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以及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主流媒体更应肩负起舆论引导的重大社会职责。做好脱贫攻坚报道,为决战脱贫攻坚营造舆论氛围,是当前新闻舆论工作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以保定日报社开展“四力”蹲点调研实践为例,论述其以脱贫故事为“小切口”反映时代大主题所做出的积极探索,分析新闻工作者在蹲点调研过程中践行“四力”的有益尝试。
2019年7月,保定日报社启动“‘四力’蹲点调研——讲述脱贫攻坚的故事”大型系列报道,22支采访小分队,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带回“泥土”“露珠”,推出新闻稿件35篇、图片专版8个,其中20篇新闻稿件被“学习强国”平台推送。读者纷纷反馈,这组报道“质量高、接地气、文章活、有看头”,对推动脱贫攻坚颇有裨益。
复盘这组报道,我们意识到,全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多要素集合、多手段并用,唯有如此,才能在传播生态裂变中出新出彩,讲好真实立体的脱贫故事。
“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细细领悟“四力”,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是新闻宣传群众路线在新时代的重要载体。
在自媒体时代,专业媒体人更要增强“四力”,站在时代“好望角”上,把握时代巨变,奏响时代强音。作为主流媒体,保定日报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做“人民的记者”,确保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
脱贫攻坚报道,在全国反贫困斗争的宏大背景下开展,被赋予庄严的时代使命。讲好脱贫故事,对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养、专业技术等提出全方位要求。分析以往脱贫报道,内容主要集中在时政新闻、扶贫活动、领导决策、政策解读上,深入调查不足,群众基础薄弱,呈现形式单一,报道厚度、高度、广度不够。归根结底,是“四力”的缺失,是统筹与策划的缺失。一个好的策划,可以倒逼记者深入一线,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发前人所未发,发群众所欲发。
此次脱贫攻坚报道,保定日报社坚持策划先行,打破常规组建队伍,集团化作战、专业化生产,开展新闻队伍大练兵。从策划、采编到运营,将融媒体思维浸透各个环节,变被动报道为主动策划,变零打碎敲为整体推出,变浅尝辄止为深入报道。
“采访中不知如何发问”“发问找不到重点”,这是当前许多记者存在的问题。而记者发问的水平,就是脑力的直接反映。
为此,策划之初,保定日报社便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要务,将《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作为纲领,将践行“四力”作为着力点。通过反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脱贫攻坚工作重要论述,集中学习国家、省、市级扶贫脱贫政策,提升记者把握大局大势、分清主流支流的思辨能力,奠定思想根基。
常用的原材料有:石灰石、白垩、黏土、页岩、铁矿石等。因矿石成分的不确定性,导致水泥中矿物组成变动性大,使水泥与外加剂不相容。
▲ 保定日报社总编辑李会斌在顺平县就非遗助力脱贫采访传统布鞋工艺传承人刘五代。
▲ 保定日报社全媒体采访小分队在高碑店市采访乡村振兴工作。
▲ 保定日报社记者赵丰民、卞宁在涞水县春雨红薯种植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采访红薯产业扶贫情况。
在全市脱贫攻坚一线开展新闻海采的基础上,选取总书记一直牵挂的革命老区阜平县、荣获全国优秀扶贫案例的涞源县等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人群,放在全国大扶贫格局下做纵向与横向分析,通过及时、主动、有效地设置议题,掌握主导权、话语权,发挥主流媒体咨政启民的重要作用,坚定干部群众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的信心。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革新,记者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便捷,但任何先进的技术手段都不能取代到群众中去,在基层、现场寻找新闻的源头活水。
此次“四力”蹲点调研,两代新闻人共同参与,总编、副总编、编委、主任率先垂范,老记者携手年轻记者走进脱贫攻坚一线,在实践中“传帮带”。这不仅是对脱贫攻坚报道的一次积极探索,更是一次成功的“四力”示范和传承,是对新时代媒体人使命与担当的深刻感悟。
脚深方能文不浅,眼到方能察秋毫。植根基层越深,脚跟站得越稳,报道越鲜活有力。为讲好脱贫故事,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记者们发扬“光着脚板跑新闻”的好传统,辗转8个县(市、区),走进30多个贫困村,感受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动人心的画面、贫困群众的热望。
最贫困的村落大多分散在太行山深处,山高路陡,进村入户颇为不易。每到一地,记者一蹲就是两三天,与易地扶贫搬迁户坐在门槛上聊天交朋友,和产业扶贫种植户一起下地务农,听驻村工作队员讲述驻村生活的苦与乐……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大家的脚底磨出了厚厚的茧子,皮肤晒得黝黑,而鲜活的人物故事和生动的直接引语也源源不断地涌入眼中、脑中,为写作积累了大量一手素材。
在顺平县青榆沟村,村支书高平君说:“以前给地里送粪,牲口都驮不上山,人们只能肩挑。天刚亮,挑一担粪上山,到晌午还回不来。”一句话道出路难行的过去,又反衬出如今新路改变当地村民命运的脱贫成效。记者直接引用了这句原汁原味的话,使文章读起来更有泥土味,这是坐在办公室绞尽脑汁都想不出的内容。
