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价值匹配下引导路径偏好的环境感知影响研究
——以鼓浪屿为例

2020-11-21 05:10张若曦通讯作者殷彪
世界建筑 2020年11期
关键词:鼓浪屿游览要素

张若曦(通讯作者),殷彪

1 引言

在我国历史街区更新中,通过促进游览来提升历史街区的文化认知价值是目前的普遍途径。然而,在缺乏系统的路径导向下,大多数游客较常出现游览路径不清晰、游览目的性弱的现象,造成历史街区的游览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游客对历史街区街道微观建成环境的空间体验和感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路径的选择,不同的路径选择可能将导向差异化巨大的游览体验。由于对游客路径偏好选择行为研究的不足,缺乏通过历史街区微观建成环境设计进行路径引导,常常导致游客对于历史街区文化价值认知的低估。

本文聚焦历史街区微观建成环境对路径偏好行为的影响,基于层级分析法和GIS 分析,对鼓浪屿的文化游览价值点和游客的空间分布进行叠合匹配,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构建对差异性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导致路径偏好的核心环境影响因素,并探索为微观建成环境在促进路径导向上提出优化建议,提高鼓浪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文化价值传播与认知。

2 研究基础与背景

2.1 研究基础

目前,在街道空间的研究上,学者们已利用实地调研和图片测度等方法展开了研究: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街道空间的可及性与绿化进行分析[1],以视觉质量评估和变化识别对北京胡同的历史保护现状做出评价[2],基于视觉和听觉两个维度对街道空间品质进行分析[3]等。而关于路径偏好选择的研究大多基于宏观层面,如城市交通体系或城市交通管理[4-5],如使用新的路径处理模型(PTPD)对人行道中的路径选择进行研究[6],通过RP 调查法提出了不同交通信息影响下路径选择变化的预测[7],利用空间句法对街道的空间品质和路径选择进行研究[8]等。

因此可见,目前对于历史街区街道空间的路径偏好选择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大多主要关注人流量和数理分析,针对街道空间要素对于行人影响的研究较少。随着交叉学科的数据分析方法在建筑规划上的不断尝试运用,具体化及定量化地进行空间问题的分析成为可能。

1 鼓浪屿游客游览满意度统计

2.2 研究背景

2.2.1 鼓浪屿遗产地的认知迷失

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隅,面积1.88km2,汇聚了众多风貌多样的历史建筑,包含有传统的闽南建筑风格、厦门的装饰风格和西方殖民的外廊风格等[9]。在2008 年,鼓浪屿正式启动了世界遗产申报工作,然而近10 余年的旅游商业化发展,造成鼓浪屿的历史文化特色被削弱和忽视,商业街区嘈杂和混乱的现象十分严重,游人对鼓浪屿的认识逐渐模糊。2014 年,鼓浪屿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为了针对旅游带来的严重冲击,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加强对岛内的文化建设与历史保护,并提高商业门槛,对造成负面商业氛围的摊贩进行管理整治,抑制了过度的商业化现象[10]。2017 年7 月,鼓浪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历史社区的发展和复兴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11]。申遗成功之后,鼓浪屿的保护发展仍然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如游客过度集中在商业街和为数不多的景点,而空间分散、区位偏远及路径不畅的文化价值点则无人问津。因此,如何使分布在岛上以历史建筑、历史场域为突出要素的文化价值点得到更好的展现,如何使游客能够通过游览路径的引导,对以国际社区定位的鼓浪屿特色价值具有更深度认知,进一步使鼓浪屿的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得到平衡,这是未来鼓浪屿作为遗产地长期良性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议题[12]。

2.2.2 鼓浪屿路径选择的困境与影响

鼓浪屿上小路蜿蜒曲折,历史建筑掩映在茂密的树木中,因而有着“海上花园”的美誉。但通过对游客的问卷调查发现(图1),57.3%的游客曾在鼓浪屿迷路,另有超过半数的游客表示难以正确地判别方向。鼓浪屿岛上崎岖的地势、错综复杂的街巷格局以及难以准确认知的导向标识直接影响了游客的路径选择,使鼓浪屿上游客的空间分布与其文化价值的空间分布出现不平衡、不匹配的现象。在历史街区中,行人对于路径的选择往往是由行人的自身特征和外在的街道要素共同决定的。由于不同的路径选择会导向差异化较大的游览体验,并决定着行人对于鼓浪屿的整体评价与感知,因此会对鼓浪屿的历史文化保护和申遗管理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了解个体对于受不同空间要素的影响而造成游览路径及目的地的选择偏好,一定程度上对鼓浪屿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框架

