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强
成都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基础、前端要地和有力支撑,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1]自柔力球运动从产生发展以来,深受大众的喜爱,在短短的十多年间得到了飞速发展,对于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得到社会及国家的高度重视。柔力球运动作为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文章特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柔力球运动是由白榕在1991年发明创造的,其精髓是源于中华传统体育运动与世界现代体育运动,融入传统太极原理,结合羽毛球、网球等现代体育项目的竞技形式,将两者融合发明创造了柔力球运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 。[2]国家教委评审小组1994年通过了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评审,中国老年体育协会2000年把柔力球列为推广项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6年向德国总理默克尔介绍太极柔力球的玩法,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2013年开始推出花式柔力球规定套路,柔力球运动2017年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3]由以上可以看出柔力球运动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期(1991-1994年),推广期(1995-2012年),深化期(2013-)三个时期。
柔力球运动分为竞技项目和花式项目两大类,它改变了传统球类运动的硬性击球的方式,强调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引进合出,借力打力的太极思想,并要求要在一条圆弧曲线中连贯流畅地完成“迎”、“引”、“抛”三个技术环节,是一个弧形引化的过程,具有健身、娱乐、休闲等特性。柔是灵魂、圆是核心、退是前提、整是根本、灵是目标,“柔、圆、退、整、灵”作为其外在表现, “弧形引化”贯穿运动过程的始终[4],都体现了柔力球运动的是由一个完整的圆弧衍生出多个圆弧的运动轨迹。
通过对四川省参与柔力球运动的人群调查发现:(1)从年龄结构看,年龄在40-50岁的占5.21%,51-60岁的占67.71%,61岁以上的占27.08%,参与柔力球运动94.79%的人年龄在51岁以上。说明参与人群年龄整体偏大,多为中老年人参加。(2)从时间年限看,参加柔力球运动锻炼的23.96%在1年以内,19.79%在2-3年,27.08%在4-5年,23.96%在6-10年,94.79%的人参与年限都在10年以下,仅5.21%的参加者参与年限在10年以上,侧面也说明出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3)从每周频次看,8.33%的人每周运动1次,4.17%的人每周运动2次,13.54%的人每周运动3次,16.67%的人每周运动4次,57.29%的人每周运动至少5次,说明一半以上的参与者经常参与柔力球运动。(4)从比赛经历看,每年没有参与柔力球运动比赛的人占28.13%,35.42%的人每年参加1次,23.96%的人每年参加2次,12.5%的人每年参加3次以上,说明经常参加比赛的人所占比重较少。(5)从参与培训看,14.58%的人从来都没有参加过培训,21.88%的参与者参加过1次培训,10.42%的参与者参加过2次培训,9.38%的参与者参加过3次培训,7.29%的参与者参加过4次,36.46%的人群参加过5次及以上,说明参与者对于培训相对较为重视。
柔力球运动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政策的引导往往决定着体育项目的发展。受柔力球运动的场地、培训、比赛、宣传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参与群体的局限性,柔力球运动参与者多为中老年人,造成教育部门忽视柔力球运动在青少年中的开展,使得柔力球运动的参与群体小,普及程度低,缺乏后备力量。
通过对四川省柔力球运动发展现状调研与访谈发现: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发展不仅起步晚,且发展不均衡,呈现出北强南弱、东强西弱的局面。发展较好的主要是广元市,以昭化区开展为较好。此外,还有成都市、绵阳市、雅安市等地市区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而四川省的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和达州、南充、自贡、宜宾等地柔力球运动的发展相对来说要薄弱一些。
由于柔力球运动作为新兴项目,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时间较短,还尚处于摸索和形成过程中。经过调查与总结我国的柔力球人才培养主要以:(1)行业协会培养。主要以社会类需求为主,多以中老年人参加为主。(2)学校培养。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由于柔力球运动专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团队等都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随着现阶段柔力球运动的迅速发展,参与人数的日益增多,对柔力球运动的教练员需求也日益增多,呈现出较为严重的专业人员匮乏的局势。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对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参与群体调查发现,75%的人群是依靠人际交流来学习了解柔力球运动,这种传播方式速度慢,范围小,覆盖窄。柔力球运动的发展离不开项目的宣传推广,想要加速柔力球的发展,就需要加大柔力球项目的宣传推广,然而现阶段优秀的柔力球教练员匮乏,相关比赛、推广、培训等活动相对稀缺,加之媒体和新闻很少对柔力球运动的活动进行直播宣传报道,传播途径的单一导致柔力球运动项目的发展较为缓慢。
