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理事会促进高校学生成才的正向研究

2020-11-23 17:00徐瑶瑶
就业与保障 2020年7期
关键词:理事单位理事会校企

文/徐瑶瑶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提升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创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校企合作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师资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需要。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几年来出台了《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意见》等各种政策,为了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理事会机制也应运而生。

现实中,理事会发挥了它被予以厚望的作用了吗?确实有效运行了吗?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的问题。随着对几所高校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目前校企合作理事会的运行大都是开几次会,谈谈学生顶岗实习的一些合作项目,以及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日常问题,而在探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上还有待加强。

一、校企合作理事会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混淆,缺乏深入合作

校企合作理事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很多教学管理人员也不清楚。另外,像“合作单位、实训单位、实训基地、理事会单位”等相关概念也一直存在混淆。学校可以开展合作的单位包括很多,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其他高校等等,每个单位都可以与学校开展不同程度的合作,但这些合作单位不一定全是理事单位或理事会成员,理事单位应该都是优中选优,且与跟学校学院发展、专业发展有深度关联的单位。但是有些地方存在实习实训单位与理事单位、实训基地混为一谈,很多理事单位在理事会的运行过程中只是挂名,与学校、学院什么合作项目都没有开展。因此,概念混淆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无法深层开展的基础性问题[1]。

(二)活动形式单一,追求表面效益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各地校企合作理事会都开展过形式各异的活动,但是,活动内容仅局限在开会或私下沟通,活动开展频率较低且形式单一,凝聚力不强,合作意识不浓厚,缺乏相应联盟机制。并且,目前开展的校企合作大都只停留在学生的顶岗实习、实岗实训上,且实习实训过程中缺乏师资的共享、课程的共建,学生只停留在为企业“打工”的层次,企业也因此会跟校方“讨价还价”。育人机制变成了价格的市场,导致投诉事件频发。学生无法体会到实习实训的优势,学校也是有苦说不清。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一个正式的理事会会议,理事会成员、相关职能部门都应该参与。理事会并不是大家坐下来聊一聊的“茶话会”,会议议程、环节都需要提前认真规划准备。若理事会开展活动时相关职能部门未能参与进来,将可能导致顶层设计与实际运行产生冲突。另外,若想让合作单位争相成为理事会成员单位,至少短期内需要做到对合作单位“差别对待”,优先考虑理事单位应该享有的权利。要加强宣传与交流,通过宣传学院专业及特色,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参加校企合作将给企业所带来的种种益处,更好地认识学院及专业设置。

(三)岗位分工不清晰,业务互相“打架”

理事会设有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单位、秘书处等各职能人员与单位,管理岗位较多的情况下如果职责与分工混乱,则会严重影响到合作进程。目前,多数理事会人员分工不明确,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没有专人负责,导致业务重复、“相互打架”的现象并不少见。“引企入教”改革过程中,企业需求并没有完全融入人才培养环节,高校科研后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成果转化不理想等等,这些问题都亟需出台政策,使理事会分工明确,有专人负责。高校与科研机构牵头申请的应用型、工程技术研究项目原则上也应有行业企业参与并制订成果转化方案。

(四)缺乏会前准备、会后问题跟踪,及材料归档不及时

理事会汇集了政府、事业单位、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各行各业,召开一次会议是非常正式与严肃的,因此,会前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大到确定会议议程,小到发一个会议通知、做好会场布置,所有细节都应该把握好。会议现场进行总结阶段性成果、讨论发现的问题、探究发展方向等等,因此,必须做好会议记录,便于后续问题解决和跟踪。但目前现状却是通常理事会开完,相关人员就认为已经完成阶段性任务,万事大吉了。会议材料往往随着会场的一次性纸杯一起消失,若学校人员流动性大,同一个岗位经常换人,则所有的材料也会荡然无存。目前该项工作缺乏传承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材料没有及时归档。“做事不留痕,归档不及时”,是我们需要注意改进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2]。

二、校企合作理事会运行问题解决方案

(一)明确相关概念,有效合作

基于理事会运行现状,理事会的相关概念、运行规章制度都需要进行上通下达和及时宣贯。通过宣贯,大家清楚了解“合作单位”“实训单位”“实训基地”“理事会单位”等名词的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界限。如果要想让理事会发挥其功效,就需要从源头上找到解决方法,即为什么要成立理事会?如何成立的理事会?

