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交叉视角下的智能网联汽车团队建设研究

2020-11-23 09:52丁田妹付丹丹杜志彬徐发达
汽车实用技术 2020年23期
关键词:智能网跨学科学科

丁田妹,付丹丹,杜志彬,徐发达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天津 300393)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的跨学科研究融合越来越高。在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技术集成度极高的背景中,企业在面对消费者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的社会现实问题中,通过与政府、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形成了跨学科研究中心的组织形态[1]。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兴领域,各种体制政策处于建设初期,其领域的竞争本质上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输出的主体,拥有最全面、丰富、优质的人才资源,汇聚了众多的学科研发基地及科技人才,是人才能力培养及技术自主研究创新的潜能地。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兴领域,目前高校相应的学科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仍未建立,尚处于筹划阶段,人才培养以研究生导师项目制为主,基础本科层次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2]。有少部分院校于近两年开始成立“智能技术”、“人工智能”等相应的专业,而培养方向又不完全针对智能网联汽车。因此,在行业缺口大的情况下,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团队的建立一是靠挖掘其他领域人才,二是靠吸纳应届毕业生自己培养。但是从各个不同企业、高校吸纳创建的团队,由于处于的学科层次、学科要素的差异与冲突,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跨学科研究组建的团队并没有像所期望的那样获得很大的成功。因此跨学科研究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如何进行调和,这是本文研究的一个原生点。

本文研究沿着两条基本线路展开,一是形而上的问题,探讨跨学科创新团队现状及存在的障碍,二是形而下的问题,从组织结构与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消解途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三个方面:(1)分析了企业跨学科团队的特性;(2)提出了未来智能网联汽车人才构成;(3)提出创新团队建设的优化方法。

2 跨学科创新团队人才分析

智能网联人才团队结构的变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促进人才结构的优化升级有效途径。智能网联汽车正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各企业主要以布局规划和初步实施为主,人才规模不断扩大,新生代力量不断增加。从智能网联汽车团队的组织形式来看,目前行业主要以独立研究部门、部门内设团队为主,另外有采用矩阵型组织、前瞻性研究院、创新项目方式来开展智能网联研发工作。近年来,企业除了整合内部的智能网联研发资源,企业之间的合作更是层出不穷,既有百度、阿里、腾讯联合多家车企零部件和高科技供应商共建智能网联生态系统,又有国有传统整车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外资整车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更多的是传统车企零部件企业和新创车企、互联网、高科技公司及高校之间的跨界合作,各企业的智能网联技术和产品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车企和供应商之间的上下游链式关系,正在逐步形成一个共生共荣、相互竞争的生态圈。

智能网联汽车是一个综合性强、技术涉及广、集成度高、交叉多学科融合的领域[3]。可以说,正是因为建立在信息、机械、通信、计算机等多学科的背景之上,它才具备了学科联系的性质。以人工智能、计算机、机械、车辆工程等技术研究型的基础领域成为该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以交通法律法规、人因工程、道德伦理等以人为本的综合应用型领域涉及到了社会学科,是行业应用的关键突破口。因此,智能网联汽车整体人才结构呈现出“跨行业,高融合,强创造”的特点,职业发展的“职业锚”更加多元化。从人才的来源,通过其它行业挖掘出来的跨行业人才接受的是一种纵深式培养,是针对某一细分领域内的专门人才。而从高校引进来的应届生人才接受的是一种横向式的教育,在高校内基于一定的学科立足点而接受广泛的理论教育和研究,可塑性和可适应性较高[4]。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吸纳人才,只精通某一学科领域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在智能网联汽车这样高度集成技术化领域的需求。因此立足当下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跨学科的领域知识和综合性能力考察的方式是创建一流跨学科团队的必然选择。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在未来发展中要考虑到产业趋于成熟后的各方面人才配置,不但需要引领技术升级的研发人才,同时也需要辅助工作的智能网联汽车后市场要求的专业人才。通过分析,大致分为四类人才。专业领军型人才: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到中期阶段需要有一批成熟的、技术优秀的领军型人才对技术发展路线进行全面把控,攻克技术壁垒,为实现全球智联的终极目标奠定基础。测试辅助型人才: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到中期阶段需要有大量的辅助研发人员参与到虚拟仿真测试、算法在环验证、通信设备调试等技术辅助工作,完成研发流程中必不可少的繁琐技术工作。市场营销型人才: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到中期阶段其产业将趋于稳定,相关产品将标准化,势必需要高素质人才进行营销策划及市场推广。技能应用型人才: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到后期阶段,必定需要大量了解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架构的后市场人才对产品进行维护、标定、修理等工作。

