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社会体育指导中心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短道速滑项目是我国冬季体育运动项目的代表,是我国冬季体育运动项目在国际赛场上成绩最为优异的运动项目,自1980年中国首次参加冬奥会,截至2018年平昌冬奥会,我国共取得13枚冬奥会金牌,其中10枚来自短道速滑项目,帮助我国实现了冬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并且培养出了大杨扬、王濛、周洋和武大靖等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运动员,可以说短道速滑成绩的优劣决定了我国冬奥会上的成绩排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体育界打造了许多优秀的短道速滑运动员,他们在国际赛事中屡获佳绩。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不可骄傲,而谦虚谨慎、再接再厉,经过千锤百炼,争取夺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从某种程度上讲,短道速滑运动极易消耗运动员的能量,需要供足体能,方可完成比赛,而不管是针对比赛成绩,还是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有氧耐力都能起到不可低估的提升作用。鉴于此,本文着重研究短道速滑运动中有氧耐力训练方法,希望促进我国短道速滑运动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带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短道速滑赛事来讲,往往采用多轮淘汰制,谁先达到终点,谁就是胜利者,否则将会被现实打败而惨遭淘汰。一开始,运动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首轮比赛站位中,主要通过抽签决定,其后各轮次均按照上轮比赛的成绩分配道次,只有成绩优异者,才能被排在内道。在比赛途中,不能违犯规则,但可以随时超越对手。由此可见,短道速滑运动具有竞争激烈、战术变化多,比赛气氛浓且轮次多的特点,运动员必须练就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基本功技术动作。短道速滑项目特点决定了运动员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对抗强、强度大的多轮次比赛。虽然短道速滑冬奥会个人比赛项目为500m、1000m和1500m,比赛用时在40s至2min40s,根据短道速滑比赛用时其个人项目属于无氧或者是混合供氧代谢,但是比赛多轮次间,运动员需要较强的有氧代谢能力帮助其氧化体内高强度比赛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恢复体能,确保运动员在之后的轮次比赛中能够发挥出出色的运动表现。所以短道速滑项目是对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要求很高的项目,短道速滑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训练是训练中重要的训练内容。
我国很多短道速滑教练员往往比较重视冰上有氧耐力训练或陆地专项有氧耐力训练,但对于一般有氧耐力训练要求并不严格。短道速滑运动员一般有氧耐力训练的训练常采用耐力跑、功率自行车或公路自行车等方法。一般有氧耐力训练也常作为周期训练中的调整训练,或者是专项训练中的准备活动或整理活动。这些训练内容往往不是训练的主要内容,教练员对一般有氧耐力训练要求并不严格和明确,并不会像专项训练或者无氧代谢训练有明确的训练时间、强度和间休时间的要求,一般有氧耐力训练的组织形式也通常是让运动员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掌握训练时间和强度等,对一般有氧耐力训练缺乏科学的指导,训练组织也较为松散。
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在师生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一下子难以改变,以至于许多短道速滑教练员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师生认为“训练的时间越长,训练得越苦,训练效果就越好”,只要有条件,就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有氧耐力训练,时间一久,学生陷入了盲目追求训练的误区。此外,在短道速滑有氧耐力训练过程中,许多教练员为了完成训练任务,不惜减少运动员的休息时间,使得运动员常常处于肌肉极度疲乏的状态。当然,这样连续不断的训练可以迅速提高成绩,但是运动员容易在短道速滑中受伤,影响身体健康,早早地结束运动生涯。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训练强度”就是体育训练的重要内容,甚至觉得一切运动的成绩都离不开高强度的训练,该观念也影响了无数冰雪运动爱好者。正因为如此,我国短道速滑有氧耐力训练也加大了训练强度,教练员将训练强度作为重点,忽视了技术指导,导致许多有氧耐力训练强度都脱离实际。比如:春季的“自行车拉练”的方式经常被用来进行有氧耐力训练,但是规定的距离过大,再加上运动员的互相比较心态,更多短道速滑运动员都为了争第一,错误地做成了“无氧训练”,训练强度脱离预期目标。
短道速滑是一个朝气蓬勃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是冬季运动会不可缺少的运动,国家一定要注重这方面运动人才的培养。由于短道速滑运动过程中需要运动员拥有极强的有有氧耐力,否则难以与对手抗衡,甚至因有氧耐力不足而中途败阵。所以,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很有必要注重有氧耐力的培养,特别要注重方法的选择,可以采用有氧训练与专项训练的相结合,正好符合短道速滑以室内冰场为主运动条件,教练员可以全年开展一些冰上技巧、战术等的训练。此外,教练员应当将有氧训练贯穿专项肌群的力量训练的始终,有效控制训练强度,确保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到位,增强其有氧耐力。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部再三强调要以生为本,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然后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设计训练方案。在短道速滑运动中,也要做好良好的训练安排工作,做好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培养出高水平的短道速滑运动员。具体地讲,在短道速滑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位运动员的身体状况,以及当前的短道速滑基础水平,再对其进行有氧耐力训练内容的编排,防止运动员承受不了运动强度而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出现。例如:在短道速滑的恢复训练中,应当从不同运动员的体质、接受能力、恢复能力出发,进而采用最适宜的有氧耐力训练,保证运动中的负荷量适中。一旦负荷安排不当,“有氧训练”则会转变为“无氧训练”,所以只有安排适当,有氧训练才能达到目的。
短道速滑运动最容易消耗一个人的体力,尤其是始终采用一种训练方法会让运动员感到厌倦且疲惫不堪,严重影响训练效果。为了扭转这种不良局面,可以尝试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并将优势训练方法进行相结合,灵活运用,全方位提升运动员的训练效果。第一,采用间歇训练方法,心率需要控制在150次/min左右,1min以上的时长,之后休息心率为120次/min时到140次/min,一组结束完,下一组接着以同样的方法训练,可以增强短道速滑的有氧耐力。第二,采用超量比赛训练方法,需要适量延长比赛时间,控制开展次数,培养运动员的有氧耐力。第三,采用速度游戏训练法,即以连续跑、断续跑为主,在长约5000m的室外小道跑步,可以提升短道速滑的有氧耐力。
总之,实现“体育强国”的伟大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所有运动项目都应参与其中,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对于短道速滑项目而言,其训练需要运动员拥有较强的毅力,具备良好的训练技。其中,有氧耐力训练与短道速滑训练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只有做好有氧耐力训练,可以确保运动员在短道速滑过程中始终保持充足的能量。作为短道速滑教练员,务必要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从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他们的心理特点,制订贴近实际的训练计划,从根本上增强运动员的短道速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