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

2020-11-23 09:45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基层家庭社区

田 帅

前言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期,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使得人们对体育教育发展的理念有了更新,这种理念的进步便是体育教育由原来单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转变到全社会共同教育。长期以来,学校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学习一直是中国体育教育的主阵地,常常会忽略了家庭和社区的体育教育带给青少年学生的影响,由此便造成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出了校门便不再进行体育运动的畸状。如果仅通过学校每周体育课上的运动量来增强和发展学生的体质那是远远不够的,并且还会阻碍学校体育的发展。由此我们很有必要将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进行统筹考虑,为青少年学生建造一种全方位的体育教育模式。

1 体育教育三位一体化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1.1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

2016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建立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来保障人民健康,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健康基础[1]。《纲要》的出台为构建体育一体化教育模式指明了方向,要建立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就必须要建立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共建共享模式,打破以往健康卫生教育和体育实践活动由学校一揽子包的怪状,让家庭和社会力量也投入到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教育中来,弥补过去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缺位,集中优势资源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

1.2 终身体育观的提出

终身体育和终身教育的概念同时应运而生,终身体育亦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终身体育的主旨就是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每一个时期都要学习和参与身体锻炼,使体育成为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终身体育观的提出也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个体的成长也就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必定要经历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发展阶段,终身体育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体育锻炼要走进个人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只在某个阶段某个时期所进行,否则这就与终身体育观相背离,因此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三者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借助各自资源使每个个体贯彻终身体育观,实现终身体育。

1.3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意见》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2]。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学校体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体育课的时间上和质量上一直得不到保障并且家长不支持,社会不重视使得体育教育的横向开展一直举步维艰。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根据《意见》的精神统筹构建以学校体育为支撑、家庭体育为支持、社区体育为支点的教育模式,缩短三者在教育维度上的距离,从而延长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继而达到学校和社会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

2 当前阻碍体育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缺乏衔接性

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缺乏衔接性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分析,从横向衔接来看,学校、家庭、社区没有将体育课程建设有效结合。2012年,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确保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得到落实,以此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但以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并且随着学段的升高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更难以实现,与此同时,学校体育的课程建设仍然在自己的场景中各自为战,并没有将学生的体育活动场地延深到家庭和社区当中,缺乏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展开机制;从纵向衔接来看,从幼儿园到中小学乃至大学的各阶段老师没有沟通,各个阶段应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没有相对应的标准,不仅造成了重复教学,而且也出现了三步上篮从小学学到大学的怪现象。

2.2 基层社区缺乏相应权利

2018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中国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城镇化的发展也使得我国从单位社会过渡到社区社会,但随着社区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随之而来的问题,如社区范围没有明确,基层社区没有权利等。传统意义上来说,在社区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以及基层社区应充当着组织者、自助者和评价者等多元角色[3],也就是说社区体育发展政府应是主导者,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明确为社区体育发展实施的政策或者文件,所以基层社区在组织社区体育活动时缺乏相应的政策导向性以及法律赋予的相关权利,因此也就导致了基层社区在发展社区体育时畏手畏脚,没有达到发展群众体育战斗堡垒的作用。

2.3 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对于青少年身体活动而言,家庭环境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我国青少年的身体活动严重不足已经得到多方面的证实,家庭是青少年学生接受社会化的第一站,是一个人受教育萌芽的开始,所以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行为习惯的养成极易受到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目前受到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只在乎学生的成绩和升学情况,却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状况不闻不问,同时在功利化越来越严重的经济社会,家长们也只关注自己的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能得到什么,对于体育育人的作用功能完全不理解,所以很少有家长鼓励孩子去参加体育活动。另一方面,体育活动本身就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冒险性,“计划生育”的实施使得我国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也对于孩子的安全问题格外的重视,因此安全问题的影响也是制约着体育一体化中家庭体育这一关键环节发展的因素。

3 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对策

3.1 建设横纵衔接明确的体育课程

在横向衔接上,家庭、学校、社区应做好三方沟通,以学校体育做为体育一体化的主体,家庭、社区为一体化延伸的两翼,三方形成合力共同实施体育课程,三者在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教育中既要相互独立又要相互联系、相互合力,形成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形成体育教育一体化,在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基础上也要提高学生锻炼的质量。

在纵向衔接上,国家应尽快出台关于从幼儿园到中小学以及大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相关顶层设计,对某一学段学生应达到的运动能力程度做出统筹要求,但由于学生存在的差异不可避免以及我国各地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各不相同,基于此,各地方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顶层设计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做出要求。

3.2 提升基层社区体育管理权利

目前我国基层体育管理权都是由各地的体育局和体育站来管理,与群众连接最直接、最密切的基层社区却很少有权利管理社区内部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社团,这种行政管理式的组织形式,不仅阻碍了基层举办体育活动的活力,也制约了社区体育社团的发展。因此,将体育管理权利下放到基层社区很有必要。第一,社区要明确自己的体育管理范围,基层社区应鼓励社区内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加入体育指导员志愿者的队伍;第二,社区应组织开展社区体育俱乐部,鼓励青少年学生放学后参加社区体育俱乐部的活动;第三,社区应和学校结合将校内外的学、练、赛结合,共同实施体育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社区举办的体育训练营。

3.3 改善重智轻体的教育理念

立德树人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培养人才的理念,而立德树人的关键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同时就不应该将体育排除在外。首先应当提高体育在升学以及评优评先中的占比,让学生和家长对体育锻炼重视起来;其次可以尝试体育家庭作业,这样既可以将校内外体育锻炼列入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也将学生的体育活动场景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同时更确保了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4 结语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结构的中心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校体育教育之内,基于此,我们应该构建起家庭体育是萌芽、学校体育是基础、社区体育是延伸的体育一体化模式,形成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打破以往那种出了学校就不会进行体育锻炼的怪现象。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搭建成功的,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完善,在遵循学生身体发展的基础上把握客观规律,从而发挥体育一体化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促进。

猜你喜欢
基层家庭社区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