3 100m×100m网格区域图

4AHP评价体系

表1 鼓浪屿区域价值要素AHP 评价结果

2.3 研究方法

为了探究鼓浪屿旅游资源空间价值分布与游客游览路线之间的偏差性,客观分析影响路径偏好的环境因素,本文对游客路径数据进行了多元化收集和量化分析,包括:(1)基于认知地图及GIS 游览轨迹,通过叠加匹配,分析鼓浪屿的遗产地价值分布与游客空间分布的差异,选取偏差性最为显著的17 个核心路口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样本;(2)参考《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City)中对与形体环境要素的分类,构建影响游客路径选择的要素体系,并基于各样本路口的全景图采集,进行不同岔路的环境要素识别分析;(3)通过在样本路口布设相机进行影像记录,统计选择不同岔路的游客流量;(4)构建离散选择模型,对人流量与路口的环境要素进行匹配分析,研究不同要素对游客路径偏好的影响程度。通过上述量化分析研究(图2),最终提出导致路径偏好的环境影响因素,以期为鼓浪屿的路径导向设计提出优化建议,提高鼓浪屿路径导向与游览价值的空间匹配度。

3 鼓浪屿的空间价值分布

3.1 鼓浪屿空间资源价值的客观评价

通过问卷访谈及对鼓浪屿的深度调查发现,鼓浪屿上人气较集中、游览价值较高的地点包括了以下7 类:历史建筑、著名景点、特色民宿、特色美食、特色文创商店、特色咖啡店以及除了上述两种之外的特色店铺。为了研究鼓浪屿的这些空间资源价值是否被充分挖掘,了解鼓浪屿各地段价值要素的分布情况,研究兼顾游人步行的易达范围, 将鼓浪屿全岛划分为238 个100m×100m 的方格网 (图3),并对每个方格网内的各类景点数量进行统计。其次,运用层级分析法(AHP)构建评价体系(图4),通过判断矩阵得出资源价值的权重,并对其在游客游览偏好中的优先级进行排列(表1)。研究可见,历史建筑的价值权重最高,而所有商业类店铺的价值权重最低。

研究基于评价体系,计算各地块的价值分布分值,并基于GIS 得出鼓浪屿全岛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图5),颜色越深的区域表示该地块的资源价值越高,颜色越浅则其资源价值越低。分析可见,鼓浪屿全岛的景点价值呈不均匀分布,资源价值较高的地块主要集中在东北部燕尾山南麓,中部笔山公园及东南部福建路周边,这些区域历史建筑普遍较为集中,而鼓浪屿整体西部区域的空间资源价值较低。

3.2 空间价值与游客分布的叠合匹配

基于鼓浪屿的空间价值分布分析,研究进一步探索其与游客游览分布的叠合程度。为了调查鼓浪屿的游客分布情况,研究基于认知地图法,引导游客绘制出其游览路线 (发放100 份,有效87 份,表2);其次,使用ArcGis 软件对87 份有效线路图进行叠加分析,统计出全岛各路段的游客通过频数(图6)。从频数分析图中可以看出,靠近渡轮码头的延平路、鹿礁路以及商业中心龙头路一段游人数量最多(图中红色显示),笔山路、鼓新路、鼓声路等路段游人通过数量最少(图中绿色显示)。可见游人在鼓浪屿的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核心交通周边路段、商业地段及少数重要景点附近。

