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向瑄
2019年1月,国务院对外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区别于普高教育的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方案中列明了职业教育改革背景、目标和具体措施。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的建设,代表了方案中具体改革措施的主要内容,是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载体和示范田。
职业院校背负着国家整体高端制造业一线职业劳动者的培养的责任,是经济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实施两步走战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1]。为此,打造高端职业教育体系,贯通中高端职业教育阶梯,培养大批“能工巧匠”成为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如何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除了系列国家重大教育制度建设外,建设健全“双师型”教师成长策略,整体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教育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要率先垂范,引领中国职业教育实现国际一流的目标。职业院校教师能否适应国家改革大计,重点在于现阶段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厘清教育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对教师队伍的最低要求是具备“双师型”,即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在岗的教师绝大多数来自高等学校毕业生。他们在大学接受本科,甚至博士研究生教育后回职业院校任教,专业知识掌握较好,也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但是缺乏对具体行业岗位工作职责的了解,也不太清楚工作流程和具体要求,甚至没有见过生产设备[2]。这样的教师引进后经过短暂的培训就走上了教学岗位,自然没有办法教学生从事具体工作,教出的学生自然无法适应所从事的岗位,无疑加大了用人单位的岗前培训成本,不利于学生就业和促进经济部门提升经济效益。尽管学校加大了引进有从业经验的工程师加入职教队伍,但是由于各地方机制不灵活和待遇问题,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非常有限,不足以改变现有的窘境。
职业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我国经过近20年的职教探索,逐步达成共识,职业教育重在技能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现有的教学资源难以完成这一重任,因此,国家下大力气正在改变这一现状。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开展多年,措施办法不胜枚举,最后大多以完成改革任务收场,教育教学现状并没有多大的改变[3]。究其原因,一线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当中来,大多数以搪塞应付了事,事后仍保持教学惯性。一线教师为什么没有改革动力,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缺乏系统性教育教学改革,只是在点上做文章,改革成果无法实施,久而久之影响教师教改的动机;二是教改是一项苦差事,完成的质量很少有人出面评价和奖惩,大大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形成了蒙哄过关的思想;三是教改是一项没完没了的工作,与教师现有职称晋升没有联系,除了行政命令外,没有教师主动花时间实施教改,也知道此项工作吃力并不讨好,反而给自己套上了枷锁。
职业教育既是技能教育,也是就业教育,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家庭面貌改善。由于我国教育水平不均衡,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未来影响着一个家庭面貌的改观,这也是职教扶贫的重要体现。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缺乏这种认识,对从事职业教育岗位的重要性认识欠缺,缺乏对学生成长的关怀,没有从自身能力提升考虑培养学生,甚至一味地埋怨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在有效教学监督不足的情况下,过着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日子。因此,提升教师从教职业认同感,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不仅仅是一份职业,而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工程,此事迫在眉睫。
职业院校教师存在的问题已经明确,教育管理者对广大职业教育从教者的要求,也是针对此类问题。在“双高”背景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教师“双师型”资质,科学规划“双师型”教师成长策略。
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定位于为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持。国家层面不断推出职业教育各项改革措施,目的在于把职业教育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支撑高端制造业、服务业等尽快转型成功。教育的方式除了邀请专家学者官员进入校园,与教师面对面研讨交流职教的内涵和本质,更重要的是要让教师通过学习交流、实践考察,感性认识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从内心树立从事职业教育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热爱职教,奉献职教的情感。
“双师型”教师,一般有三种较为权威的解释:一是“双证书”,即专业技术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双能力”,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三是“双融合”,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双能力”。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从字面上就是“双职称”,即“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会计师、律师、工程师等)”,较有理性的综合解释就是“双能力”。
大家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上应该不会存在多大的差异,但是在操作上却存在着很多复杂的局面。在教育行政部门权力下放的大背景下,各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科学规划“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建立认定的详细办法和流程,并在绩效上适当倾斜,引领教师自我成长,促进教师都成为“双师型”。
《方案》《职教师资12条》都明确指出,自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除特殊情况外,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这是国家政策根据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办学体制等方面在师资入口方面作出的一次重大调整,从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教师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有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加入职业教师队伍。在今后师资招聘中需严格执行这一政策,确保职业教育转型的关键举措尽快落地。
面对招聘方向的转变,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与职业院校要及时研究制定相对应的“双师型”教师公开招聘办法,明确招聘的基本原则、基本条件、招聘范围、考试内容、考核方式、组织领导等,做到既程序到位,又务实管用,确保把职业院校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招聘进来。
职业院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需积极选送教师到培养培训基地或国外学习深造。同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及各职业院校从实际出发,充分开发利用网络培训平台,有针对性地强化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切实提升“双师”型教师教育培训的覆盖面与实效性。对于参加培训的教师要强化参训教师的考核,提高培训和实践的效果,切实提升教师对各岗位职业能力的认识,并能够自觉完善“双师型”素养。职业院校要及时出台完善校内教师教育培训考核制度,加强对受训教师培训效果的考核,并在教师培训后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广大教师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教学成果推广等活动,切实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争取以有限的投入取得最大化的效果。
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和学,离不开产教融合,教是为产服务,产是教的目的,只有在产教融合模式下实施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才能够实现。作为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产业对人才规格的需要,明确行业职业岗位需要掌握的技能,探索新型教学手段,不断把人才培养所需的技能融入教学当中,让学生真正喜爱本职业,并乐于奉献。所以,职业院校教师要不断研究产教如何融合,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当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学主管部门,也要加大对教学研究成果应用的考核力度,建立量化的应用效果衡量办法,对应用效果好的教师要及时嘉奖,引导教师把研究精力放到应用上,放到学生的教育培养上。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大批量“大国工匠”,首先要培养一大批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他们的成长是所有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最为艰难的一件事。职业院校要长远谋划,制定一系列有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政策,系统性设计具体措施和效果评价,从更根本上激发教师从教活力,把教师成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上,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培养用得上的技术人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既要考虑教师的感受,也要考虑培养需要,切忌走过场。事实证明,教师的成长既要听从教师的心声和愿望,采用多元化、多层次的培养策略,也要根据国家培养计划,灵活利用政策,多维度提升教师“双师”能力。各职业院校要建立长效机制,一体化解决教师现有的问题,为职业教育国家政策的全面落实奠定基础,为培养国家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输出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