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雷
公共体育服务视野下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力培养路径优化*
张正雷
(菏泽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对现阶段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进行分析发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组织管理能力、过程设计能力、学习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是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培养过程中以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活动项目激发社会体育指导员市场动力;加强交流和展示,促进协同发展;打造职前培养和职后“送培上门”体系;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类体系,提高专门性、专业化指导能力。
公共体育服务;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力;培养路径
公共体育服务的价值和理念体现在能够促进公共体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公平的享受体育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体育发展的均衡性。自1993年我国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以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逾200万人,在促进社会体育事业发展,增进居民身心健康,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文件,人民健康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健康指导作用更加突出。随着“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居民健身需求作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不断地提高,因时因地因条件地开展基层群众体育活动持续升温,这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使之与新时代居民健身需求相协调,与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相契合,才能更好发挥其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辅助作用。
公共体育具有普遍性、业余性、公平性和多样性,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达到人们强身健体、休闲社交的目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认知逐渐深入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参与公共体育活动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对高质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愈发迫切。一方面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对运动群体进行专业指导,把先进的运动理念应用于群体活动,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运动观,刺激和引导更多的人加入到公共体育活动中去;另一方面,居民自身健康水平的提高刺激了健身群体的扩张,必将对公共体育资源管理、智能化、规模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公共体育的发展。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由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志愿者组成,是多个方面共同组成、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系统工程。由于群体活动是自由的、分散的、广泛的,因此,公共体育服务形式应该是多元的、多样性的。长期以来,我国几乎都是实行政府供给和管控这种单一主体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制约了民众社会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多主体供给模式势在必行。在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教师、高水平运动员等既是健康生活的践行者,又是全民健身行动的建设者,同时还是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者。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通过强化主人翁意识,激励其积极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与管理,可以有效弥补政府调控不足、资源要素流通不畅、供给形式单一等弊端,形成主体多元化、组织形式多元化和内容多样化的公共体育发展态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然而仅有物质生活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迫切需要丰富精神元素以及高品质的生活质量,精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需要什么样的生活质量和如何提高生活质量”的困惑中,健康身体被纳入到健康生活中,成为基本要素。随着民众健康生活质量意识的回归,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显得愈发重要。当今社会,人们缺乏的不是健身的物质条件,而是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可提供专业的健身知识、先进的健身理念,能依据实际情景组织有效的体育锻炼、传递正确的健康观念、传播先进的体育文化,能协调民众对“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参与需求和自身健身能力不足的矛盾,有利于建立社会体育活动共同体,有利于满足民众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公共体育服务的根本目的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建设体育强国,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说,重要的是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合作和引导,是知识、经验与理念的实践和创新。新时代公共体育服务的全面发展和全民健身需求,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合理组织和有效协调各种力量实现目标的能力,包括沟通、激励、指导、参与、合作、分享、反馈等能力。公共体育参与群体比较灵活,年龄、职业、学历层次等不尽相同,一名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该强化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统筹资源,把专业管理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用制度管理人,用流程管理事情,从而提升社会体育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人格魅力,把健身对象视作伙伴和朋友,陪同和培养相结合,做好引领、指导和帮助工作,营造良好的健身环境,保证公共体育的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引导更多的人参与社会体育活动。
过程设计是知识、技能、策略以及责任感、合作力、创造力、实践能力等的多元融合,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要符合多元化、技术性、普遍性和创新性基本原则,并贯穿自身体验,深刻感受训练过程,不断反思并反馈到下一次实践中去,让参与者在学习中掌握技能方法,形成正确的运动思维。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进行过程设计时,要注重多维目标设立,兼顾知识、技能和情意三大领域,通过讲座、教学活动等多种方式,积极组织和引导,让更多人加入体育社团和组织,参与体育活动。首要工作是分析参与群体的需求,确定可实现的训练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运用任务驱动和参与式体验等方式,创造性地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打造智慧型群众体育模式,通过合理的设计达成过程目标。
第斯多惠说:“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决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持续的学习力决定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成长高度和健身指导效能。社会体育活动处于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之中,参与主体是不断变化的、流动的,不能去情景化进行简单的知识传递,而要在特定环境中真实的、社会性的建构,强调情景式和体验性式学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习要源于现实并积极参与实践,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文化修养,提升自身学历层次,全面发展个人素质,丰富学科知识,形成创新思维,养成包容的品格、多元的视角和灵活的态度;经常听取社会体育活动参与者的感受、建议和反馈,在学习过程中与参与主体形成联动机制,建构社会体育实践共同体。
研究力是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高级能力。现阶段,智慧体育的打造把更多的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到社会体育之中,通过个性化、科技化的运动体验激发人们的活动兴趣,社会体育参与群体不断扩张,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人们健身需求与公共体育服务资源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更加显著。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社会体育活动的实施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提高研究能力,既是其工作的职责之一,是社会体育活动实践的要求,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全民健身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因此,在对社会体育活动指导过程中,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够从具象中发现问题,通过假设和验证,提出忠于现实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多元社会对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提出多样性的问题,问题的多解性要求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保持探究的状态,不断提升社会体育的研究力。