研究对鼓浪屿的游客分布与旅游资源的空间价值分布进行叠合匹配(图6),发现游客的高集中区域与高空间价值的区域并不完全叠合,有多个区域出现了空间价值和游客分布不平衡的现象(图7)。其中,A、B、C、D 4 个区域的空间旅游资源价值量要远大于游人数量,而E、F 两处则是游客数量要远大于其空间价值。通过进一步深度调研发现,出现分布差异性大的区域内普遍存在岔路较多、路径杂乱的现象,与此同时,道路周边环境要素丰富,容易对游客产生路径选择上的干扰,从而使游客在岔路口被引入空间价值较小的区域,错过了更具有价值的地段。

5 鼓浪屿旅游资源空间价值分布

游客对历史街区街道微观建成环境的空间体验和感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路径的选择,而不同的路径选择导向了差异化巨大的游览体验。游客能否通过选择合适的路径、到达其所认可的鼓浪屿的高旅游资源价值点,如历史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对其旅行收获和鼓浪屿的文化价值传播来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剖析导向与游览价值不相符的路径偏好影响因素,即是针对造成该影响的街道微观环境要素的不同感知作用进行分析。

4 鼓浪屿游人路径选择的影响因子分析

4.1 路径影响因子选择与数据获取

面对岔路口时游客做出的判断是路径选择的直接体现。因此,研究选取重点路口,通过对鼓浪屿不同路径的人流和街道要素进行观测记录和数据分析,来探究环境中的具体影响要素。研究基于上述分析,在鼓浪屿全岛选择了20 个路口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各路口游客的路径选择行为进行影像记录,最终对17 个有效路口进行命名、编号(图8)以及全景图的拍摄和制作,如图9 为6 号路口协和礼拜堂路口的全景图。

参考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中提出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及标志物的形体环境五要素理论[13],结合前期问卷普查及在路口处观察到的游客路径选择行为特征,研究发现鼓浪屿的路径选择影响要素主要包括了建筑要素、地标要素、商业要素、道路要素和声音要素这5 大部分。除此之外,还会受到周围行人影响、活动及事件影响等,但均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本文研究主要围绕上述5 部分构建路径选择环境影响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研究对所选择的17 个路口拍摄全景图并进行图像识别,将一级指标进一步根据要素特征细化为25 项二级指标,如道路要素中包含树木遮阴的道路、幽静的道路、曲折的道路及宽阔的道路等,建筑要素包括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优美的现代建筑形态等(表3)。

之后,对所选路口进行影像记录,统计相同时段内各路口不同路径选择的人流量。例如协和礼拜堂路口为三岔路,30 分钟内从路口1 到路口2 的人数为7 人,路口2 到路口1 的人数为8 人,根据此方法叠加得出各路口的通过总人数,将其与该路口的影响要素进行匹配,得到路径选择及环境要素的匹配情况(表4)。

4.2 基于离散选择模型构建的环境影响分析

为了分析具体环境要素对游客路径选择的影响,研究将所获取的路径人流数据进行赋值分析,并构建离散选择模型,即利用STATA 软件对数据进行Poission 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为:

表2 游览路线统计

其中,E 代表期望均数,α 代表常数项,R 在本文中表示对应的要素指标,xi即为不同指标中的各项要素,βi表示不同要素所对应的要素权重。将各个路口所对应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分别导入STATA 软件中进行数据拟合。

6 空间价值和游客分布叠加

7 空间价值和游客分布差异分析

8 观察路口分布 (1-8绘制:殷彪)

从一级指标的数据拟合结果可以看出(表5),建筑要素、地标要素、商业要素和道路要素这4 项指标对于行人路径偏好的影响显著,而声音要素对行人的偏好影响较小。在影响显著的4 项要素中,建筑要素和商业要素的变量系数均为负值,表明建筑与商业要素对于游客的积极性的吸引均相对较弱,并且商业要素的负面影响较强;而地标要素和道路要素的综合变量系数较高,表明地标要素和道路要素在路径选择中起着较重要的作用,并且地标要素作用的影响程度最高。

分析可见,在游客进行路径选择时,地标要素对于游客的影响最大,较符合游客对鼓浪屿的期待,重要的地标是其游览的首要目的地;其次是道路要素,道路的品质和舒适度对游客的选择影响较大;而建筑要素往往在游客路径选择时较容易受忽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鼓浪屿的历史建筑现状,即大量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以及文化引导仍不足,造成游客无法深度体会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往往走马观花;最后,商业要素对游客的吸引力最低,可见游客对鼓浪屿的认知期待并不取决于购物体验。