以往,许多记者因为抓不到题材、找不出新意而苦恼,埋怨被采访对象“不能讲”“不会讲”“不擅讲”……遇到这种情况,首先应该反问自己,在采访过程中有没有仔细观察、认真倾听。“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记者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
为了锤炼善于发现、善于辨别的眼睛,此次蹲点调研过程中,记者们变身“全媒型”人才,一手拿笔,一手拿相机,甚至动用航拍无人机,在广阔基层、在人民群众中,捕捉客观真实的素材和独一无二的细节,把一条条“活鱼”从“深水”里抓出来。
在涞源县北牛栏村,记者发现这个省级深度贫困村早已不是想象中的穷山恶水之地。过去,这里人畜混居,夏天人们都得穿着秋裤,用袜口扎紧防跳蚤。如今,一户户白墙灰顶的农家错落有致,鲜艳的格桑花开遍村里各个角落。这样的视觉冲击与对深度贫困村固有的印象形成强烈反差,记者决定用“一个你来了不会后悔的地方”作为文章标题,让读者感受到这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与艰辛。
在实践中增强“眼力”,带着思考去观察,则任何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都可能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同样是在北牛栏村,驻村工作队办公室墙上的两双绣花鞋垫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细细盘问得知,绣花鞋垫是村民一针一线绣好送给驻村工作队的礼物,寓意“绣花”精神,用“绣花”功夫做好扶贫工作。
在实践中增强“眼力”,还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跳出本地看本地,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升报道厚度、高度、广度。在阜平县店房村,一名建档立卡女工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现在出去一说,自己挣钱自己花,那感觉跟以前大不一样了。”从她自信的笑容中,记者看到的不单单是一名家庭主妇成长为一名女工的脱贫经历,更是这背后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由此在文中引出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大扶贫格局,完成从素材到观点的升华。
“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是检验践行“四力”成效的试金石。在大量采访和头脑风暴的基础上,还要运用非凡的“笔力”把庞杂的素材和故事串成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精品佳作,正所谓“胸中有千钧,下笔如有神”。
与许多重大主题报道不同,此次脱贫攻坚报道文风清新,柔软亲切,有事实有升华,不落材料堆砌的窠臼。“过去的一年间,这片刚摘掉贫困帽子的土地很热烈,干部们最忙。田家庄的党支部书记王银亮,掰着手指头算,两只手都不够用。”“贫困户隗和文蹲在绿莹莹的田垄上,双手拨开枝蔓,三下两下刨出一兜红薯,看着‘大块儿’,脱口喊道:‘长撒欢了。’”……当这样的字句在报端流淌,报道“活了”。
《“芽菜老汉”脱贫记》选取小切口反映易地扶贫搬迁大主题,通过说“芽菜老汉”的话,讲“芽菜老汉”的事,展现涞源县两区同建的成功做法,不仅让群众“搬得出”,还“稳得住、能致富”;《“红薯图”和“画外音”》创新采用分镜头剧本写法,富有生活气息和现场感的画面跃然纸上,读来让人眼前一亮;《杏黄村里杏正黄》通过写杨生稳、龙云岭,将各项脱贫政策自然而然引出,娓娓道来,有如小时候听姥姥讲故事……一篇篇带有保定本土特色的脱贫故事,带着“时代的温度”呈现给读者,努力构建起主流媒体的脱贫报道话语权。每一篇报道皆是记者站在群众视角,用群众语言,对脚力所到之处、眼力发现之美、脑力思考之深的成果转化。每一篇报道都历经数次打磨、千锤百炼,在每天的编采会稿件点评、每周的精品佳作评选与分享学习中,记者的“笔力”日益精进。
全媒体时代,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介融合发展,练好“笔力”不仅需要妙笔生花,还要提升技术运用能力、融合传播能力、数据解读能力,练就“十八般武艺”,多要素集合、多手段并用,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得更远。保定日报社采取全媒体报道方式,文字、图片、视频组合报道,故事与观点齐飞,大大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与此同时,根据报纸、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的不同特质,将记者采集的素材进行个性化加工、针对性分发,确保优质内容以最优形态“面世”。保定日报官方微信、保定晚报官方微信、今日头条、掌握保定等新媒体矩阵合力推广,报网端屏联动报道,实现全方位、立体化传播。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新一轮的媒体竞争业已开始。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通过“‘四力’蹲点调研——讲述脱贫攻坚的故事”大型系列报道的成功实践,我们的记者在社会“大课堂”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大熔炉”里经磨砺、受锤炼,融媒体思维和实战本领大大增强。之后我们陆续推出的“弘扬地域文化 讲述保定故事”“弘扬历史文化 讲述长城故事”等策划报道,团队作战成为常态,独立视频成为标配,多元分发成为机制。
2020年2月29日,阜平县、涞源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以此为标志,保定市贫困县全部“摘帽”,迈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一步。然而,脱贫故事还在讲述,践行“四力”之路仍在继续,保定日报社亦将在探索求变中一如既往地贡献新闻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