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 霜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在社会和网络上产生和频繁使用的具有强烈的时尚性、快捷性和不稳定性的语汇,其使用频率高、影响力极大。2019年春节,一篇《26岁,月薪一万,吃不起车厘子》的文章火爆网络,文章中提到女生财务自由的15个阶段,最基本的是“辣条自由”,然后是“奶茶自由”“视频网站会员自由”“外卖自由”“星巴克自由”“车厘子自由”“口红自由”等。“XX自由”体逐渐应用于年轻群体的网络语言中。
“自由”一词原本存在于古汉语中,后传入日本,意为“不受限制和约束、自己做主”。近代日语用“自由”一词来翻译西方的“freedom”和“liberty”,表示“在法律和制度的规定范围内自己的意志活动不受限制、政治活动不受国家权力的干涉”。总的来说,“自由”一词的含义是在逐步拓宽的。
1.不受限制和约束
在古汉语中,“自由”一词指“不受限制和约束,自己做主”,表示一种按自己的主张行事、悠然自得、没有负担、安闲舒适的自由。如:
(1)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2)出门无所待,徒步觉自由。(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
2.人权、民主和平等
维新变法时期,“自由”在梁启超、康有为等改革派翻译回国后,“自由”的含义和“人权、民主、平等”挂钩。如 :
(1)今我国民智未开,明自由之真理者甚少。(梁启超《变法通议》,1896)
(2)十九日,布告天下,许庶民称姓氏。自中叶以后,唯士人称姓氏,至商工农不许。至是使民自由,天下众庶皆复姓氏。(康有为《日本变政考作》卷二,1898)
3.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权利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自由”的词义进一步扩展,被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指“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权利”。如:
(1)他说,这个世界上(指当时社会)只有两种职业可做,一是医生,二是律师(其实是指“自由职业”)。(杨绛《回忆我的父亲》)
(2)从年轻的时候起,你就要“建立信心,设立目标,依靠自己”,来打造一条永不枯竭的“自来水”管道。这样的管道是创造永远的“现金流”的最佳途径,最终达到一生“财务自由”的境界。(熊梅《终身理财》新概念浮出水面》)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将各种与经济消费相关的词语和“自由”组合,来表达对某种东西的追求,也体现网络环境中年轻人群体面对生活压力的无奈与自嘲。“XX自由”体最初来源于一篇关于当代女性财务的文章——《26岁,月薪一万,吃不起车厘子》,其中的“车厘子自由”最为大众熟知。
车厘子,音译自英语单词cherries(即樱桃),特指产于美国、加拿大、智利等美洲国家的个大、皮厚樱桃,品种属于欧洲樱桃。中国近年来已经引种,但由于运输成本、保鲜成本高以及市场需求大等原因,车厘子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车厘子自由”是指个人收入较为可观,可以随心所欲地购买车厘子,它逐渐成为人们生活过得好的标准,“车厘子自由”也引发了一系列仿拟,衍生出了“外卖自由”“口红自由”“买房自由”等网络流行语。如:
(1)由于需求太火爆,拼多多在12月27日和1月5日将再发“百亿补贴”,发起两轮万人团,“争取让一到七线的消费者,都能轻松实现新年‘车厘子自由’”。(中国新闻网,2019年12月20日)
(2)在房价较高的一线城市中,大多数单身年轻人暂时还实现不了买房自由,租房成为第二选择。(《华西都市报》2019年11月8日)
近年来,网络新词的类词缀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如“XX控”“XX系”“XX精”都呈现出了这一趋势。类词缀概念是吕叔湘首次提出的,他认为,“汉语里地道的词缀不是很多……有不少语素差不多可以算是前缀或后缀。 然而还是差点,只可以称为类前缀和类后缀……说它们作为前缀或后缀还差点,还得加个‘类’字,是因为它们在语义上还没有完全虚化,有时还以词根的面貌出现”。从各家对“类词缀”的界定来看,我们基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判断类词缀,即定位性、定性功能、意义虚化、能产性。
1.定位性
类词缀的位置一般是固定的,处于其他语素之前或者之后。综观“XX自由”体,可以看到“自由”的位置是在其他语素之后,如“奶茶自由”“外卖自由”等,“自由”在这里相当于“类后缀”。
2.定性功能
陶小东认为,“词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能标志词类,具有变词功能”[2]。也就是说,类词缀可以改变其他语素本来的词性。“自由”在和其前面的语素搭配之后,将整个“XX自由”标记为一个名词性的词语模[3]。“XX自由”这一框架就像是造词模子一样,能批量产生名词性的新词。例如,“买房自由”改变了前语素“买房”的动词词性,组成新的名词性词语。
3.意义虚化
意义虚化是指类词缀的词汇意义不是该词的本义或基本义,这个意义一般没有在词典中收录。“车厘子自由”等词中的“自由”指的是收入比较可观,可以随心所欲地买到某种东西。这个含义与经济消费相关,在“自由”基本义 “不受约束和限制”的基础上,更能表达某种特定含义,即对财富的向往和追求。
4.能产性
一个语素的构词能力是判断类词缀的重要标准,通过网络检索,发现“自由”的构词能力十分强。
1.隐喻机制
隐喻是人们用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来认知未知的、不熟悉的抽象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现实的体验决定了基本概念的隐喻认知,基本概念的隐喻认知又推动了语言层面的隐喻性表达[4]。两种看来毫无关系的事物被同时提及,是由于言语者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性联想。“车厘子”本身有一种价格贵的属性特征,是人们想购买的消费产品之一,而“自由”有“不受约束和限制”之义,在隐喻机制的相似性联想下,二者相结合,表示“收入可观,可以随心所欲地买车厘子”。“XX自由”表面上是指对某种东西的追求,深层含义其实是对金钱财富的向往。
2.类推机制
类推机制指的是人们运用类比的修辞手法,利用语言中的某种已然形式,类推出新的语言表达形式[5],使一些不规则的形式规则化。通过类推“XX自由”,得到“外卖自由”“奶茶自由”“打车自由”“买房自由”等词。
3.语言经济原则
语言经济原则,是指用最少量的语言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从而追求语言的最大效用化,这是语言在演化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诸如“外卖自由”表达简洁清晰,不会妨碍对方的理解。比如,我们可以从“她实现了口红自由”的表达中得到“她收入不错,可以随心所欲买口红”的信息。
1.网络媒介的推动
信息时代下,网络呈现出便捷性、互动性、全球性的特点。网络媒介的推动是“XX自由”体流行的重要原因。“车厘子自由”从一篇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活跃到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社交平台,在短时间内引起大众讨论和使用,而后又衍生出“奶茶自由”“买车自由”等“XX自由”体,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财富焦虑与心理补偿
“外卖自由”“奶茶自由”“打车自由”“买房自由”这些词语无一不体现出在消费主义至上的社会人们对金钱和财富的追求,对更好的生活品质的向往。当提到“XX自由”时,它的前面往往还有 “实现”“没实现”“想实现”等词语。人们在网络上呼唤“XX自由”,一方面体现了人们的财富焦虑,另一方面其实是一种心理补偿。和那名“月薪一万的26岁女子”一样的中等收入群体在高收入群体面前的焦虑,因为低收入群体的网络围观,得到了心理补偿。[6]
从古汉语中单独使用的“自由”到和经济消费相关的“XX自由”体的出现,“自由”一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产生了更聚焦的语义。受网络媒介的推动以及大众的心理因素影响,“XX自由”体风靡网络,“自由”的类词缀化趋势逐渐显露出来,当然,“XX自由”体的定型和定性还需要时代和社会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