通过对各项二级环境要素指标的数据拟合,研究发现:在建筑要素中,宏大的建筑体量对游客路径选择的正面影响程度最大,可见相对于各种建筑形制而言,较大的建筑体量更容易引起游客的注意。而在建筑形制中,西洋式阁楼建筑形制对游客路径选择的影响程度较低,这与“历史建筑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强”这个既有观念的认知差异较大,其原因与鼓浪屿上西洋式建筑数量较多,且在外观上较破旧有关,同时也体现出鼓浪屿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及活化程度尚不足。

在地标要素中,路标、景点、码头和大海这4项指标的显著度均较高,从指标的变量系数可见,码头和大海对于游客的吸引度最大。在商业要素中,旅游纪念品店对游客的影响较小,而特色商店和商业街分别从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影响游客的路径选择行为,这对鼓浪屿的业态选择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道路要素中,上坡、下坡、曲折的、笔直的、宽阔的和有树木遮阴的道路这6 项二级指标的影响较显著,表明游客在路径选择时更偏向于富有垂直及水平变化的道路,而宽阔和笔直的道路吸引力较低。在声音要素中,喧闹的人声和商家的吆喝声对路径选择的正面影响较强,表明游客更容易被热闹的路径所吸引,而安静的环境较难对游客产生吸引。综合25 项二级指标比较而言,码头和大海这两个要素对于游客的路径选择偏好影响力最强,其次是曲折的道路和大体量的建筑形态,而喧闹、充满人声的街道对游客的吸引力也较强。除此以外,笔直宽阔的道路、安静的氛围和现代建筑则对游客的吸引较小。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鼓浪屿的文化游览价值点和游客的空间分布进行叠合匹配,并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构建,对差异性数据进行拟合,最后分析导致路径偏好的环境影响核心因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目前,鼓浪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在文化价值的保护与传播上仍具有一定的不足,表现在游客游览的空间分布与其文化价值的空间分布存在不平衡及不匹配的现象。研究发现,鼓浪屿的历史建筑在游客游览偏好中的价值权重最高,然而在影响路径偏好的环境要素中,历史建筑整体的吸引力并不高,其原因与鼓浪屿上西洋式建筑数量较多但普遍外观破旧有关,可见鼓浪屿在通过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活化进行文化传播上仍存在优化空间。

9 协和礼拜堂全景(摄影:殷彪)

表3 路径选择环境影响指标体系

表4 路径选择及环境影响因子统计表(以协和礼拜堂为例)

表5 一级环境影响指标数据的拟合结果1)

(2)在鼓浪屿的街道微观建成环境中,对游客的路径选择具有积极吸引力的环境要素包括以下4个方面:首先在地标要素中,码头和大海能起到路径引导的关键影响,景点和路标次之;其次在建筑要素中,宏大的建筑体量具有较强烈的视觉吸引力,而中式历史建筑及精美庭院的吸引力大于西洋式历史建筑;再次在道路要素中,曲折性、具有上下坡、有丰富树木以及具有座椅小品比较容易引起游客兴趣从而产生路径引导;最后在声音要素和商业要素中,游客容易被导向较热闹的、具有特色商业氛围的路径,但这两部分要素的整体影响力较小。

(3)基于游客的环境感知及路径偏好行为,研究发现大众对以下3 个面的环境要素认知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首先,历史建筑受专业认定的文化遗产价值与其文化传播价值间存在差异,高遗产价值、低传播价值是目前鼓浪屿历史建筑的普遍现状;其次,力求整洁的街道改造策略与游客对丰富要素的街道环境偏好间存在差异,环境要素过于一致、缺乏变化的街道难以引起行人兴趣,将丧失路径引导作用;最后,游客趋于热闹的集聚行为与鼓浪屿“环境幽静”的偏好标签间存在差异,因此一味地保持鼓浪屿的“静”不利于游客扩大活动范围,也不利于其拥有更好的文化游览体验,特别是在远离码头及主要商业街的区域。