综观来看,当前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实践,在两个方面最为活跃,一是企业继续教育,对于已完成学历教育的员工,企业继续教育是加强员工素质,提升员工能力主要途径,主要以请内部工程师及高校教授进行内部专业培训为主;二是学校成立相关专业甚至学院,联合企业将产学研融为一体,针对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型、研发型人才为切入点培养,储备师资力量。

3 跨学科创新团队案例分析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数据有限公司智能网联汽车团队是于2016年根据行业发展的趋势,以解决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基础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型团队。团队具体实践包括:(1)依托平台建设,打破学科壁垒,强化学术分工。依托信息安全基础平台,构建汽车行业车联网统一的数字身份信任体系、车联网统一的密钥管理系统,促进通信、密码学、计算机等学科交叉,催生了车辆信息安全这一新的学科生长点;依托中汽中心行业地位平台,促进汽车、大数据、职教培养与虚拟现实技术的交叉,建立了全国机械行业汽车大数据产教合作技术中心的创新研究群体,催生了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新的学科生长点;利用行业地位优势,承担工业互联网网络信任支撑平台、基础数据服务与基础地图服务平台建设等重大科研项目,组建了百余人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关键团队。(2)加强产教融合,联合培养。积极探索人才团队的培养模式,与天津大学、上汽、百度、NI等重点设立了联合实验室,与天津大学开展校企合作,支持团队成员进行研究生深入攻读,与电子科技大学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实践基地,通过多层次合作一方面促进项目科研攻关,另一方面用于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跨学科创新团队实践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由于企业经营的压力,以追求产值为重点,开设多业务、多经营模式,普遍不重视针对性地培养,使得团队学科研究较为分散及碎片化,缺少综合化。同时,企业内部各部门也存在竞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局面难以真正形成。二是新型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发展的实际难以平衡,面对智能网联汽车这样新兴的行业,团队成员均是“摸着石头过河”,无法获得专业的指导,只得在项目中依靠自身的理解慢慢成长起来。三是项目带头人自身不具备跨学科知识结构,难以有效地整合许多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往往出现机械拼凑甚至牵强链接学科研究的情况,导致原本追求整体化和整合化地跨学科综合应用研究最终名不副实[5]。

4 基于跨学科交叉研究视角下的创新团队建设路径的优化

4.1 建立健全的创新团队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要从顶层规划考虑,建立强实干、求创新的领导干部队伍,有相关创新团队建设配套制度,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其次,创新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知识网络,为团队提供自我价值实现的良好平台。

4.2 深化跨学科研究

必须打破部门之间、业务之间、学科之间的资源壁垒,调整优化企业资源共享机制,整合专业知识、建设一批跨学科综合性资源分享平台,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多学科视野的浸润。同时,跨学科研究也不是仅仅围绕企业自研的方向进行交流、碰撞、协作的,要鼓励员工在基础业务中开拓新领域的探索,鼓励参与跨学科研究项目,参与世界级的竞技竞赛、能力培训。

4.3 要立足发展,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来进行创新团队的组织培养

打造跨学科交流平台、国际合作交流平台。联合企业、高校、行业专家,通过技术交流会、讲座、论坛、研讨会等形式提供对不同领域知识对话的平台,或者面向海外延揽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建立海外交流工作站,进一步营造跨学科有机融合的、内外开放的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智能网跨学科学科
交通运输部:扩大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应用
学科新书架
跨学科视野下的音乐表演体系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智能网联汽车城市发展指南》即将发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智能网联汽车前方防碰撞辅助系统的设计
智能网联汽车仍面临三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