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市传统民居形态特征与文化内涵研究

2020-11-21 05:09薛林平石玉李瑞琪XUELinpingSHIYuLIRuiqi
世界建筑 2020年11期
关键词:正房院落民居

薛林平,石玉,李瑞琪/XUE Linping, SHI Yu, LI Ruiqi

1 引言

山西传统民居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素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其中,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要数山西省东南部了。有数据为证:在已经公布的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山西省排名全国第五,晋东南地区的晋城市排名全国第六,高平市(晋城市的县级市)排名全国第八,而它们在我国北方的省、市、县三级排名中均位居第一。

由此可见,高平市传统民居可谓是山西省乃至中国北方的重中之重。这些深宅大院布局严谨、设计精良、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笔者在实地调研30 余个传统村落、测绘25处传统民居、访谈11 位老工匠后,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2 背景

“层山环抱,曲水萦流;寨堡皆险阻之区,高平悉耕凿之地。”[1]丘陵是高平地区最为典型的地形特征。虽然地处山区、平川较少,但明清时期的高平资源丰富、商贸发达,赫赫有名的“泽潞商帮”,便是晋商大军中最早兴起的一支劲旅,其鼎盛时期的生意字号达100 多家,素有从高平到温州,“一走三千里,不住他人店”之说[2]。著名的家族如良户村日进斗银的郭家、永宁寨捐资建皇宫的张家、北常庄的“韩百万”、赤祥村的“朱百万”、赵家山的“赵百万”、米山村的“崔百万”、孝义村的“祁百万”、石村的“姬百万”等。除富甲一方的工商业大户外,古代高平亦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官居高位、声名显赫,清乾隆《高平县志·序》中就有记载:“泽潞青紫,多半产在高平。”

富商巨贾、官宦世家,再加上量大面广的乡绅阶层,成为地方建设的中坚力量。为了彰显身份与地位,他们修建的房屋越来越考究,从院落的选址布局,到建筑的细部装饰,无不代表个人高尚的情操和当地高超的技艺(图 1)。在少数人的带动与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下,高平传统民居得以整体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之上。

3 院落

3.1 平面布局

3.1.1 单院

高平市传统民居的院落形制非常规整,讲究主次分明、轴线对称,当地俗称“四大四小四风口”——“四大”指正房、厢房、倒座4 个主体建筑;“四小”指正房、倒座两侧的4 个附属耳房,“四风口”指厢房两侧不设耳房,一层架空,二层设连廊,形成风口 (图 2)。少数院落为三合院形式,由于平面似簸箕,当地俗称“簸箕院”。三合院没有倒座,正房对面为院墙及大门(图 3)。为了保证正房、耳房拥有良好的采光与通风,厢房有诸多限制:(1)前墙边线不能超过正房一层窗户边线,檐口滴水不能超过正房窗户的中线;(2)山墙距离正房前墙至少1m(3 尺)以上。同其他四合院不同的是,当地建筑均为两层,封闭性、防御性较强(图 4)。

1 高平市传统民居(摄影:石玉)

2“四大四小四风口”平面及鸟瞰

3 “簸箕院”平面及鸟瞰 (2.3绘制:李瑞琪)

4 院落内部空间(摄影:薛林平)

5 院落入口位置示意(绘制:李瑞琪)

6 隔墙及垂花门连接前后两进院落(寺庄镇市望村李家大院)

7 厅房连接前后两进院落(河西镇苏庄杨家东院)

8 甬道连接前后两进院落(河西镇苏庄翠锦堂)

9 侧门连接左右两跨院落(米山镇孝义村高楼院)

10 前院连接左右两跨院落(河西镇牛村天罗地网院)

11 棋盘院(寺庄镇釜山村) (6-11绘制:李瑞琪)

院落布局中入口选择非常重要。四合院入口多结合倒座布置,有3 种形式:一是位于倒座东侧耳房处,俗称“顶山大门”;二是位于倒座与厢房之间的风口处;三是位于倒座正中间、院落轴线上。第一种方式最为常见,这是由于大部分院落坐北朝南,以东西向的巷道连接,东南角耳房最适宜开门,且依据五行八卦的理论,东南方也是生气方、吉利方。三合院的大门布置形式较为单一,通常位于院落南墙正中,檐下设屏门,屏门平时关闭,从两侧绕行,只有遇到婚丧大事时才打开(图 5)。

