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慧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新时代赋予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如今,有没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有没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有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决定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为了更好地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借鉴科学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总结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
坚持立德树人,需要强化教学时机、强化教学媒介、强化教学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就应该抓住现代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飞速发展的机遇,因势利导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现实感和吸引力。特别是如今正处于信息网络时代,大学必须要优化网络育人空间,探索增强网络教育实效、实现与现实空间的课堂教育同向同行的渠道,搭建好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传输碎片化思政知识。尽管都是碎片化的知识,带来的却是片段式的工作方法,工作简短的内容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让微言大义能深入人心[1]。为此,人才培养教育工作者应更加重视网络思政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即时通讯技术结合起来,组织发起更多、更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内容和形式。
推进全程创业人才培养,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主渠道作用,需要注意在以通识教育课程提升人才培养综合素质时,需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创业人才培养的必修课,是党的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在大学传播与贯彻的重要方式,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开设通识课的目的在于启发创业人才培养的心灵,使其发现人生意义,指导学生完善个性,发挥潜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一定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帮助创业人员建立与人文、自然之间的互动,完成自我解放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创业实践课程、研学旅行课程等,革新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创业实践活动,将思政小课堂同创业发展大课堂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生活,锻炼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提高人才的核心素养。
大学教育的生命在于创新,如果停止了新陈代谢,丧失了创新力,教育的生命就会枯萎,失去其应有的价值。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碎片化就是其中之一,认识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内在规律,可以拓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相互融合的背景深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弹性和韧性。
碎片化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偏离。碎片化教育紧密联系时代的现实认识,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话题构建新的文本内容,为读者带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碎片化教育方式的偏离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核心人才培养的偏离。核心人才培养的偏离体现了对当下意义的追寻和作者理念的创新,也是碎片化教育面对的一个基本套路;其二,解释空间的偏离。还是以微博热点为例,热点微博可以评论可以转发,原创微博被作者发出后,往往出现几种甚至更多种不同评论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创业人才培养碎片化,对人才培养的评论和解释也被碎片化。这样,人才培养过程经过不断膨胀,不断重组,推动思想和培养的演化;其三,人文语境的偏离。大学的人才教育之所以与中学教育产生区别,就在于教育过程与学习当中,产生更多的实践经验和个体悟性。在这种人生阶段,碎片化学习契合了学生热爱生命、追求智慧的心路历程。随着大学生感受力的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对未来的半自觉的探索意识。
碎片化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极为复杂,没有一种理论能提供系统而完整的解释,而多层次、多机制的理论网络化构成了碎片化学习的复杂图景。大学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传播方式,从长远来看,当下条理清晰、章节分明的专业知识只是浩如烟海的人类知识的若干碎片。多层理论能够提高对网络演化的解释力,并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理论机制对差异性的解释能力。碎片化学习正基于此,目前正逐渐沉淀为一种观察社会、思考社会、研究社会的思维方式。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我们要清醒意识到把握住新时代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的重要性。在碎片化背景下,必须要考虑人才培育的不同方式、不同领域、不同媒介、不同形式的内容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找出其中具有共性、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进而着手研究。为此,以下讨论研究若干碎片化学习背景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及人才培养的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首先,理论创新问题。在碎片化的背景下,如何进行理论创新,为原生态的碎片化内容提供准确的思想线索和价值评判,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人才培养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因为尽管我们获得了大量信息,但是信息的质量不高,表现在没有重点,没有脉络,这是碎片化教育时代创业人才培养的难题。而这一难题会带来很多不利后果。比如,庞杂、琐碎、无序的信息构成大脑信息处理的反馈,长期的碎片化学习容易使人产生依赖,往往不由自主地浏览碎片化信息,形成恶性循环。而碎片化教育时代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则表现在一些求知欲强、社会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人,在碎片化教育时代如鱼得水,其离散的时间被充分利用。这类人在海量信息之中没有迷失,原因在于他们的头脑中有“指南针”,这其实就是一种朴素的思想政治创新人才教育的结果。温故而知新,从历史上现实中挖掘这根“指南针”,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分析创业人才理论可以有效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及人才培养效果。
其次,方法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需要遵循受人才培养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主要包括受人才培养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规律、思想素质养成规律、智商智力发展规律以及行为活动规律和环境适应规律等。现如今,碎片化教育可能会产生出不同的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而教育效率的快慢,教育质量的深浅,本身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只能依赖于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方法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此,在碎片化教育的背景下,可以用这次快读,下次慢读,这次细读,下次略读等不同组合方式适应不同的碎片化学习背景。同时,要善于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数理方法谋划思路、拟定制度以及进行评价激励,合理安排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在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更新的过程中,要适应当前的时代背景,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分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2]。
最后,文化创新问题。大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对于具有“黑盒子”“歧义性” 属性的事物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这既是碎片化的原因,也是碎片化的结果。把歧义性分解为对错利弊,思想政治教育则大有可为。为此,可以通过引领先进文化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形成一个有核心、有主导的良好局面。特别是现如今碎片化教育方式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未来人才培养的发展“碎片化” 的增速或许不会加大,但是“碎片化” 的增量一定会不断加大,我们必须要对这种趋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学习主体,其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事物、思想开放,个性张扬以及认知能力强大,很容易掌握运用自媒体时代的信息工具和信息接收方式,使得网络上的碎片化教育成为其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手段[3]。基于此,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人才培养碎片化的融合机制极为重要,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