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传佳 白雪
近年来,各地创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兴建,但是创业团队入驻率持续走低,好的创业项目更是一项难求。
同时,高校中大量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众多学生参与创业类课程学习、热衷创业竞赛、认可创业行为却没有开始创业实践[1]。据统计,即使是在国家推进鼓励创业政策密集出台的情况下,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也仅为1.8%。大学生面临创业选择时的拖延不决,成为阻碍他们开始创业实践的重要原因。
拖延是指有意识地将应该去做的事情延后的行为,而创业拖延是指即使知道可能导致不利的结果,仍然推迟开始实施计划中的创业实践活动的行为[2]。
影响拖延的因素有很多,个性特质、自律能力、完美主义倾向、期望水平、面临的压力、目的动机、行为认知、自我效能感等因素与拖延行为之间的关系,众多学者都进行过阐述和论证。Steel和König(2006)从时间取向的角度解释了拖延产生的机制,提出了时间动机理论模型,它的表达公式为:U为效用,E为个体对任务的主观期望,V为任务价值,Γ为个体对延迟的敏感性,D为延迟时间。按照这个理论,具体到创业具体情境下,一个计划创业者是否决定开始创业行为的实施,取决于创业行为的效用与其他非创业行为效用大小的比较。因为一般来说,创业行为的效用越大,越容易选择这个行为,效用越小,越容易选择拖延这个行为。
创业期望是指计划创业者成功达成创业目标的主观预期,也可以理解为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自我效能与计划创业者个体所掌握的实际技能无关,而与其对自己所拥有的技能可以做什么的判断有关。
自我效能理论的创立者Bandura就曾论述,自我效能感关系到个体是否开始某项活动的选择,关系到个体的努力程度,关系到个体完成所选择活动的坚持度,关系到个体面对困难时的思维过程和情感反应[3]。可见,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行为的效用明显正相关。
创业的价值可以理解为个体达成创业目标后,其可以获得的奖励。一般情况下,所获得的奖励越多,则创业的动力越高。创业的价值还与创业成就动机和任务厌恶倾向有关,具有较高成就动机的个体往往能够主动去发现任务的价值并容易产生完成任务的兴趣,促使其自觉地去完成任务,从而减少拖延。成就动机与拖延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35。计划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喜好程度也是创业拖延行为有力的预测因子[4]。有关任务厌恶的研究表明个体对任务的喜好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个体的选择行为,若个体对所从事的活动感兴趣,就会表现地更加积极主动,反之,对那些枯燥乏味、更加困难、带来不愉悦感、缺乏兴趣的任务,则会出现更多的拖延行为。
对延迟的敏感性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容易导致拖延行为的个人因素,可归纳为冲动性、低自我控制能力、低自尊、自我设阻倾向等多个方面。有学者证明了拖延与五大人格结构中的冲动性因素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具有冲动特征的个体一般不具有长远规划,更愿意分心去追求即时满足从而导致了拖延行为。也有学者认为拖延的实质就是时间管理的失败,这与自我控制能力息息相关,低自我控制与拖延的平均相关度为0.52。国内学者梁彦红(2012)等研究发现,个体自尊水平的高低与拖延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越低自尊水平的个体,其拖延的程度越高,原因可能是个体寄希望于通过拖延来进行自我设阻,以避免失败的风险和招致的批评,在他人面前维护自己的价值,借此来保护自尊。
延迟时间是指任务持续时间的长短。根据时间折扣理论,任务持续时间会影响行为选择,个体对任务的选择取决于任务的奖惩时机,个体总是倾向于低估未来任务的价值,进而产生延迟行为[5]。
人们更容易去找借口推迟启动那些距离截止日期更久远的任务,因为距离任务截止时间越久,个体距离得到任务奖励的时间也就越长,其所感知到的奖励打折就越多、任务价值就越少,个体也就越容易拖延。
结合时间动机理论模型,针对创业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四个方面采取干预措施。
在决定个体创业自我效能感的诸多因素中,环境因素是最容易被改善以利于效能感提升的。钟卫东等(2007)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如果有外部环境的支持,那么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感会得到显著提高。外部环境既包括了政府导向、创业帮扶政策、创业指导资源等宏观环境,也包括了身边榜样示范、父母朋友态度、创业既往经历等微观环境。从高等学校的角度,应首先着眼于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创业教育实效性,敢于面向市场办教育,针对市场的需求和学校专业特色设置课程,更多地将理论为主的创业课程转为以增加创业实战经验、模拟实操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课程,只有从做中学、理论联系实际,才有可能使得创业教育真正对学生创业产生良性干预。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者的母体单位,要建立对创业失败的缓冲宽松机制,降低大学生的创业试错成本,积极为大学生创业者发声,向政府如实反映大学生创业者的困难与需求,助力更适合创业扶持政策的出台。只有一个计划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感足够高的时候,他才会对创业产生出真正的兴趣,才会去积极地为自主创业去做准备、尽最大努力去克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战胜面临创业抉择时的拖延问题[7]。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只有清晰的目标才会给行动者不拖延的理由和不竭的动力。要积极宣传树立创业正面榜样,而且宣传影响面一定要涵盖至大学生的亲属和朋友,在全社会形成创业者光荣、创业有前途的认知共识,鼓励大学生用创业实践的途径去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报国的理想,更多给予其经济奖励之外的精神奖励。高等学校要以更加灵活开放的态度对待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经历,落实教育部可以将创新创业活动或相关成果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的规定,降低大学生创业的机会成本[8]。
虽然人格属于相对稳定的特质变量,但是通过改变不合理认知,对人格特质影响拖延行为作用过程的中介变量进行干预,也可以有效减少拖延行为[9]。
比如通过提高时间管理意识,掌握时间管理技巧,采取设置任务清单、划分任务优先级、避免分心、做出公开任务承诺、坚持工作“打卡”等方式来帮助创业者减少拖延行为。另外,不把创业活动想象成为一种难度极大的挑战,避免不能完成既定任务的焦虑心理,摆脱个人完美主义导致的不合理预期,都会有助于计划创业者在创业时间窗口尚未关闭时迈出初创的第一步。
一般而言,应将长期的创业任务分解为多个有时限要求的阶段子任务。指导创业者合理分解目标,划分目标层级,设定时间框架,细化每完成一个目标所要采取的行动,确保给予大学生创业者的每一项行动建议都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接受的、现实可行的和有时间限制的。同时,创业者自己也可以人为地设置一些奖励促使自己更快地完成被分解为一系列具体指标的小任务。每在一个截止时间前完成一项具体任务,得到的奖励就会成为个人成就感和荣誉感的具体形式,这种经常得到的正向反馈可以帮助创业者在创业道路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