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吉容
简单来说,就业核心竞争力就是在就业方面展现出来的优于他人的部分。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主体是大学生,以核心竞争力理论为概念,致力于获得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1]。由于大部分行业均处于行业饱和的状态,大学生面对的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就业核心竞争力就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人力资源市场化的配置特点包括:双向选择性以及人岗匹配性。双向选择性指的是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选择是双向的,而不是由某一方单独决定的。人岗匹配性指的是根据每个人自身的特点、爱好以及性格,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产生最大的生产力。
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化角度分析,可以明确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具有时效性的。由于信息社会技术和知识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鲜期很短。在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人都是在不断学习、进步的,每个人具备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也需要不断提升,必须通过不断地完善与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够保证自身时刻具备就业核心竞争力[2]。考虑到人力资源市场化的动态协调性,随着市场化匹配值的不断调整,就业核心竞争力必然处于流动过程,必须符合市场化匹配值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动态调节,才能够保证就业核心竞争力不会因为市场化匹配值的变化而失去时效性。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要求大学生日积月累,下功夫研究和磨炼,才能确保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不因人力资源的调整而淘汰。
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应该具有系统性。可以从人力资源市场化角度完善评价指标,确保规范推进就业工作。从市场化建设、推荐过程和效果、长效机制建设、就业管理和调研,跟踪机制和成效、特色项目等方面完善校内就业评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观测点,开展校内就业工作评价,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加强就业工作内涵建设和过程管理,完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和提高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3]。通过校内就业评价体系,实施激励惩罚措施,以有为鞭策无为、以优秀助推整体,以此全面提升就业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根据评价指标科学合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具体系统性的规划包括:在大一时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二时期侧重对学生进行专业和职业意识培育,实习实践经验的积累;大三时期偏重于就业技巧培训、就业创业指导。学院还应定期聘请企业专家开展“创业论坛”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已开始针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系统化就业规划指导,通过开设系统化就业规划课程提高大学生综合就业核心竞争力。但就目前学校开设课程的情况来讲,没有重点关注到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就业双向选择性的特点。多数只针对学生选择用人单位单方面讲授,未结合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系统的规划出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具备哪些方面就业核心竞争力。
很多高校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新生入学前的阶段性就业规划,以及制定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工作[4]。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系统性、延续性的职业生涯指导,由于高校未能系统性地加强学生对于就业思想的沟通与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对就业核心竞争力茫然无知。因此,要体现出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性,必须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指导团队,在就业规划课程体系设置的同时,系统性地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以帮助学生掌握市场动向,不断提高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注重以人为本,因此对就业核心竞争力针对性进行分析[5]。在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要求学生对于专业就业前景、社会需求以及未来发展都必须有一个预测以及自己的看法,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制定《个人就业规划》,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自身进行定位,并制定科学的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目标。这样一来,便于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更加清晰,客观看待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根据自身的情况设立相关的就业目标规划。通过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针对性分析,明确人力资源市场化人岗匹配性的配置特点,根据对自身的优点、爱好以及性格等就业核心竞争力,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工作岗位,从而体现最大的就业核心竞争力。高校也应该从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角度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众所周知,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而根据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不同的岗位对于大学生的个人素质、能力以及技能等要求都不同[6]。因此,高校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必须结合专业性、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教育,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面临就业问题的大学生,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岗位和职业,更好地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以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的基础,充分了解市场情况,致力于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笔者希望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引起更多学者对于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注度,从人力资源市场化角度考虑,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应用的广度及深度。有关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日后重点关注的内容,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