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黎艳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的同时,也带来了轻视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问题。受到理论价值观的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和学科设置等方面存在重专业知识轻文化素养的问题,为迎合市场,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培养目标主要体现能力本位和技能至上的理念,过分强调专业化的实用主义教学,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训练[1]。部分高职院校一味急功近利,忽视了企业与社会所重视的核心素养评价,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不全面。在教育评价方面,学业评价对高职生具有重要导向和监控作用,而高职院校却忽视学生的核心素养评价,缺乏科学的核心素养评价标准和体系。
除此之外,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核心素养教育的误区,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核心素养教育模式不够灵活完善,高职院校对核心素养的认知流于简单化和表面化,未引起充分的关注讨论,比如做一场课外报告就被认为完成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在教育模式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基本沿用普通教育的文化考试或者技能考证模式,没有从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核心素养出发,进而建立高职生的核心素养教育模式指标,对学生的求职路径没有起到积极作用[2]。高职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意识到核心素养混合教育模式对学生求职的影响,解决学生面对职业生涯规划时表现的茫然困惑,使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不断改进与更新,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养人才。为此,进行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对求职路径影响的分析,可帮助高职院校认识到核心素养教育对学生求职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的核心素养混合教育,对学生求职路径的持续性和长远性具备深远影响,使高职毕业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职业要求和发展,从而明确就业过程中的求职规划,促进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完美结合,明确高职毕业生的求职目标,降低就业过程中的辞职率[3]。核心素养混合教育模式让高职生成为主体,充分适应毕业后的职业转换和职业角色,有效选择求职内容领域。由于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地方产业展开,因此高职院校的核心素养混合教育模式更能促进高职生独特的就业优势,提高高职人才的核心创新力,降低心理预期,明确就业发展道路,着眼地方产业的基层建设,解决生产一线的设备和操作流程。结合实际情况解决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难题,高职院校管理者要认识到核心素养混合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必要性,在规定就业规划时,让高职生充分考虑到行业发展潜力,结合个人的兴趣特征和个性特长选择求职方向,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和核心素养,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因素。
核心素养混合教育不仅能够明确高职生毕业后的职业规划,在就业过程中,高职生要具备足够的核心素养,能够对社会需求和职业环境的预测作出正确判断,根据实际情况对职业规划进行修改,当规划出现偏差和错误时,能够及时进行完善[4]。高职院校的核心素养混合教育模式令学生思想更加开阔,使其求职规划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学生的专业基础、个性兴趣以及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伴随着工作经验的日益丰富,高职生已经可以准确判断求职规划是否符合自身发展需求,从而不断补充学习知识,权衡利弊关系,避免知识狭隘对求职路径造成不良影响。高职院校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教化,会逐步提高学生的求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求职的选择中,实现自身个性化发展与工作条件相匹配,完成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创造条件,使高职生不管是在制定还是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时,都能符合时代要求进行反复斟酌,明确求职目标是锤炼高职生职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成为具备鲜明个性和创造力的独特个体。高职院校的核心素养混合教育模式不仅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还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以更好地明确学习规划,在学习工作中不断实现人生价值。
高职生在求职道路中要想具备竞争力、提高自身的就业优势,就要对目标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充分的了解和适应,高职院校核心素养混合教育模式与企业文化相接轨,核心素养教育模式的科学配置,使学生了解自身负有的义务与任务,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凝聚力并给予科学合理的引导[5]。高职生在求职应聘的过程中,融入团队和协作的意识至关重要,能否融入团队并与成员协同完成工作项目,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并且由于高职生就业的特殊性,企业基层建设的分工不断细化,核心素养混合教育模式主要通过课程模式和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让学生对应聘公司的企业文化感到认同,对公司团体产生归属感,这对高职生的就业路径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而核心素养不高的学生对于团队合作项目,普遍存在积极性不高以及推卸责任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整体竞争力。当前高职生多存在集体观念差及团队合作精神淡薄等问题,是高职生求职路径上的重大阻碍,招聘企业对高职生实践性要求高,核心素养混合教育模式更加注重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使高职生更加适应企业文化,满足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要求。
对企业文化的适应了解是高职生求职路径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混合教育,教育模式贴切当前企业文化规定的职业行为,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认知企业文化,令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求职思想更加符合各企业的管理理念,提高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在高职院校的核心素养教育模式下,学生整理物品时给予标识,标准化体系化的清洁环境,按要求操作、主动参与培训等职业品质都得到提高[6]。高职院校核心素养混合教育模式引进企业文化,使高职毕业生更加满足职业发展需求,针对基层工作特性,改变高职生急功近利的就业理念,实现时间管理自我管理,积极融入公司团体,实现公司目的方面的价值,完成对企业文化更深入的了解,满足用人单位对实践技术型人才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核心素养混合教育模式,针对高职生的就业领域,构建人际间的彼此协作的运作体系,促进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适应,奠定高职毕业生就业路径的基石。
高职院校毕业生受自身文化水平限制,加上缺乏工作经验,在竞争激烈的求职过程中,作为技术型实践性人才竞争优势较弱,高职生求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不利于高职生就业。高职院校的学生核心素养混合教育模式,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高职毕业生的求职心态进行矫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基层就业观。由于高职生普遍在基层工作的就业现状,降低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对工资待遇的期待值,转变高职生的就业价值观同样重要[7]。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求职认识和就业思想问题,引导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现状。求职竞争激烈对高职生造成巨大心理压力,在求职道路上出现焦躁逃避等心理问题,从而支配消极的求职行为,学生核心素养混合教育模式针对高职生的心理危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最大限度消除毕业生在心理求助时产生的顾虑,有针对性地避免高职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消极感受。学生综合素养混合教育模式贴近高职毕业生的真实心理,将求职出发点定位在市场需要的基础上,消除心理压力,将自身行动与社会实际发展需求相结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增强抗压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对就业方向的认识进一步明晰,对高职生核心素养进行混合教育,树立高职毕业生基层就业意识和与之相对应的心理准备,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和目标,适当宣泄心理压力,避免就业过程中高职生心理失衡。确保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混合教育模式的有效进行,从而培养高职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求职心态,拓宽心理调节渠道,及时调整知识结构,将精力主要放在初步定位职业方向上,为高职生求职路径打下正面心理基础。
高职院校的核心素养混合教育模式,弥补了高职学生整体核心素养不高的问题,从高职生实际就业情况出发,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性技术型人才。核心素养混合教育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毕业生的求职水平,在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在职场上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道德,对高职生的职业追求具备深远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