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艳芬 欧阳美玉
党的十八大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提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准地指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精辟地指明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完整地概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生价值准则,也给德育教育指明了方向[1]。
中职教育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是职业教育的时代命题。现阶段中职德育教育题材内容不广泛、不深远、不明确,缺乏高远明确的价值目标引领。我们以课题项目推进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实践过程全面深度融合,有效推动“三个倡导”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广大师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实践和弘扬者,全面有效地践行以德育人。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关内容合理编进教材,设计教学环节,实施教学活动,完成进教材和进课堂的任务,但如何把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嵌入学生的大脑并内化成为其认知系统的一部分,从而影响指导学生的行为,生灌、死记、硬塞绝对无法实现知识的内化,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领悟,是需要我们深思的。
中职生多来自农村;对专业和课程没兴趣或不了解;学习动力不足,不愿吃学习的苦;习惯被动接受老师给出的现成答案;遭受过挫折或打击,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有一定困难;年龄小,自控力差;生活贪图安逸,人生目标不明。
(1)多看表面现象难有深层分析。中职学生在分析案例和进行事物归因的时候,基本都能够指出表面现象,少有自觉逻辑推理分析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逐渐挖掘出较深层次的内容,没有形成自觉分析归纳的习惯。
(2)习惯被动等答案而不是自己主动寻找答案。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在引导学生寻找证据或让学生提炼说明、选择分析的理由时,他们往往表现得不知所措,经常简单地回答:直觉或不知道,或者就直接等待教师说出所谓的答案。
(3)早期受到过的挫折和打击,形成自卑但自尊心又极强的心理。因为害怕被嘲笑而不敢试错,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也不屑于他人的意见和想法。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没养成逻辑思维的好习惯?为什么总是倾向于非黑即白、好或不好的判断,却不能出现基于不同价值取向和人个偏好而理性地接受有可能出现的多种评价?
难道我们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给出最终答案?而不是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掌握分析问题、寻找答案的思维方法,然后通过深思熟虑、严谨合理的推敲之后得出更符合实际的回答?中职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在推广一体化教学的今天,如何根据中职生的知识基础、特点及能力水平,寻找更优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文化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效果迫在眉睫。
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是教育的三大核心问题。根据中职生的特点,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让课堂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素质、改变行为习惯的学习阵地和堡垒。我认为中职教育必须首先明确以下内容。
职业教育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能生存、会成长、懂生活的人。他们要有梦想敢担当;身体健康并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内心柔软有爱心;拥有最基本的自尊和自信,并懂得沟通;懂得欣赏并能够发现身边的美,感到生活有乐趣;会分析和克制并能合理发泄和调整情绪。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孝心、懂感恩,有爱心、会理解;能理解美的内涵并从内心领悟美的标准,能在日常生活、学习和行动上践行美;培养学生沟通的能力;注意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和身心健康的标准,学会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培养爱自己爱家庭爱集体爱祖国的情感,以及敢于担当的情怀。
总体要求:把日常现实问题和情境融入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思考多提问,自我总结领悟知识内涵;引导学生合作沟通、鼓励学生勇敢表达;创造机会让学生提问,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寻找证据和答案并勇敢表达。
具体方法:教师在课前充分做好教学设计,结合章节内容、学生特点及现实生活案例提炼出知识点和任务;利用课前布置任务;课中引导学生强化和领悟知识点,运用合作探究完成任务,并展示学习效果;课后拓展延伸,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教学环节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采取各种适合学生愿意接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合理分析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1)教学的目的不是要给学生知识和所谓的“标准答案”,应该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选择判断的能力。我们经常说“这一题的答案是……”,习惯将答案告诉学生,也已习惯让学生找出或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并经常让学生感到答案是唯一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得到的更多是服从和记忆,而少有怀疑和创新精神,可以想象这样的结果:在多变复杂的现实社会里,只会僵化寻求答案的思维模式会带来什么样的发展境况?而质疑和创新精神以及学会谨慎选择,并准备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和责任才是灵活解决现实问题的灵丹妙药,而这些正是审辩式思维所提倡培养的。
(2)不懈追问。很多想当然的命题其实是经不住追问的,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不懈追问,对各种可能的答案进行质疑,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不轻易相信答案。
(3)双向质疑。我们不仅要学会问他人的看法,也要问问自己的看法,要考虑到他人和自己可能存在的局限和偏见,真正意识到我们和别人都应该有想法和经验,在合理坚持自己看法的同时,也能理性包容别人的意见。
(4)用证据说话。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会轻信别人的信口开河和武断,不会拿权威说事,也不会用教科书说话,而是会在收集了充分证据的基础上才发表意见和作出选择判断,会尽量避免轻率下结论和想当然地做出选择。
培养审辩式思维的教学,建议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议题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和思辩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根据知识内容和能力培养要求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领悟知识,并能够充分运用知识内容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2.议题教学法。通过设置议题展开探究式教学。教师优化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先对知识进行搜集提炼分析整合,再利用展示环节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辨析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3.比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比较的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4.思辩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思考辩析推演事物或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理解和领悟事物演化的规律。
依据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内涵,我们的教学必须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教师的身份是在建构的情境中帮助学生领悟知识、实现知识内化的合作者。
根据审辩思维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结合德育课程教学内容和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把德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理,融合成五大篇章:理想敬业篇、自我认知篇、诚信友善篇、爱国法治篇、综合提升篇。把审辩教学思维有机融入各篇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德育知识、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学会用审辩式思维模式思考和解决问题。
比如,在讲到理想敬业篇时,我们设计以下教学问题和环节,让学生思考辩论和归纳提炼,全面提升综合能力。
(1)我们为什么要就业?请为小王消除心中烦恼支招。
(2)你认为工作难找吗?为什么?请为小王解决就业问题提供帮助。
(3)小王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请为他维护权益出谋划策。
(4)为什么要维护合法权益?国家和企业应该如何维护小王的合法权益?
把审辨式思维模式运用到中职课程教学本来是一个尝试,但从学生的参与度和对提升学生的能力效果来看,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希望此文能给各位带来启发,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中职人才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