组织管理是有效实现目标达成的重要举措。柔力球运动的组织管理包括:场地器材管理、组织人员管理、协会社团管理、竞赛组织管理等。因此,为促进柔力球运动的长远发展,应设立专门的柔力球运动管理部门,成立市(州)、县(市、区)一级的工作实施小组,多部联合、统一管理。鼓励各地市州结合自身情况,积极探索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相应的推广实施机制。借鉴和推广广元昭化区柔力球的发展模式,推动一些柔力球运动发展较好的区域成立管理委员会。或借鉴柔力球发源的故乡山西省晋中市的柔力球运动发展模式,在思想上政府和群众都高度重视柔力球运动的发展与推广。例如:通过开展“全民柔力球运动”活动,柔力球运动社区乡村行活动等。
国家的相关政策多次强调支持引导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聚焦全民健身,扩大体育消费,实施产业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柔力球运动的理念是一项符合我国人民的健身文化观念的民族体育项目[5]。首先,加强柔力球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坚持“文化感人”,营造柔力球锻炼的文化氛围。其次,深化柔力球社会文化的价值作用,充分发挥柔力球的文化优势,广泛开展对外的交流合作,形成以柔力球文化为核心的竞争力。最后,创新柔力球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为柔力球运动的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可以结合城市建设发展健身场地,建设体育文化公园,打造城市体育文化名片,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
宣传与推广是体育运动项目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同样柔力球运动的发展也离不开宣传与推广。2019年“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全国柔力球大篷车公益惠民推广万里行活动在四川举办了5站(温江区、资阳市、郫都区、石棉县、攀枝花市),极大地促进了柔力球运动在四川的推广,也吸引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参与。网络新媒体能够立体多元的宣传推广柔力球运动:(1)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应充分借助信息化来宣传推广柔力球,利用电视、广播、海报等方式,通过以视频、图像、音乐、文字等耳目一新的传播方式进行宣传,以增加大众对于柔力球运动的关注。(2)利用微博、微信、网络平台等新媒体平台这些高效便利的方式来促进柔力球运动的快速传播,开辟传播渠道,发挥新媒体的作用。(3)建立宣传、文化、教育、媒体、协会等联动式的协作机制,以加强沟通、交流、合作,加快柔力球运动的宣传推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充足的资金支持是保障柔力球运动发展的基础。柔力球运动作为一项新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于柔力球运动的发展而言,可以通过加持经费投入,以引导和鼓励大众参与柔力球运动。经过对四川省体育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相关人员访谈中了解四川省柔力球运营发展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这种资金的支持与倾斜对于柔力球运动的发展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因此通过:(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2)吸引社会资金注入;(3)提倡个人捐款输入;以达到多渠道、宽领域、稳定的资金来支持柔力球运动的发展,推动柔力球运动的产业化。
人才是保障事物发展的基础,加紧柔力球运动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大力普及柔力球运动发展的基础。因此特提出:(1)通过开展柔力球运动教练员培训班、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强化对柔力球运动教练队伍的建设。(2)推进柔力球运动进校园,校园是柔力球运动推广的最有效的宣传途径之一。校园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通过在高校中推广柔力球运动来培养柔力球运动的技术人才,通过在中小学中开展柔力球运动来储备柔力球运动的后备力量。以此,加紧人才的培养力度与高度,大力推广普及柔力球运动。
柔力球运动有效的促进群众身心健康,是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前景。因此其发展应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目标导向,并以此为基点通过“五加”措施来规范柔力球运动的管理与发展,走出一条适合柔力球运动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