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功能性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
李 明
(普定县第一中学,贵州 安顺 562100)
探究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功能性运动能力的影响。对普定县第一中学高一年级20名男性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田径教学,在教学的开始与结束时对20名男性学生进行FMS测试,对实验前后FMS测试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实验后七个动作模式较实验前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但只有直膝抬腿和旋转稳定性出现显著性差异,其余五个动作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传统的体育课堂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功能性运动能力;对于某些动作而言分解教学法不利于学生完整动作的掌握;传统体育课堂缺少身体评测手段,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体能训练;功能性训练;田径教学;动作模式
功能性运动指的是有“目的”的运动,是遵循人体解剖结构,以运动链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动作模式。功能性运动起源于运动康复领域,主题是动作,而不是肌肉,在体育运动中,如果建立起的动作模式不正确或者动作模式链条上有薄弱环节,则容易出现动作代偿,久而久之就会引发运动损伤,出现功能障碍。当前国内普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多为技术、战术以及体能训练,缺少动作评估环节,教学内容的设置难以参考学生的基础动作水平、基础运动能力以及神经对肌肉的支配能力,这变相提高了学生在运动中出现损伤的风险,不利于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本研究将功能性动作筛查应用于普定县第一中学高一年级学生的田径教学,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对学生的功能性动作进行评估,比较分析前后两次评估的差异性,以此判断普通高中传统体育课堂的价值,为以后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提供新思路。
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功能性运动能力的影响。
1.2.1 文献资料法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搜索与高中体育教学和功能性动作筛查的相关期刊70余篇,查阅书籍《Movement Functional Movement Systems》,了解相关研究现状,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支撑。
1.2.2 专家访谈法
笔者对从事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的副高级职称教师进行访谈,咨询他们在体育课堂中所使用的教学内容,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原则等。
1.2.3 逻辑分析法
笔者对筛查整理出的权威期刊、科研成果和著作章节等进行比较、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以探讨功能性动作筛查的本质以及对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的促进。
1.2.4 实验法
1.2.4.1 实验对象
贵州省普定县第一中学高一年级20名男性学生。
1.2.4.2 实验时间
2018年9月~11月。
1.2.4.3 实验所需器材
体育教学教具、FMS测试工具。
1.2.4.4 实验方案设计
按照身高和体重梯度,从贵州省普定县第一中学高一年级100名男生中选取20人为实验对象,选择时筛除FMS测试数据过低的学生,以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运动损伤。对20名男性学生进行统一授课,授课的内容为根据专家访谈所制定的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方法为访谈中所获得的方法。
1.2.4.5 实验内容
实验安排为每周两节体育课,授课内容为田径项目的跑、跳以及投掷,每次授课时间40min,其中热身环节5min,包括慢跑与徒手操两个部分;技能教学环节15min,包括教学与巩固,身体素质练习10min;放松环节5min;师生互评、总结和收归器材5min。
本研究在授课环节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示范法、分解法以及分组练习法。20名学生被安排在一起集中授课,由同一名教师负责,上课过程中不区别对待,统一要求。
1.2.4.6 实验控制
授课教师由普定县第一中学体育组副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李鸿江所著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田径》教材为基础。实验采用教测分离原则,实验前后FMS测试由另两名体育组副高级职称教师执行,功能性动作筛查的标准遵照Gray Cook所著的《Movement Functional Movement Systems》中FMS测试章节。