表6 二级环境要素指标数据的拟合结果1)

5.2 研究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为了从微观建成环境上优化路径导向,提高鼓浪屿文化游览价值点的空间易达性,从而提升其文化传播与认知价值,本文提出建议如下:

(1)加强对历史建筑的路径导向性,提高对其的分级保护、修缮及活化程度。

历史建筑凝聚了鼓浪屿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但其现状主要包括:已得到活化利用、经政府修缮后尚关闭空置、危房及私人住宅不对外开放3种类型。针对历史建筑整体文化传播价值较弱的特点,从环境要素的影响偏好角度出发,建议可分类实施策略:已得到活化利用的历史建筑,可鼓励增设具特色的商业经营,支持组织具一定规模的文化活动,以增加其集聚性和热闹程度;经政府修缮后尚关闭空置的历史建筑,建议促进开放以增加人气,可制定相关政策允许民间参与运营及维护,使其发挥文化传播载体的功能,讲述历史背景和家族故事;针对危房及私人住宅不对外开放的历史建筑,在强化结构安全的基础上修缮建筑外立面,重点丰富庭院的透绿和花卉丰富性,使其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沿路景观。此外,针对所有历史建筑,可进一步强化周边路径的引导性。

(2) 增加重点区域及重点路径道路要素的丰富性,提升引导性和步行体验。

在重要区域及重要路径选择节点上,应加强周边道路的特色化环境设计,特别是在提升非商业区域和自然区域的路径引导性上,当针对其他环境要素的改造较难实现时,改善道路要素将取得较显著的效果。重点路径道路要素的丰富性,可使游客在不依赖标识的情况下,自然被导向文化游览价值点,提升鼓浪屿文化价值的全面性认知,并可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具体可实施的手段包括:其一,可采用地域性材料铺设路面,通过地面材料的变化或装饰性细节来强化引导性,并在重要岔路口设置导览地图等指引标识;其二,适当改造道路形态,通过特色绿化及小品等营造空间层次,通过增设座椅、可遮荫的数植等,提升整体道路空间的舒适性;最后,在道路环境上突出变化感以及为沿街商铺留出一定的营造自由度,均可增强步行体验。

(3)优化商业要素的布局并突出特色性,以优质商业提升综合文化价值。

整体而言,鼓浪屿的商业要素并非游客关注的重点,甚至影响了对鼓浪屿综合价值的认知。然而,特色商业要素及其带来的热闹和人气又对游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提出具体改造建议如下:首先,可通过对全岛的业态引导避免商业的过度同质化现象,适当提高开设门槛并规范经营;其次,充分利用商业要素对人气的聚集效应实现路径引导,鼓励历史建筑的活化与特色商业相结合;最后,鼓励特色性、文创性商业的设立,培育具有文化传播价值的文化衍生品、文化体验型商业,优化商业要素使其为提升鼓浪屿综合文化价值做出正面影响。

6 结语

提高鼓浪屿的文化价值传播与认知,是目前鼓浪屿在保护遗产核心要素基础上的重要发展途径之一。本文基于对鼓浪屿的文化游览价值点和游客的空间分布的叠合匹配,分析引导路径偏好的核心环境影响因素,为鼓浪屿历史街区微观建成环境在促进路径导向上提出优化建议,增强与文化游览价值的空间匹配度。希望通过初步探索为历史街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引发更多的思考与应用。□

注释

1)分析说明:xn表示自变量,y表示因变量,其中,自变量对于因变量影响的明显程度由标准差z值和影响显著度p>z两项指标来表示,当z的绝对值越大,p>z值越接近于0.000,表示自变量对于因变量影响的明显度越高,即其显著度越高,z的正值越大,代表正面影响越大,负值越大,代表负面影响越大。Coef.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系数,OR值为当自变量每变化一定幅度时对因变量造成的影响幅度。

猜你喜欢
鼓浪屿游览要素
鼓浪屿
游览乘法大观园
厦门鼓浪屿之行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美术馆游览指南
“海上天堂”鼓浪屿
舒婷的鼓浪屿
也谈做人的要素
游览路线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