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宇
教育的过程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的过程,高职院校工匠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核心文化之一,加强工匠文化的浸润、感染和熏陶一定要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1]。
地方高职院校要为地方经济服务,湖南省要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芙蓉工匠” 湘军,要把“芙蓉工匠” 树为湖南技术人才的品牌,要充分将湖湘文化与工匠精神融合,强化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探索中职、高职与本科贯通的培养途径,完善推进现代学徒制和“芙蓉工匠” 成长机制,逐步形成政府引导高职院校与湘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项目驱动以点带面的方式扩大“工匠湘军” 的培养规模。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韧不拔”,是湖南人的“精气神”。“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则表达湖南人的特质,表现了湖湘文化独特的文化品格与精神风貌。“芙蓉工匠”根植湖湘文化的土壤之中,自然也是一脉相承。在湖湘大地,随着时间的变迁涌现一些杰出的工匠代表人物,如古有湖湘工匠蔡伦、今有大师黄永玉[2]。而今,湖湘优势产业均有杰出工匠的依托,如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子信息、文化创意、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和节能环保等领域有众多的“芙蓉工匠” 支撑着产业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从他们的事迹中很鲜明地体现“芙蓉工匠”四个方面内涵特征:一是“芙蓉工匠” 特征之一:吃得苦彰显敬业与坚韧;二是“芙蓉工匠” 特征之二:坚忍不拔、霸得蛮彰显刚劲与不服输;三是“芙蓉工匠” 特征之三:耐得烦彰显专注与精益求精;四是“芙蓉工匠” 特征之四: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彰显担当与创新。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着重强调应用型高技术技能人才,轻视人文精神地培养。“芙蓉工匠” 应该着重培育人文精神,要紧密结合湖湘精神,要使湖南高职院校学生逐步具备较为独特的湖湘人文气质。日本“秋山木工” 的代表秋山利辉先生称“我们培养的是一流人才,而一流人才首重人品,其次才是专业技能,我的时间和精力95% 花在人品教育,5% 花在教育木工技能”,这样做的结果是每年“秋山木工”的学徒都能在日本木工大赛上名列前茅。高职院校在技术技能方面的培养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但从实际掌握技术技能的情况上看并不十分理想,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高职生源素质不高,再加之培养中又不够重视工匠人文精神的熏陶[3]。要将一门专业技能学懂弄通,成为能工巧匠,主要是从思想上想通透,每个学生都要从自己内心回答“我为谁而学”“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怎样才能做到” 这三个问题,并且时常强化对这三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不断追求卓越。
“芙蓉工匠” 培育离不开完善的机制来做支撑。目前职业院校都有一整套人才培养运行体制机制,要将“芙蓉工匠”培育工程落实到位,就要实施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和体制机制来保障实施。通常来讲,人才培养工程主要包括组织保障机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等。湖南省教科院职成所刘显泽提出的《打造“芙蓉工匠” 助推制造强省》政策建议入选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湖南省教育厅已将“芙蓉工匠” 培养纳入高职“双一流” 总体方案。但通过几年的培育发展,“双一流” 高职院校重视程度不一,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成果,究其原因是高职院校没有重视人才培育与“芙蓉工匠” 培养的有效结合,没有加载有效体制机制作保障培养过程[4]。现代学徒制被认为是我省“芙蓉工匠” 实现的重要载体,2018 年湖南省教育厅启动了现代学徒制试点,从目前项目启动建设情况来看,各高职院校均紧锣密鼓在建设中,从建设的高职院校来看,从学校层面全面配套相关培养机制的学校还是很少。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当前比较棘手的问题,数量不足,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现象比较普遍。高职院校自有的师资队伍很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提高。产生这一因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职院校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招聘关,却忽视了培育和激励他们成长成为德技并修的技能大师。这样一来“芙蓉工匠” 的培养就成了纸上谈兵,要培养合格的能工巧匠离不开技能大师的培育;二是现代技术更迭不断加速,进一步深化了师资队伍严重缺乏的问题。
“芙蓉工匠”精神教育教材的开发要力求体现湖湘特色,课程内容以服务湖南制造强省为目标。在教材的开发要站在制造强省的高度,结合湖湘精神和工匠精神,力求打造具有湖湘鲜明特征的“芙蓉工匠”。比如在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要组建一支科学合理的编写团队,在人员组成方面应涵盖教育行政部门专家、高校专家和企业管理人员及企业资深技能大师等。
为了实现“芙蓉工匠”精神的有效浸润到高职大学生中,将教材纳入到专业课程体系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课程开设应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深度融合,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与专业指导教师实行同步互动指导、同步评价,最终在毕业设计中形成高质量专业学习成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芙蓉工匠” 精神内化到学生心中[5]。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工匠意识教育,让学生端正职业态度,能深度体验到专业学习与工作的乐趣,能够形成积极、乐观、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充分体验到通过全身心很有耐心地、不断推翻自己的设计再重新做出令人满意的作品与成果,从而形成极大的自豪感和满足感,进而催生自己不断追求卓越的内驱力。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在2014 年提出的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顺利实施的核心关键是构建校企协同组织保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校企资源共享机制和校企共建师资机制。通过建立这样一系列的配套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较好地解决目前培育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
1. 构建“芙蓉工匠” 校企协同组织保障机制
校企协同组织保障机制是“芙蓉工匠” 培育的一个重要的要素,它应包含有效调动校企积极参与培育的政策制度体系,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在政策制度体系中要在政府层面给予学校、企业和人才相关政策,统筹协调和财政扶持等有效支持,以此强化校企间紧密的合作。在管理上建立一套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以实现校企明确分工、统筹协调的沟通运行机制。在激励机制方面,政府和校企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
2. 构建“芙蓉工匠” 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涉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开发、培养质量的控制等。校企间共同制定“芙蓉工匠”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评价是双方共同育人的重要机制,校企之间要进行深度沟通达成一致,形成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标准,在课程上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技术变更,在评价上通过三方的评价,即企业、学校和第三方共同评价来确立“芙蓉工匠” 的合格性认证审查。
3. 构建“芙蓉工匠” 校企资源共享机制
“芙蓉工匠” 的培育通过现代学徒制形式来实现,其中关键的一个因素是校企间的资源的共享。比如加强校企间综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校企间工学一体化的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库的开发,校企间的项目共研,校企间实训设备的共享,校企协同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职教集团等等。这些资源的有效共享将极大助推“芙蓉工匠”的培育。
4. 构建“芙蓉工匠” 校企共建师资机制
师资的共建共享是解决“芙蓉工匠” 培育中师资力量薄弱的核心措施。在具体共享机制上可以考虑建立校企教师队伍分级成长制度,建立“双师型” 教师队伍制度,协同人才培养制度。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师资机制能有效缓解高职院校教师在技术技能方面的短板。
“芙蓉工匠” 是湖南“制造强省” 的现实需要,也是湖南省职业教育的使命,高职院校要尊重教育规律,创新发展,结合湖湘地域特色将工匠精神高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去,着力打造湖湘职教品牌标签“芙蓉工匠”,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可持续成长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