以多样化的群体活动激发居民健身兴趣,以兴趣引导民众参与体育活动,从而全面提升人的身体素质是公共体育服务的根本目标。群体活动开展要遵循大型和小型活动相结合、现代和传统相结合的原则,以小型群体活动为主,体现民族、传统特色。小型群体活动可以结合地域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开展,比如秧歌、竹竿舞等具有民俗特色的项目,即能达到健身目的,维护群众的民族感情,同时又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大型群体活动兼顾竞赛、效益、大众参与和观赏等特点,比如潍坊国际风筝节、龙舟赛等。多元化公共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展,有利于民族特色项目加入公共体育服务项目体系,激发更多传承人的指导热情,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现代体育活动的开展由于其专业性、竞技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从而激发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提高动力,优化了公共体育服务主体供给能力。当然,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活动离不开多样性的组织形式,只有“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基础,社会体育指导员为抓手”,结合企业和民间社团的参与,建立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才能促进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活动的健康开展。
交流互鉴、互联互通是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力的重要手段。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体育局、高校等相互协同配合,通过举办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研修班”、交流会和异地指导活动等,加强各省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之间的学习交流,可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科学健身指导理念的发展,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健身指导技能,增强其综合指导能力。因此,以国家政策为导向,高校、协会、社会团体等多方面参与,以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为核心,以优质群体活动开展区域为基地,结合案例分析形成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体系和长效机制,为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学习和交流资源平台,有效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协同发展。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健身指导工作既有对健身群体健身方式方法的指导,又涵盖心理疏导、健康理念等方面的指导,这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仍存在学历层次低、年龄结构不合理、整体指导能力较低下等问题,因此,以高校为纽带进行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显得尤其重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前培养应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公共体育服务意识,加强社会体育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技能培训和综合知识学习,建立实践基地,在实践中找问题、查不足、促提升。职前阶段的学习不可能满足一生的知识需求,特别是在现阶段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更高要求下,必须结合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性质和特征,由政府职能部门、培训机构、高校等多方面联合打造职后“送培上门”机制,真实面对民众多元化的公共体育需求,解决社会体育指导员面临的资金、时间、资源等问题,扩大培训面,增加相互交流,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个体专业能力,促进岗位工作综合能力改进,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实际情境中的工作能力,进而达到培训者和受训者双赢的效果。
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两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公益性和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区分模糊。为追求经济效益,更多高水平指导员趋向于商业性指导;公益性指导员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薄弱,社会认识度不高,存在感、获得感和认同感较低。二是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分类不够完善,不利于对特殊群体的专门化指导。因此,第一,就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业率低,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现状,合理区分公益性和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类别,设立专门岗位,给予合理报酬,激活从业动力,同时引入合理评价体系,形成竞争机制,激发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能力提升需求,从而使公益性和职业型两方面协调发展。第二,在全人群健康理念指导下,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类体系,细化不同群体健康服务目标,培养相应的体育指导员,使其专门化发展,实现全人群健康指导和健康生活目标。
在“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一系列政策的引领下,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不断完善,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构建合理的培养体系,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不断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增强社会认识度,体现其社会价值,是多元的、有机的、联动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的要求,也是全民健身行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必然选择。
[1]华宝元.再论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对习近平接见里约奥运代表团上的讲话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6,30(5):105-110.
[2]李勇.基于政府采购理论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28(6):34-36.
[3]玄文波,刘印凡,李英.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多元化主体供给及实施路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6):10-12.
[4]于芬,陆淳,李光辉.高水平教练员的视野初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4):69-74.
[5]余新.有效教师培训的七个关键环节——以“国培计划——培训者研修项目”培训管理者研修班为例[J].教育研究,2010(2):77-83.
[6]郭法奇.教育研究力:教师发展的高级能力[J].教师教育研究,2014,26(3):1-6.
[7]杜金,朱大珩.关于海口市公共体育服务多元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141-143.
[8]戴永冠,田雨.广州市公共体育服务多元化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1):54-58.
[9]余新,王婷.改革开放40年我国教师在职教育的回顾与前瞻[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7):21-26.
[10]周玉强,闫民.山东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困境及优化路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6):26-30.
[11]武振海.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现状述评[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11):136-138.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raining Path of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ZHANG Zhenglei, etal.
(Heze University, Heze 274015,Shandong,China)
2019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9CQXJ28);菏泽学院科学研究基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Y17SK07)。
张正雷(1976—),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篮球教学与训练、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