3.1.2 组院

单个院落规模较小,多个院落相互组合,既能满足以家族为单位的生活需求,又不僭越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组合方式分为3 种:纵轴连接、横轴连接、横纵轴组合连接。

纵轴连接的院落用“进”表示,两进或三进居多。前后两进院之间可通过隔墙及垂花门、厅房或开设独立甬道彼此联系 (图6-8)。横轴连接的院落用“跨”表示,多为两跨院。跨院之间的连接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侧门连接,即风口处开设侧门;二是通过前院连接,即入口处开辟前院联系若干院落出入口(图9、10)。横纵轴组合连接是由若干进院及跨院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大型院落群,较为典型的如棋盘院。无论何种连接方式,“四小”及“四风口”在院落布局中是比较灵活的元素,可根据地基大小增减,以保证庭院的方正完整(图 11)。

表1 四合院院落尺寸及庭院尺寸统计表(单位:m)

表2 三合院院落尺寸及庭院尺寸统计表(单位:m)

12 庭院空间剖面示意(绘制:李景灿)

13 有绿化的庭院空间(摄影:薛林平)

14 庭院要素(摄影:李瑞琪)

15 建筑高度示意(图片来源:李瑞琪改绘自《山西古村镇历史建筑测绘图集》)

3.2 庭院空间

山地地区可用于建造的平地面积有限,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四合院落地基形状多为纵长方形,南北向尺寸大于东西向尺寸,南北向尺寸不定,东西向尺寸多在18 ~22m 之间,庭院长宽比大于1.5:1(表1)。三合院南侧没有倒座遮挡,其院落及庭院比例稍显方正,庭院长宽比小于1.5:1(表2)。从剖面角度分析,高度H 取决于中轴线房屋屋脊的高度,长度L 取决于厢房间数,当厢房为最常见的三开间时,庭院剖面比例通常比较稳定,一般约等于1:1.5(图12)。

无论是四合院还是三合院,庭院内极少种树(图 13),以盆栽为主,“本来就没多大的地方,哪还有地方种树呢?可以放些可移动的植物。”1)过去大户人家庭院中间有一个大鱼缸,四角有4 个小鱼缸并摆放花盆。鱼缸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是装饰,二是消防。还有的人家,会在院中预埋柱础,平时不影响走路,办红白大事时可搭建戏台。少数院落的低洼处会打渗井,用于收集雨水以解决用水困难的问题(图 14)。

3.3 文化内涵

3.3.1 伦理秩序

《黄帝宅经》载:“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方正严谨的平面布局,实则是伦理秩序的外在体现。高平传统民居中,正房占据绝对地位,且中轴线上越靠后的院落等级越高,其次才是厢房、倒座、耳房等。建筑的等级与社会的伦理秩序相对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功能组织。正房通常只能由长辈居住,厢房为子女居住,倒座为佣人居住或储藏、开店等其他用途,4 个耳房为厨卫、储藏、楼梯间等附属功能。正房二层若供奉自家祖先神位,一般外人不得打扰。其余建筑二层均为储藏。

二是建筑高度。以坐北朝南的院落为例,正房一定是最高的,有的虽然为一层厅房,但仍高于两侧的二层厢房(图15)。背朝正房、面向大门时,左为上右为下,上手侧的东厢房代表“长男”,下手侧的西厢房代表“长女”,由于传统观念中普遍希望男孩更加旺盛,因此东厢房高度也要大于西厢房(表3)。为了凸显正房地位,其两侧耳房高度也有不同的变化形式(图16):正房高,耳房低,称为“二鬼抬轿”;耳房、正房高度逐渐升高,称为“步步高升”,高出的耳房又称“看家楼”,具有一定的风水作用[3];正房低,耳房高,称为“状元插花”。前两种是所有民居都可以使用的形式,第三种只有入仕的家族才可使用。

表3 建筑檐口高度统计表(单位:m)

16 正房与耳房关系示意(绘制:李瑞琪)