理事会单位与其他普通单位的区别必须明确。通过政策引导与实际活动,让理事会单位感知到相互之间是彼此需要的关系。彼此需要是合作的重要前提,作为高校,需要引进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动实习实训基地稳健发展;也要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深入课堂,比如成立校企合作班、企业定向班等特色班级,借助合作单位的力量高质量培养此类学生;利用合作平台,带动老师做好科研工作,使老师成长为“双师双能型”教师,更高地服务学生;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使学生高薪就业。探究产学研合作,使学科知识转化为科研成果,应用并服务于社会。若最终理事会单位占到合作单位的80%以上,则学院、专业与理事会之间的关系会更加牢固,便于理事会发挥作用。

(二)联动开展活动,注重细节

巩固理事会作用就好比交朋友,来往频率不同所建立的友谊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若想使理事会单位之间相互合作,相辅相成,首先需要校方出台相应政策,在文件中明确规定理事会单位的权利与义务,点明校方与理事单位在合作中需要注意的各类问题。理事会依据文件规定,联合学校职能部门开展丰富的活动。其次,开展活动必须注重细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此类细节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某学院前段时间召开了一次理事会,竟然是电话通知理事及理事单位来学校开会,该学院还吐苦水说:“开一次理事会太难了,总是组织不起来。打电话如果联系不上的话,则此理事(单位)就不来参会了,就算联系上了,出席会议的概率也不是百分之百。”结果,连学校职能部门也没有通知,理事会就开完了。还有一个学院在召开理事会决议通过新章程,推选出新的代表理事时,全场寂静,连一次集体鼓掌都没有。这些就是细节。一个经学院正式成立的校企合作理事会至少应该有一个组织工作群,开展活动也需要向相关人员下发正式文件或通知,且会议有正式的议程,才可以称之为是有纪律性的正规组织。如果理事会召开会议或举办活动时如此不正式,那么在任何活动的组织上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三)岗位分工清晰,明确职责

良好的分工是工作事半功倍的重要前提。岗位分工明确有助于理事会各单位明确职责,更好的服务于各项事务的开展与管理。长期实践证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大都是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因此,按照“产-学-研-用”的闭环发展,可以考虑整体关系是由学院中负责行业发展的人员牵头,理事会从中发挥作用,先将“产”引进来,将其与“学”紧密结合,共同育人。过程中,负责教学的人员围绕“人才培养”配合理事会进行深化合作,研究产教融为一体的横向课题,将理论知识升华为成果转化、项目研发。最后由负责市场拓展的人员配合理事会与专业发展,合力将科研成果应用并投入与服务社会。完善高校科研后评价体系,将成果转化作为项目和人才评价重要内容。总管、牵头、配合,这当中的关系与具体任务分工需要做好权衡利弊与合理分配[3]。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按章程办事,有问题一起商讨,才是良策。

(四)材料按时归档,及时追踪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能绵延至今,亘古不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传承,除了口耳相传,便是文字资料的记录,这些记录可以使我们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教学材料、办公材料亦是如此。岗位交替流动性大的民办高校尤其需要材料的存档记录,以便于工作的传承。人员变动造成的工作断层与滞后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另一个问题是,每一次理事会召开会议的过程中一定会讨论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持续追踪与跟进的。发现问题不是一件事情的结果,而是事情往更好方向发展的开始。这与讲课的评价与反思环节是一样的,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要使校企合作理事会有效运行,真正发挥作用,应从各方面规范实行理事会制度,而且,理事单位之间要成为最紧密的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争取更多百强企业、知名科研机构的加入,体质更成熟、眼界更开阔的此类单位对社会目前需要的人才类型与素质有着更准确的定位,能为合作育人提供更多的帮助。理事会成员除本单位业务范围职责外,更要主动承担起在理事会中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大家共同向着为祖国与社会培育优质人才的目标行进,多交流多讨论,避免闭门造车。要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在合理范围内开展合作育人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

猜你喜欢
理事单位理事会校企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本刊理事单位
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会议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发明与创新理事会
发明与创新理事会
本刊理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