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在传媒领域的应用给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颠覆式改变。面对新技术浪潮,新闻传播从业者要巧用大数据技术,让数据服务内容,持续生产优质内容;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让数据为新闻服务,而不是被数据驱动一切,限制人的创造性。
大数据时代,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数据规模呈爆炸式增长。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行业。海量数据资源也给传统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固有的媒体生态环境和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得到了彻底的颠覆,数据已成为媒体的核心资源之一。
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在新闻传播行业,符合这个行业跟随时代脚步发展的要求。通过大数据工具对新闻传播行业当中各项数据的收集以及分析,可以有效发现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偏好,全面了解受众。同时,大数据技术也大大提高了数据的收集效率,拓展了数据的收集范围,对于反映事实全貌起着积极作用。
李普曼在谈及新闻的客观性时,提出解决新闻客观性悖论的一剂良药是科学严谨的方法,他认为科学的方法能使新闻专业化。[1]长期以来,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受困于记者作为新闻撰写主体的主观局限。新闻内容客观性的保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记者自身的职业技能与素养,由记者个人搜集数据证据,尽可能呈现事实。但由于人自身的局限,以及时间、空间等的限制,很多时候对于数据的选取都存在局限,因此抽样调查就成为记者反映事实的重要手段。而大数据的应用,使全数据模式成为可能。全部数据意味着全样本,不再是小样本的随机抽样,因此采用的数据更加全面。大规模的数据分析也使得新闻能够更加全面、完整客观地呈现事实。可以说大数据技术让新闻生产比历史任何一时期都更靠近客观真相。
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典型运用就是数据新闻。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又称数据驱动新闻(data driven journalism),是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思维的新闻报道,是数据驱动新闻更高一级的形态。通过反复抓取、筛选和重组来深度挖掘数据,聚焦专门信息以过滤数据,可视化地呈现数据并合成新闻故事。[2]在数据新闻领域,西方媒体先行试水,诸如《纽约时报》《卫报》《经济学人》,英国广播公司等知名媒体接二连三推出自己的数据新闻作品。在我国,相当部分的主流媒体也尝试探索了这一新的新闻报道模式。例如新华社主办的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以“用数据传递独特新闻价值”为理念,在数据搜集、内容呈现、传播路径等方面进行创新,生产了大量优质的数据新闻产品。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新华社数据新闻就通过大数据技术展示疫情情况,如确诊病例主要活动轨迹、地区风险等级等,用数据客观描绘疫情真实情况。
宏观叙事是将故事放在宏大的历史背景和主题之下,展现事物在一个较长阶段的规律或特征。[3]深度叙事则注重挖掘事实的深层次信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叙事特点。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受到人力物力等条件限制,新闻叙事往往在宏观与深度之间侧重其一,很难兼得。大数据技术则打破了这一局限,实现了宏观与深度相结合的理想状态。因为大数据技术能够将海量无序的数据进行整合梳理,同时把时间间隔较长的多个数据信息迅速串联,使引入大数据技术的新闻内容不再只是当下的事实,而是能够反映与事实相关的各种线索信息,呈现当下事实发生的社会背景、历史全貌,引发受众的深度思考。同时,新闻从业者也可运用大数据技术作为分析工具,对与事实相关联的数据进行深层次学习、分析,挖掘事实背后的信息,补全受众信息量的不足,对社会现象做出更加深刻的揭示。
□新华社数据新闻。
对比2003年非典时期与2020年新冠期间的疫情报道,可见大数据技术对新闻叙事风格的改变。传统新闻报道中时间逻辑的表达方式较为单一,对于疫情发生时的新闻也总是侧重单个事件的报道,在进行系列报道时也往往不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在翻看2003年非典时期的新闻报道可以发现,当时很多报道侧重于个体病情发展情况。对于疫情全貌的展示则是由官媒通稿统一发出,对于疫情的深度报道也相对滞后。而在大数据高速发展的今天,关于新冠疫情的报道内容包含感染人数、分布区域、病例活动范围等详尽的事实,也有对疫情深度反思的新闻内容。
大数据技术赋予了新闻报道更多的呈现可能,包括静态信息、图表、图文交互、VR交互、短视频和多媒体交互等,这些呈现形式与传统的新闻传播内容相比,更加具有可视化的特点。从受众的角度来看,传播的内容更加全面明了;从传者角度而言,通过图表形式与复杂的信息内容进行结合有助于复杂内容的简单化。因此,这种方式更适合处理数据多且复杂的新闻内容,新闻传播者通过大数据的应用来提升受众对新闻传播的体验感。在新闻传播行业中大数据的应用对新闻作品向多样化的、可视化方向推进提供更多数据基础,既有助于帮助受众提高对新闻传播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度,也给创作者提供更多素材。