17 砖雕照壁(摄影:李瑞琪)

18 照壁位置示意(绘制:李景灿)

19 正房屋顶吉星楼(摄影:李瑞琪)

20 正房平面示意

21 三开间室内布置示意 (20.21绘制:李瑞琪)

22 室内楼梯

23 二层楼口与楼梯盖板(22.23摄影:李瑞琪)

24 传统民居屋架剖面形式(绘制:李瑞琪)

3.3.2 风水理念

风水理念几乎贯穿房屋建造的整个过程,从选址到布局以及营造。

选址时,当地有说法:“能在庙前不在庙后,能在庙左不在庙右”。较好的选址是背山面水,较忌讳的选址是临沟、临崖、正对道路等。随后,阴阳先生根据地形情况,并结合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确定院落的大致方位及布局。依据《阳宅三要》,“门生主,主生灶”,即由大门方位决定主房方位,再由主房方位决定厨房方位。根据地基状况,若主房为主,则多采用西南、西北门水(门的方位),若倒座为主,则多采用东南、东北门水。

当选址布局受地形条件或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按照以上原则建设时,民居中独特的风水物便会发挥作用化解矛盾。如建筑正好对着道路或较空旷地带没有遮挡,则会在正对的墙上嵌入“泰山石敢当”或者在二层修“定风猴”神龛。当门前地势较低、一眼望到对面山时,门楼前后还会设置照壁,既遮风挡煞又装饰美化(图17)。照壁正对大门,尺寸要大于大门才能挡住煞气。照壁的位置和形式有3 种:一是位于院落内部,正对大门的内一字照壁;二是位于院落外部,正对入口的外一字照壁;三是位于厢房山墙上,随墙直接砌出的座山照壁(图18)。

另外,当建筑高度无法满足时,如正房低于厢房或其他院落的正房时,会在其屋脊中间修建吉星楼,上书“吉星高照”四字(图19)。由于“吉星楼的一寸相当于房子的一尺”2),所以正房高度便在风水上得到了提升。

3.3.3 习俗禁忌

习俗禁忌也与民居中的生活息息相关,来自于百姓的口口相传:如厢房为5 间或7 间,庭院长宽比大于1.8~2.1 时,当地人认为庭院过长对家中女人生子不利,会设一道隔墙将其分为两个大小不同的庭院,内院接近于方形,外院则为长方形;再如大门与厢房的山墙相对时,不可正对山墙屋脊线,否则称为“穿心箭”,对主家不利;相对的两座房子不能“大口罩小口”,若门的位置是对称的,则两门大小必须相同;“滴水滴窗不滴框”,即滴水不能正滴在窗框或门框上,否则称为“滴泪”,预示着这家会整天哭哭啼啼,过得不开心。这些习俗禁忌具有浓重的地域特色,甚至有些封建迷信的色彩,但对于院落及建筑的尺度比例而言,确实起到正向调整作用。

4 建筑

4.1 平面布局

以正房为例,多为“一明两暗”的三开间,当心间比两边稍大,开间面阔约2.3 ~3m (7 ~9 尺),进深约5 ~6m (1.5 ~1.8 丈),极个别达10m (3 丈),整个平面呈“方三丈”的布局。耳房多为一开间,面阔5m (1.5 丈),进深比正房小约0.7 ~1m (2 ~3 尺),与正房形成“凸”字型平面,一层彼此独立,二层开门洞相互连通(图 20)。

室内布置主要考虑炕与楼梯。炕位于正房次间靠窗户一侧,大户人家会在炕头设屏风门,与当心间形成隔断。楼梯设于正房或两侧耳房,位置与形式比较多样,楼梯一侧紧邻墙面,顶端固定在二层楼板上,楼梯口处设置一个翻板,平时搭在二层楼板上,上人时将其打开。楼梯下端一般不直接落在地面上,而是设置一个台基。台基多用墙砖搭建,偶尔会用条石。因室内空间较小,楼梯都是既窄又陡,宽0.7m (2 尺)左右,长逾2m (6 尺),与地面所成的夹角大于50°,有时为了节省空间,还可结合炕设置(图21-23)。

