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建档研究—以楚雄紫溪彝村为例*

2020-11-21 09:34
山西档案 2020年4期
关键词:建档村落少数民族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昆明 650091)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2018年,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 3 月,在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审议并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为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具体政策支持。[2]振兴乡村是建设特色主义强国事业中关键的一步,而少数民族特色村落档案的建设和保护,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有效举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项目、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项目在实施中,都将村落建档作为基本手段。对少数民族特色村落的建档,对村落提供行政管理的材料支撑,促进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为乡村振兴提供多种思路。

1 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建档研究概述

1.1 少数民族特色村落档案的概念和建档意义

少数民族特色村落档案是以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在具有其民族特色的劳动生产、宗教信仰、民俗文化、教育和医疗等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和数码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材料。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我国传统村落现存数量仅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9%,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不到5000个,这其中少数民族村落更显稀有。”[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对乡村发展的科学规划、乡村发展问题的精准界定及其解决路径与手段的科学选择等,需要在系统、适时利用乡村档案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做出有效决策。[4]少数民族特色村落的档案材料与村落人民的民生福祉紧密相关,所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特色村落档案资源建设的意义不再局限于对本村落的范围,而是具有了国家层面的价值。不断完善档案材料是乡村记忆构建的保障,更是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建设的凭证和依据,还将提供实践经验。

1.2 少数民族特色村落档案研究现状

学界对传统村落建档的研究较为深入,已经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基础。2014年6月,“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传统村落网也同期上线,该领域的学者和专家积极投入到这个项目中。同年,冯骥才先生出版了《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田野手册》,统一立档的标准、规范和要求,以保证立档工作的有序与最终成果的科学与完整。截至2019年,已有223个村落建立了档案。在此过程中,很多学者基于对传统村落的立档调查这一项目,对村落建档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从档案管理工作的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建档的必要性,对村落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等环节改进的路径,对规范化、系统化、现代化的传统村落档案管理体系提出构想。

自十九大(2017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学界注意到档案工作在乡村发展的科学规划、乡村发展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从档案管理理论和实际案例等方面开展探讨,同时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对村落档案的建立和开发利用,有了更多智能化的方向,也为村落档案资源赋予了更高的地位。2019年,由冯惠玲教授主导的国家档案局项目“台州古村落数字记忆建设研究”顺利完成验收,该课题对已有档案进行数字化采集,又对实物档案、口述档案等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还建设了“记·忆高迁”网站,冯惠玲教授提出:“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提供了构建‘古村落数字遗产’和‘数字记忆’的可能,即利用数字信息资源在网络世界中还原、再造和再现物质世界、心理世界中的古村落遗产与记忆。”[5]

少数民族村落档案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多出现于云南、四川、黑龙江等少数民族地区。比如朱天梅、高冰等学者通过对少数民族村落进行田野调查,深入分析少数民族村落中特有的历史迁徙、民风民俗、文化传统等文化遗产,研究出针对少数民族村落建档管理及档案的开发利用的方法。目前学界多为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档案的研究,而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建档研究的对象明确,导致研究范围有所限制,所以目前相关研究并不充分,研究成果也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但与此相关的村落档案、村落记忆、民族记忆、民族非遗档案、传统村落档案、乡村振兴档案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建立了一定的理论体系,研究较为深入。

因此,在对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建档研究的过程中,将与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建档有所交叉的领域的研究串联,互为丰富和补充。云南省在少数民族档案研究和实体工作中成果颇丰,而楚雄紫溪彝村又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特色村落,所以建立在对紫溪彝村及周边类似村落的田野调查和少数民族档案资源的调研,将从云南省楚雄州紫溪彝村作为切入点,对少数民族特色村落的建档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2 紫溪彝村建档工作调查分析

2.1 建档工作情况

在2019年全国村级档案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经验交流会上,云南省档案局指出:“省档案局将进一步推广试点建设经验,按照国家档案局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中心工作,结合我省实际,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使全省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得到全面提升。”[5]2013年,国家民委下发了《开展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工作意见的通知》,北京市房山区窦店村等340个村寨成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并予以挂牌。2017年,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717个村寨入选,其中就包括楚雄紫溪彝村。2020年1月,民委决定命名595个村寨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楚雄州档案馆成为西部地区首家、全国第16家示范数字档案馆,楚雄州、市档案局(馆),对州内各少数民族特色村落的档案工作有监督和指导的作用。笔者对楚雄州第一、二批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建档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汇总如下表:

表1 楚雄州第一、二批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建档情况

紫溪彝村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山,距市中心12公里,于2013年全面建设成为云南彝族特色旅游景点,2017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云南美丽乡村”、“中国第一彝村”之称。现有农户80户319人,其中彝族303人,占总人口的95%,是距彝州首府最近,也是彝族人民起居、传统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彝族自然村。紫溪彝村的档案多为村址搬迁和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档案材料,根据《村级档案管理办法》,紫溪彝村村委会自行对村落档案进行管理,并在紫溪镇箐上村委会建立了紫溪彝村村史展馆。村史展馆设立在在一栋彝族小洋楼的第一层,面积约100平方米,展出了数十张紫溪彝村两次搬迁建设、旅游村落开发、非遗民俗活动等社会活动的图片档案,并配以文字材料加以阐述,可供村民和旅客进行参观了解。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还展出了部分紫溪彝村的实物档案和彝族民居模型,楚雄州图书馆也保管着紫溪彝村文化宣传和旅游资源开发的报刊文献。具体档案分类及建档情况如表2。

根据紫溪彝村各类型材料的建档情况进行调查,可以初步得知紫溪彝村可建档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很多材料具有很大的文化传播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彝族特色旅游活动留下来很多珍贵的数据和材料还可进行参考和开发。

2.2 紫溪彝村建档工作中的问题分析

2.2.1 村民建档意识薄弱

紫溪彝村的彝族村民经历了前后两次村落搬迁,在农业生产、民俗民风和文化交流等社会活动中形成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和保存价值的材料,但由于村民是世代务农的彝族,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加之曾居住于偏远山区,信息相对闭塞等原因,主观上缺乏档案意识,造成了日常生活中具有时效性的档案没有及时收集,收集起来的档案质量不高等问题。就目前紫溪彝村的建档工作来说,档案专业人员配备不足,档案工作多由村委会工作人员兼任,部分资料、资源的搜集职能依靠村委会完成,而基层村委会缺少对少数民族档案价值的甄别能力,对于少数民族特色村落档案材料的认识、搜集等会存在一定的误区,降低了建档工作的效率和档案的质量。资金的不足带来了设备、人力的不足,也是限制了村落建档、管理的因素。其次,归档范围不够明确,少数民族特色村落档案归档范围既包括基本的民生档案,更应突出村落的特色,包括自然景观和特殊风物的自然遗产,还包括民居、庙宇、古井、石碑、墓地等文化遗产,以及民俗、节庆、婚丧、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个方面。

表2 紫溪彝村档案材料分类、数量及建档情况统计

2.2.2 针对性的归档规范亟待完善

国家层面上已经出台村级档案的管理办法和标准,比如2013年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制作要求》,规定了相关科学调查的内容、档案资料的记录形式和编号规则。201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村级档案管理办法》第六条:“村级组织应当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的收集、管理和提供利用。有条件的村应当设立专用档案柜和档案库房集中管理档案。并按‘一村一档’建立纸质和电子文件两种形式。”[7]但由于少数民族特色村落的信息资源在内容、形式上的特殊性,这些村落档案制度对少数民族特色村落的建档工作的具体问题不具有针对性。对紫溪彝村的档案情况进行调研后发现,在建档的范围和内容上,尚未出台有针对性的归档方法和标准,对建档的标准也有待完善。

2.2.3 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较低

紫溪彝村的档案资源保管还是以原始的文书档案和照片档案为主,形成的电子档案的比例较少,暂未实现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以至于档案借阅不方便,实际利用价值低,不能发挥档案的当代价值。在对村民的访问中,绝大多数村民并不了解本村建档情况和利用途径,存在“有档不会查”的情况,对紫溪彝村的档案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了解较少,使得档案的利用程度较低。村落档案的利用主要以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宣传为主,其中一些极具彝族特色的民俗活动,比如火把节的毕摩祭火、阿细跳月等,可能面临着毕摩年长而后继无人的窘境。紫溪彝村村史展览室也只是简单的文化展示和宣传,缺少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这种单一的开发利用方式可能只有暂时的火热,对于档案资源的长久开发和民族文化的良性发展,还需要寻求更多的有效途径。