1.2.5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通过SPSS21.0软件对实验组实验前后FMS测试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表1 实验组实验前后FMS测试成绩 (X±SD)(N=20)
实验前试验后TP 深蹲2.2±0.410392.25±0.44426﹣10.33 跨栏架步1.575±0.37251.6±0.3838﹣10.33 直线弓箭步2.15±0.285622.2±0.29912﹣1.4530.163 肩部灵活性2.225±0.379582.275±0.34317﹣1.4530.163 直膝抬腿1.975±0.379582.1±0.26157﹣2.5170.021 稳定俯卧撑2.15±0.587142.2±0.52315﹣10.33 旋转稳定性1.75±0.501.85±0.36635﹣2.1790.042 总分14.02514.475
注:P<0.01,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0.01
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功能动作筛查由美国矫正专家Gray Cook和训练专家Lee Burton等人于20世纪90年代所提出,是通过对人体动作模式的测试,来预测运动员损伤风险的筛查体系。英文全称为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简称FMS,它是由深蹲、跨栏架步、直线弓箭步、肩部灵活性、直膝抬腿、稳定俯卧撑和旋转稳定性七个测试动作所组成。其用途在于预测运动员在进行运动时,是否会出现运动损伤。七个测试动作各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动作无法完成,并且出现疼痛,为0分;第二等级是动作模式不完整,不符测试定义,无疼痛,为1分。第三等级是动作能够完成,但会出现补偿动作、错误姿势或身体部位无法准确定位,无疼痛,为2分。第四等级是动作模式完整,符合测试标准,无疼痛,为3分。七个测试项目共计21分,如果个体测试得分低于14分,则表明该运动员在运动中极易出现损伤,不应进行专项训练。
我们从表1可看出20名学生FMS平均测试成绩实验前为14.025,实验后为14.475,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前后20名学生FMS测试数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传统体育课堂教学对高中学生功能性动作能力影响不显著。
2.1.1 实验组实验前后深蹲对比分析
表2 实验组实验前后深蹲得分的差异性
成对差分 tdfSig.(双侧) 均值标准差均值的标准误差分的 95%下限 置信区间上限 实验前 - 实验后-.05000.22361.05000-.15465.05465-1.00019.330
深蹲动作模式的价值在于检测四肢与躯干的灵活性、动作的控制以及身体核心区域的稳定性,正确的深蹲动作可以很好地揭示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在本实验中深蹲动作模式被用来测试髋、膝和踝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P>0.05,说明实验组实验后深蹲动作模式有一定的改善,但改善幅度不显著。
2.1.2 实验组实验前后跨栏架步对比分析
表3 实验组实验前后跨栏架步得分的差异性
成对差分 tdfSig.(双侧) 均值标准差均值的标准误差分的 95%下限 置信区间上限 实验前 - 实验后-.02500.11180.02500-.07733.02733-1.00019.330
过栏架步动作模式的作用在于检测人体在步行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动作补偿和双侧不对称情况,在单腿支撑时,过栏架步还揭示了人体在跨步时的力学结构。本实验中被用来检测骨盆和身体核心区域的稳定性。
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P>0.05,说明实验组实验后跨栏架步动作质量虽然有所提高,但提高不显著。
2.1.3 实验组实验前后直线弓箭步对比分析
表4 实验组实验前后直线弓箭步得分的差异性
成对差分 tdfSig.(双侧) 均值标准差均值的标准误差分的 95%下限 置信区间上限 实验前 - 实验后-.05000.15390.03441-.12203.02203-1.45319.163
直线弓箭步动作模式的意图在于检查那些模拟转动、减速和侧向的动作,对于处在固定形态下的身体所造成的压迫程度,揭示了人体在进行多关节协同运动时关节周围肌群所能达到的柔韧程度,以及髋、膝、踝和足部在运动中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P>0.05,说明实验组实验后直线弓箭步动作虽然有一定幅度的改善,但改善不显著。
2.1.4 实验组实验前后肩部灵活性对比分析
表5 实验组实验前后肩部灵活性得分的差异性
成对差分 tdfSig.(双侧) 均值标准差均值的标准误差分的 95%下限 置信区间上限 实验前 - 实验后-.05000.15390.03441-.12203.02203-1.45319.163
肩部灵活性动作模式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在于检查人体在运动时,胸部与肩部和脊柱所出现的动作补偿,检测了对侧肩的活动范围,结合了两侧肢体的屈曲与伸展、外旋与内旋、外展与内收。
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P>0.05,说明实验组实验后直线弓箭步动作虽然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但提高不显著。
2.1.5 实验组实验前后直膝抬腿对比分析
表6 实验组实验前后直膝抬腿得分的差异性
成对差分 tdfSig.(双侧) 均值标准差均值的标准误差分的 95%下限 置信区间上限 实验前 - 实验后-.12500.22213.04967-.22896.02104-2.51719.021