4.2 结构构造

建筑均为两层楼房,一层居住需良好采光,层高较高,约5.6~6m (1.7~1.8丈);二层由于不住人,层高较低,不到一丈,最低的地方(梁下)能过人即可。结构形式为典型的抬梁式,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四梁八柱”齐全,柱子隐藏于砖墙内,形成“砖包柱”形式;多数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为节约木材,省去立柱,采用墙体承重,即大梁直接搁于砖墙上起架,山墙也省去梁架,直接用砖砌筑,檩条搁于山墙上,与中间两榀梁架形成稳定结构。常见的为三路檩条屋架,共计两根梁、三路檩条,四六起架。有些屋架前墙上增加一路檐檩,形成四路檩。跨度大的房间,在二梁的1/4 处立余柱加檩条,形成五路檩条的屋架(图24)。

25 墙体形式示意图

26 建筑立面构成要素 (25.26绘制:李瑞琪)

27 传统民居门扇木雕

28 传统民居过石石雕

29 传统民居墀头砖雕

30 花梁(苏庄杨家大院)

31 替木 (27-31摄影:李瑞琪)

墙体厚度非常大,至少0.5m (1.5 尺),最厚的甚至可达1m (3 尺)。如果全部用砖砌筑,耗资巨大。为节约材料且坚固美观,仅砌筑内外两皮跑马砖(顺砖),中间填充半截砖或糊垍,再用泥浆、黄土灌缝。有的甚至“里生外熟”,即外面一皮跑马砖,里面全部水坯3)(图25)。这种构造做法经济实用、防潮隔热、冬暖夏凉,非常宜居。

4.3 立面形式

考虑到保温、防御等需求,建筑单体除前墙开有门窗外,山墙、后墙几乎都是一通到顶、光洁整齐的砖墙,俗称“镜面楼房”[4]。

前墙立面分屋坡和屋身两部分。屋坡包括屋脊、屋面及檐口,当地俗语“沟檐滴水猫耳头,屋脊禄寿在上头”,形象地概括了其主要特征。屋身包括门窗、压窗石、过石、墀头等元素(图 26)。门高3m 左右,宽度不等,门框净高在1.6 ~1.8m 之间。窗户尺寸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元朝时,建筑层高较低,一层窗户为横向长方形,窗户所占墙体的比例也比较大;明朝时,建筑层高增加,窗户的宽度减小,高度增加,窗户为竖长方形,但宽与高相差不大;到了清朝,建筑层高再次增加,窗户的高度也随之增大,其上方出现了“卧格”做法,将窗户分成两部分。通常情况下,门窗过梁位于同一高度,便于施工;当窗过梁高于门过梁时,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眼高嘴低”。立面元素重装饰,体现了院主人高尚的生活情趣(图27-29)。

4.4 文化内涵

4.4.1 家的传承

如果说建筑是民居的物理属性,那么家才是民居的精神所在。外在的形象简明直白,通过结构、材料、装饰、文字等内容,传达欢快美好的寓意与期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部两处重要的结构构件,低调朴素地传达着家庭信念与力量。

花梁,是屋架中间两榀梁架脊余柱之间的牵椽,虽然结构作用薄弱,但却是整个梁架中最具意义的部分。花梁下方写有文字,最前面画八卦方位 “乾三连”,后书“旹於大清×年岁次×月×日上梁大吉宅主×××”,中间画八卦图,后续 “工匠×××自修之日永保合家平安为记耳”,结尾画“坤三断”(图30,“昔大清乾隆四十三年岁次修戊戌四月二十五日创修南对厅楼七间,吉时上梁,宅主杨可哲暨石匠牛求智、木匠王秉胡、泥水匠李锦。自修之后,百福骈臻千祥雲集满门吉庆阖宅平安,永远为誌尔” )。

这些字虽平淡无奇,但说它“寥寥数语胜千言”毫不为过。在以人工劳力为主、生产效率低下的传统社会,建房是一件非常不易的家庭大事,从筹备材料到大功告成,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这一过程对于工匠是建“房”,对于主家却是奋斗“家”业—一个家庭的安身立命之所,关系子孙后代的幸福基业。当中蕴含的千辛万苦、诸多心血,恐怕只有房主本人知道。所以,当房屋建成时,房主所有的感情都在代表即将竣工的花梁上,通过文字记录得以非常内敛地释放,上告祖先下传子孙,又纪念这一特殊时刻,福佑家族、寄托愿望。