3 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建档的对策

3.1 提高档案意识,带动建档积极性

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建档工作前期需要大量的材料收集和鉴定,程序多、工作量大,需要各方力量提供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这并不仅是上级档案部门、文化部门的职责,更需要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多部门、民间组织和村民群众共同努力完成。少数民族特色村落档案需要村民配合档案人员进行建档工作,才能实现少数民族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具体做法有:其一,上级档案机关需向村落群众广泛宣传少数民族各类型档案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提高档案自建自存的意识,呼吁村民群众自发进行档案材料的收集或提供档案线索,调动村落全民的建档积极性。其二,由于村落档案涉及的档案范围较广,部分建档工作专业性较强,比如民居建筑、遗迹等的建档工作需要技术和设备,需要政府提供财力、物力支持,上级档案机构对村落负责档案工作的人员进行定期指导和培训,再由档案工作人员对村民群众进行科普教育。

3.2 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相应标准

少数民族特色村落本质是乡、镇以下的村级行政区划单位,市级、县级档案机构有《档案法》赋予的业务监督和指导权,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法规条例和政策中指出,部分档案化管理内容均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档案机构的管理范围。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多存在于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而自治地区的档案立法机关具有多层性和针对性。立法的多层性有助于根据少数民族村落的层级开展档案法规和制度的制定;而针对性更能因地制宜地提出更符合少数民族村落档案情况的相应标准或办法。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制定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文档案管理办法》,规定了特殊文字档案在收集、整理、鉴定、保管过程中的一系列工作应该注意的事项。”[8]

3.3 提升档案质量,补齐档案库藏

建档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只有每一个环节都保证质量,档案信息才具有真实性,档案才有历史凭证作用和保存利用的价值。建档工作中提升工作质量主要的方法是不同的内容形式选择不同的建档方式。对村落的集体档案,如户籍、账目、医疗等材料,采取文书档案的双套制建档。对少数民族特色村落的民居建筑、街道广场、历史遗迹、大型碑刻等不可移动的档案材料,应采用建立清晰、准确的图像档案的方式。对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丧葬嫁娶等民俗活动,为保留民族文化特征,除利用图像资料外,应建立音频、视频档案。对少数民族语言、诗歌、谚语、神话等依靠少数民族村民的口述的材料,可通过访谈等形式,先将其录作音视频,再由音视频转化成文字及电子资料。对缺失的档案,应请专业的人员进行补录、补记,比如对破损的家谱进行档案修复;对村落的名人档案进行多方面的信息采集等。

3.4 建设电子信息资源,便于开发利用

《村级档案管理办法》第十四条所述:“村级档案工作应当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和档案管理软件,建立档案电子目录和全文数据库,逐步实现档案的信息网络共享。”[9]山东威海市在2017年建成了美丽乡村信息平台,对乡村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贵州省为方便村民对档案的查阅利用,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智慧档案”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可借鉴各省市乡村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案例,实现对村落档案的数字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管理,从而实现档案信息的高效率建档查档一体化流程。电子信息资源更方便结合智能技术与平台,增加开发利用的方式,比如民族文化VR、AR展览、村落遗迹的三维投影等,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动态信息发布、特色文化宣传和旅游景点推广等工作。

3.5 挖掘经济价值,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下,能否为村落创造致富之路显得尤为关键。目前包括紫溪彝村在内的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大多都以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业为主。2018年,紫溪彝村全年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0万余元,实现户均收入9.98万元。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构建“特色记忆”,打出民族品牌,发展特色旅游业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少数民族特色村落的产业结构,不再仅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积极开发村落档案中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乡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对档案的多角度和多向度的开发,能够提供村落经济创收的有效途径。例如彝绣成功打造了“咪依噜”“纳苏”等知名品牌,紫溪彝村可大力发展彝族刺绣、彝族服饰、特色饮食、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和乡村文化旅游等可带来经济收益的产业,增加村民收入。借助村落档案开展各种形式的档案展览、非遗传承、艺术表演、民俗科普等文化宣传活动,不仅提高少数民族村落旅游的文化性、互动性和趣味性,更能促进少数民族村落、特色旅游、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对少数民族特色村落的建档,能够记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构建活态性的民族记忆,也提供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数据依据和材料支撑。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特色村落扶持与发展的重视,建档工作也变成了一个需要多方面协调的庞大工程,不仅需要村民的积极传承与保护,更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参与配合,实现对少数民族特色村落档案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

猜你喜欢
建档村落少数民族
记录历史,传承文明
——数字化测绘建档技术助力历史建筑保护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红心向党·创新报国”建档10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
少数民族的服装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友谊医院通州院区能建档生娃了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