主动直膝抬腿可以检测出人体在进行屈髋动作时髋部所能展现的灵活性和柔韧性以及身体核心稳定性肌肉的力量,能够有效地评估无负重状态下下肢进行分腿动作时所能表现的程度。在骨盆与腿进行伸展时,直膝抬腿动作模式还可以检测腘绳肌和小腿三头肌的柔韧性。
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0.01
2.1.6 实验组实验前后稳定性俯卧撑对比分析
表7 实验组实验前后稳定性俯卧撑得分的差异性
成对差分 tdfSig.(双侧) 均值标准差均值的标准误差分的 95%下限 置信区间上限 实验前 - 实验后-.05000.22361.05000-.15465.05465-1.00019.330
稳定性俯卧撑可以检测身体核心部位的反射稳定性,稳定性俯卧撑的起始阶段评估了人体在封闭运动链中,上肢主动撑起时,矢状面上脊柱的稳定能力。
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P>0.05,说明实验组实验后稳定性俯卧撑动作质量虽然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但提高不显著。
2.1.7 实验组实验前后旋转稳定性对比分析
表8 实验组实验前后旋转稳定性得分的差异性
成对差分 tdfSig.(双侧) 均值标准差均值的标准误差分的 95%下限 置信区间上限 实验前 - 实验后-.10000.20520.04588-.19603.00397-2.17919.042
旋转稳定性的价值在于揭示人体在进行上下肢协同运动时,骨盆、身体核心区域以及肩带在多个平面上所能展现出的稳定性。展示了人体在重心移动的状态下身体的灵活性与稳定性所能表现出的协作能力。
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0.01
3.1.1 三个月的实验结果显示在七个测试动作中,仅直膝抬腿和旋转稳定性有显著改善,其他五个动作模式虽有提高,但不显著。整体而言,实验前后20名学生FMS测试数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传统体育教学中田径的跑、跳以及投掷项目有助于学生直膝抬腿动作模式和旋转稳定性动作模式的改善,但就整体而言传统体育教学中田径的跑、跳以及投掷项目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功能性运动能力。
3.1.2 传统体育教学在技能的教授中多采用分解教学法,分解教学法是将完整动作割裂成独立的单元,切断了肌肉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利于学生功能性运动能力的提高。
3.1.3 实验前大部分学生的非对称动作左右得分不同,试验后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改善,说明传统体育田径教学不能很好的顾全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3.2.1 教师将功能性动作筛查引入普通高中体育课堂,在每学期的开学、期中和期末进行功能性动作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纠正动作模式,降低学生在进行运动时出现损伤的风险,使学生的运动更加安全,身体发展更加全面。
3.2.2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体能训练环节,优先选择功能性训练,使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兼顾安全与健康。
3.2.3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技能的传授以运动链理论为基础,动作模式的选择高度切合人体肌筋膜经线理论,保证教学过程更加高效、安全,学生的身体发展更加长久。
[1]袁守龙.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原理与内容结构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6(11):6-8.
[2]李丹阳,胡法信,胡鑫.功能性训练:释义与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0).
[3]李燕,赵焕彬.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进展与趋势[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34(2).
[4]龙斌,李丹阳.功能性训练的科学内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2).
[5]梁梦夏.功能性训练理论体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8:3.
[6]李洁明.功能性训练手段对大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南京:南京体育学院,2017:3.
[7]徐增森.功能性动作测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体育学院,2017:4.
[8]Gray Cook.Movement Functional Movement Systems[M].New York: On Target Publications,2017: 1.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High School PE on Students' Functional Motor Ability
LI Ming
(NO.1 Middle School in Puting County, Anshun 562100, Guizhou, China)
李明(1990—),硕士,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体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