正因为如此,花梁是非常讲究的。首先,用料必须使用有“木中之王”地位的椿木,即便没有椿木,也必须做椿木橛钉入花梁中;其次,上花梁有隆重的仪式,花梁不能见天,故字写好后需扣着放置不可翻过来朝上,并用红布包住,上花梁时需搭配“桃木弓,柳木箭,五色布穗五色线”,以示吉利。

另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构件是替木。替木,顾名思义,是替代承重的构件,主要用于两根檩条衔接处,如二梁与坡檩或脊余柱与脊檩之间,可增大构件间的接触面积,使檩条连接更加稳定。替木的结构作用亦不明显,但却是非常宝贵的。当地拆旧房建新房时,其他构件都可能更换或废弃,唯独替木要保留,因有风俗:夫妻有一方先去世了,会用拆旧房所得的替木陪着下葬,有替代未亡人之意。夫妻二人结婚生子直至变老故去,这种“生命难以承受之轻”,也许只有他们共同建造、居住一生的房屋构件最能“替代”(图31)。

4.4.2 神的庇佑

传统社会有自己独立的信仰体系,这些信仰也映射到传统民居与村民生活的各个角落。

首先要供奉土地老爷。在当地,只要是与土神有关的仪式都会撒点东西,这个传统一直持续到现在。如传统民居建造时,动工之前会举行破土仪式,阴阳先生准备好“土马”(绘有图案的黄表),主家准备好三尺红布、一斤酒、一斤刀首4)、一些煤尘馍馍5)等贡品,在院子中间点上3 柱香,烧掉土马,并用酒沿着土马洒上一圈喂火,把煤尘馍馍撒向院子的8 个方位,插上旗子,意思是慰问八方的土神。接着用绑上3 尺红布的锄头或者钎等在院子中间的地上锄3 下,放3 个炮、一挂鞭,仪式结束。完工后还有类似的谢土仪式。

第二是供奉姜太公。之所以要敬姜太公,是因为姜太公负责封神,新房如果没有敬过姜太公,往后敬神也不起作用。所以,上大梁时会专门举行隆重仪式,用红布将钱包起来放在大梁的下面(压梁钱),然后用黄表写个牌位,“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贴于大梁上。准备的贡品主要是蒸的花馍,形如猪羊、锯、瓦刀、桃子等。上完梁后,烧香、烧黄表、燃放鞭炮,仪式结束。

最后是供奉“看家护院”的各路神明。只有守护好一位位神明,才能保佑好家庭的方方面面。如家家都有灶老爷,在炉灶旁钉个板,即灶老爷板;门口有门神圪台,保佑出入平安;甚至楼梯、窗台上、院中的排水道中都住着一位“老爷”,所以“排水道只准排天然雨水,污水要担出去倒到院外”6),否则便是不敬重“老爷”。每逢初一和十五,老百姓还会烧香祭拜“老爷”。

5 小结

高平市传统民居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色。一方面,建筑本体所承载的材料构造、语言手法、匠意巧思,是匠人智慧的集中体现[5];另一方面,数百年来积淀的、厚重的文化内涵,更是传统民居气质与精神的独特彰显,灵动不失雅趣。在研究传统民居的同时,我们应当格外重视与保护其文化内涵,才能将传统民居活态地传承。□

注释

1)引自高平市河西镇牛村姬新军口述。

2)引自高平市马村镇东周村田有土口述。

3)将当地所产白土放在模型中,洒水保证土的湿润度,然后用小石夯将土捣实,把模子打开,扣出晾晒即可。

4)黑猪肉,只能切一刀。

5)3cm左右大小的蒸馍馍,里面包一小块炭。

6)引自高平市苏庄杨大爷口述。

猜你喜欢
正房院落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京西地区青砖类传统民居热工性能现状评价与外墙优化设计研究
八一作品
民居智库
吉林省满汉融合区域乡村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探析
昆明“一颗印”
民居摄影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