2017年,《华尔街日报》凭借大数据分析工具将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Hamilton)中的音律结构进行可视化处理,让受众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直观感受作品细节的智慧。该作品在2017年的“数据新闻奖”中获得了“年度数据可视化新闻奖”。[4]
在当前的信息大数据平台上,多方新闻资源都可以进行有效共享,对于信息流通有很大帮助。针对来源多样化的新闻内容,新闻传播人员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完善的新闻内容筛选数据系统和模型。
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首先,根据自身新闻传播优势以及传播内容的定位进行辨认;其次,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各个平台、渠道上相关定位的信息进行收集;最后,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收集来的信息数据进行合理的筛选,从中挑选出更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再对其进行制作。这样不仅可以拓展新闻传播内容的来源,还保证了新闻传播内容的质量,创新新闻生产模式。除此之外,更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建立相关信息筛选系统,为新闻传播内容收集以及制作工作做更专业的技术铺垫。由此可见,扩大信息收集范围、完善筛选模式是未来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的重要需求。
□《汉密尔顿》可视化。
新闻内容由受众主动生成并发布,且通过分享功能进行受众之间的分享,是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的热门应用方式。这对于加强受众体验有极大帮助,也是推动新闻传播发展的新方式方法。在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要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将受众生成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并通过信息技术与新闻传播进行结合。
例如,新闻传播技术人员可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受众平台,供受众发表自己对新闻的见解;然后再通过大数据对受众的评论、见解进行收集;最后再将收集来的受众信息进行筛选,并将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提取。这种形式可以拉进新闻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以此来帮助新闻传播走进受众的生活,做到真正的融入。
一次新技术浪潮的来临,总会带来新一轮的技术迷思,大数据技术也不例外。前所未有的海量数据与深度分析工具,使新闻业态受到了颠覆式的改变,例如写稿机器人这类对数据进行加工编辑分析程序的出现,给传统记者的角色带来了冲击。随着智能化数据分析模型的不断升级迭代,记者似乎正逐渐被取代。人们对大数据的崇拜也在行业间滋生,有人认为新闻的内核价值就是数据与二进制的代码。数据驱动一切,这种数据中心主义也逐渐在新闻传播行业中抬头。事实上,这种说法忽视了新闻传播中人的主体地位,将人视为数据的搬运工和盲从者。记者编辑对于新闻信息的敏感嗅觉、对新闻议题的充分了解,以及对新闻叙事的专业能力绝不会被单纯的程序所代替。
大数据时代,数据能力将是未来记者专业能力的重要一项。在面对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时,新闻从业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让数据为新闻服务,而不是被数据驱动一切,限制人的创造性。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给新闻传播业带来了颠覆式变化,从生产、传播、再到受众层面,每一个过程都受到了大数据技术的影响。全样本时代终成现实,报道内容史无前例地相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靠近事实真相,新闻内容的客观性被大大提高;此外,由数据驱动的新闻,在叙事方式上也被打上了浓浓的大数据烙印,宏观叙事与深度叙事实现了结合,大数据技术在社会调查类新闻报道中大放异彩;在呈现方式上,大数据技术赋予了新闻更多样的视觉呈现方式,新兴的新闻呈现方式层出不穷。面对这些变化,新闻从业者应当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建立完善的筛选机制,加强新闻传播内容可视化,利用大数据将受众生成的信息进行收集,全面了解受众,从而持续生产优质内容。同时,也应当警惕数据中心主义,充分发挥新闻从业者的主观能动性,让数据服务内容,勿将个人的创造性限制在数据之中。
【注释】
[1]常丽娟.新闻客观性的局限性及其现实意义[J].新闻爱好者,2012(06):3-4.
[2]韩金.新媒体环境下大数据新闻的盈利模式探析[J].记者摇篮,2020,132-133.
[3]翟馨培.数据新闻的叙事策略研究[J].传播研究,2020年第3期,87-89.
[4]2017“数据新闻奖”:这些数据可视化新闻超乎你的想象.引自:https://www.sohu.com/a/206162177_71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