了避免行医过程中因为过失而产生医疗纠纷,更好的维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还要引导实习生积极接受医疗法规常识教育。为此,医院可以专门安排这一方面的专家来为实习生开展专题讲座,针对需要掌握、注意的地方给予着重强调。
在岗前教育培训中,规章制度的学习可以说是不可忽视的核心内容。为了尽可能避免实习生在实习中出现违纪现象,在开展规章制度教育工作中,要对以下几方面做出着重强调:一是实习生是没有执业医生资格的,所以,在接诊时,一定要有带教老师在接诊现场,严禁出现模仿带教老师签名开处方的情况;二是实习生在医院结束实习之前,要提前完成实习鉴定,不能出现转科后再补做鉴定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实习生的具体实习情况准确、及时地反应出来,同时,还要明令禁止模仿带教老师在鉴定上签名;三是针对实习期间请假的学生也要做出明确规定,若请假时间超过规定要求一定要先经过学校的同意,然后以书面等形式来通知医务处,并且在医务处领导同意之后才能够给予批准。
岗前培训不仅是医学院校学生步入从医生涯的必经阶段,而且是学生成为优秀医务人员的重要途径。但是,就整体培训实效性而言,与预期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部分带教老师存在重业务、轻理论的思想,在培训活动中只强调业务知识的传授。部分实习生刚从学校步入医院,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导致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实习就是毕业前的一个阶段,能拿到实习鉴定报告,如期毕业就行,没有从长远规划上认识到岗前培训的重要性。
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学校和医院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调查研究不充分,顶层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存在求广、求全和求成的心态,导致课程内容泛而不专、广而不精、速而不成,没有达到广大学生的预期需求,大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信息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很多教师由于临床任务重等原因,没有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使得信息化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从一开始就产生抵触情绪;岗前培训课程主要包括医疗法律法规、病例书写等内容,这些内容本身就枯燥乏味,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大大降低了培训效果。
医院临床教学职能部门缺少关于岗前培训方面的制度设计,比如实习生的考勤制度、考核制度等,使得广大学生在不认真对待实习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拿到合格的鉴定报告顺利毕业,从而降低了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
学校和医院要及时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充分认识实习的重要性,自觉增强实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教老师要充分领会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对岗前培训工作的了解,不仅让学生们能学习到基本技能,同时,让学生们获得更多的综合技能[3]。
岗前培训时间紧、任务重、内容多,应精准施策,增强课程的针对性。比如针对实习生刚进入临床实践阶段的迷茫期,在岗前培训课程设置中可以增加“开学第一课”这样的课程。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
医疗、科研、教学是医院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关键在于教师。医院要与学校加强合作,搭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平台、教师发展咨询服务平台、教师教学交流平台和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发展平台,开展教师培训、指导、服务、生涯规划等学术与教学服务,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医院应建立岗前培训考核机制和实习生考勤制度,做到有制可循。针对实习生在岗前培训时存在的漫不经心,敷衍了事的现象,要加强教育管理,明确要求,岗前培训要达到人人培训合格,人人考核过关。对不能达标者应重新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安排到科室实习。
当今社会医患问题频出,为了降低产生医患纠纷风险,可以从实习阶段培养学生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通过实习教育帮助学生提升实践技能,为医疗事业培养更加出色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