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政府-企业”三螺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

2020-11-23 17:00刘佳彤石乘齐
就业与保障 2020年7期
关键词:创新型螺旋政府

文/刘佳彤 石乘齐

一、三螺旋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的意义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在三螺旋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官、产、学三螺旋理论,即政府、企业与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内部创新制度环境的三大要素,它们会根据市场要求而联结起来,形成由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的三螺旋关系。

如今,全球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世界强国之所以强,是因为其拥有核心科技,这突出了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39%,而其他创新型国家则高达70%以上。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占比仅为万分之三,企业对外来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日仅为5%左右。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只有20%,实现产业化的更是不足5%,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5%,是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综上所述,我们更需要大力支持培养创新型人才[1]。

利用三螺旋的理念,将其运用到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达到人才数量动态螺旋上升的效果。该理论不刻意强调谁是主体,而是强调高校-政府-企业三者的动态合作关系,强调这些群体的共同利益是给他们所在其中的社会创造价值,政府、产业和大学三方都可以成为动态体系中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每个机构在运行过程中除了保持自身的特有作用外,还可以起到其他机构的作用,三者相互作用、互惠互利,彼此重叠。通过三者的动态推进,形成一条可整合、循环资源的信息流,同时促进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三者的联系越紧密,取得目标价值的效率就越高,最终达到一种稳定的合作模式。

利用政府与企业、高校三方之间的相互配合推动教育的改革,从而改善我国的人才培养现况。从高校理论基础到政府政策的支持与帮扶,再到企业提供岗位平台等,全方位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计划。这样既可以将学生的知识体系从理论上升到实践,也可以为企业提供稳定的人才输送,同时还提升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营造了创新文化氛围。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毕业自主创新率仅为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更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创业率。这样的数据直观体现了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思维的缺乏。究其根本原因是缺乏思维培养。近年间,各高校相继开设了创新创业类相关课程,还有高校为学生联系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实践,为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就业能力,可收效微乎其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对创新思维培养的漠视

对于刚刚从高中紧张的学习氛围中脱离的学生,本就对大学学习抱有一定的松懈心理。对于此类“副科”课程,大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缺少积极性。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学生过往对创新的认知就十分缺乏,也导致了学生对于此类课程的忽视。

(二)思维培养缺乏深度

如今大学生的数量激增,师资力量却比较匮乏,一位老师对应300名学生的课堂屡见不鲜,这样严重的不平衡导致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为每位学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课程教学效果也往往流于表面。思维的培养不应仅局限于课堂的理论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实践的过程[2]。而目前的教育现状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

(三)企业参与积极性低,合作内容不明确

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高校往往会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但对于企业来说,缺少一定的合作动力。某些企业为提升企业形象接受高校的实习申请时,也往往是“走走过场”,并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创业能力教育。现如今的学生数量上涨,质量却提升不大,这也导致了企业很难从来企业实习的学生中选拔优质的人才,获得其想要的资源,使得很少有企业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

三、三螺旋模式下校政企三方的运作模式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极为重要的,但仅依靠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具有完备产业链的培养模式,高校-政府-企业协同教育并动态推动,多方联合解决这种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下面我们具体分析校政企三者间的作用与联系。

(一)高校是三螺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产出者

在麻省理工学院与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的知名院校中,一些创新创业的雏形已经开始建立。他们成功发展成为了集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使命为一体的创新型大学,用自身行动证明,未来大学与产业以及社会之间的互动互惠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3]。

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的主要使命是开发学生能力,同时配合做出一定的创新举措。高校拥有大量且流动的学生人力资源,具有发掘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是最适合进行创新创业思维培养的孵化器,加以各高校的积极转型,将高校产业化,与政府、企业共同形成一种良性模式,使人才培养成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进而推动创新人才成为一种高效率产物。

而如何创建良性的校内思维培养模式呢?

第一,将思维培养偏向实践化。建立由高校导师带头的实验小组,通过创新型比赛,选拔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与团队领头人建立完整的工作体系,参与导师的部分项目,通过工作锻炼的过程,得到思维培养(强调阶段性培养)。并且与企业制定需求人员标准,在实验小组中选拔出适合企业的人才,从而达到人才产出。

第二,成立专门的部门进行优秀教师的选拔,提供信息咨询渠道,形成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链接高校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沟通。

通过高校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产出更多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从而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知识促使着高校-政府-企业处于动态联动的过程,高校的教育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三螺旋的形成就是知识在走向动态流动的过程。

(二)企业是三螺旋创新型人力资源开发的展现平台

企业为了达到最优效益,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成本聘请具有创新能力与领导能力相结合的人才。若开发了“高校-政府-企业”三螺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可高效、低成本地获得此类人力资源。

企业为高校负担一定的经济成本,从高校中直接招收已有一定创新经验的学生,再加以一定的培训,就可以获得较低成本的高质量人才。与此同时,它也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了平台。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方式。

其一,为高校创新人才搭建实践平台,并且从中吸纳所需人才,再积极向高校提供反馈。从而达到良性的信息动态循环过程。

其二,分类进行职前职中技能培养。对于只有在校经验的人员应加以职前培训和职中培训的双重培训;对于已有社会经验的人员,更多的是在职培训与岗位职责培训。

其三,企业从公司中挑选精英人才推荐去高校中继续深造,从而实现知识的流动、人才的流动。

(三)政府是三螺旋创新型人力资源开发的推动者

政府作为相对高于高校与企业的角色,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投入一定的启动资金给予高校和企业支持,并制定相应的福利保障措施。

随着社会发展,大量产业升级换代,企业竞争加剧,失业人数逐渐上涨,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于人才质量提升的政策扶持,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建立适宜其生存的环境,鼓励毕业生积极创新创业。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了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环境的重要性。实施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今社会的当务之急。政府作为推动者,可以采用下几种模式。

一是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支持的高校及企业提供特殊的融资计划服务。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促进更多的高校、企业投入创新创业培养之中,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

二是建立良好的督促与咨询体系。在企业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法律体系,推动这一模式的合规发展,并且建立相应的咨询体系,给予想要加入这一模式的高校与企业更多专业化的信息资讯,加大影响力。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不断发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将成为高校主要的教育培养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创新是其生存的必然走向;对于政府来说,建立良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就业渠道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多方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出良好的创新文化。通过组织文化的影响,对人才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组织成员之间建立高效的交互关系,实现良好的创新氛围,最终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

猜你喜欢
创新型螺旋政府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螺旋变变变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