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刚
摘 要:随着BIM、建筑智能化等新技术在建筑产业链中的应用,建筑相关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目前,建筑类高校毕业生远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更满足不了建筑行业的需求,这暴露出建筑行业人才培养的缺失。文章从提升建筑产业链各环节所需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为出发点,探索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并通过对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双创教育体系建设中课程体系、实践基地体系、竞赛等体系的描述,探索将学生课外科技、文化、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整合,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建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3-0060-04
Abstract: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BIM, building intelligence and other new technologie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hain, construction-related enterprises have put forward more requirements and standards for th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college graduates. At present, college graduates of architecture are far from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enterprises, let alone the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which exposes the lack of talent training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Starting from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the talents needed in each link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hai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base system and competition syste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system of Shenyang Urban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uch 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community and social practice, and explore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Keywords: architectur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隨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建筑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等新的建筑模式应运而生,这些新技术的产生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不仅要求大学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求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和专业职业技能。对于应用型建筑类院校来说,培养覆盖项目策划、规划设计、整体开发、总包管理、施工建造、建筑更新等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尤为重要。因此,建筑类应用型高校有必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改革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等以适应建筑产业链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模式。有必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专创融合”,加大“双创课程”和“课程双创”建设力度,构建基于建筑产业链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建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架构的建立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架构的建立,其实质就是要根据学校的层次属性、学科分布、专业设置、就业面向,深度实施“专创融合”,即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链接。“专创融合”并不是二者的机械叠加,其重点在“融”,这就要求立足于专业特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根据企业需求标准,从专业知识角度和素质能力提升角度,依据各自教育的目的,耦合成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目标出发,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双创课程元素,建设囊括双创选修课、必修课、实践课的双创课程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办法,将学生参加的各类实践项目、创新创业竞赛、获得专利、发表论文、自主创业等纳入课程体系;围绕双创课程体系要求,通过引进、聘请、遴选、培养,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搭建包含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在内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协同推进双创基地(孵化园、科技园)-专业实验室-研究所建设。以上四大体系均要实现专创融合,才能实现“闭环”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建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架构的范畴
(一)统一专创目标
双创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最终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双创课程、双创实践、双创竞赛是实现之一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因此,要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2]可有如下途径:第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双创教育平台”学分,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双创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第二,依据专业的属性开展职业技能相关课程,实施“双证”制度,即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要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实施中德“双元”教育,其理念和实质有异曲同工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最后,可以通过竞赛来检验和推动双创教育,将理论教学应用于实践之中,通过竞赛促进理论教学,通过理论教学指导双创实践,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课程双创建设
双创教育是一个系统,包含学生的“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精神和能力。因此,双创教育必须分级分类进行。应用型建筑类高校双创教育应以“普及教育”+“专业教育”+“精英教育”的模式因材施教。依托专业,注重实践,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双创课程体系与标准,将各类实践项目、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实验等计入双创课程。[3]着力开展课程双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中都要融入双创课程元素。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充分利用校、院两级大创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專业实训室、科技产业园、研究所等平台,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通过竞赛、基地孵化、创新训练,可选拔有潜力的项目进行精英教育,开展创业实践。
(三)双创实践教育
双创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换言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双创实践教育和专业实践教育的有效载体。具体来讲有三个平台,即专业社团、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大创基地,此三个平台既独立又统一,互相补充构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大平台。
首先是社团平台。与之对应的是第一课堂的双创实践课、专业技能课和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课。社团活动能营造浓厚的双创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实践的兴趣。社团又分为专业社团和兴趣专长社团,二者相得益彰,使学生既能在活动中掌握专业知识,又能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更好地开展活动,真正实现“乐中学”、“学中乐”。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求新、求变、求异、求突破、求发展的创新创业驱动感,激发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创新创业。
其次是专业实习、实训平台。应用型本科高校原则上实践环节学分所占比重不低于学生毕业学分的30%,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习实训的时间累计要达到一年。通过专业实习实训,学生技能掌握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也为日后专业创新创业和岗位创新创业做了经验储备。同时,专业实习实训也能促进产教融合,学生可通过平台进行应用型研究和创新性实验,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展科技发明和技术研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知识机构和能力。此外,创新创业竞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有效推进专创融合的途径之一。高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相近的各级各类竞赛,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
最后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此基地又可划分为创新训练区、创业训练区和创业实践区。它具有承载双创实操和专业实践的双重功能,属于综合性训练平台。学生既可以在创新功能区开展“创新创意”活动,也可在创业训练区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模拟仿真训练或展开“创造”研发和实验,学生可组团队,模拟创业者角色,独立自主地开展创业活动,以此体验创业实践,培养创业技能。同时,在创业实践区,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条件,开展创业项目孵化,独立的管理和运营创业项目,体验更具真实创业风险的创业实践机会。
(四)建立师资队伍
双创教育既要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要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建立一支多样化、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4]学校可以通过招聘、引进、遴选、专业教师转化、聘请等方式按照理论课教学、竞赛指导、项目指导、社团指导、创新创业实践指导几个方向组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教师来源可以是通识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创新创业专职部门教师、也可是辅导员、团委、就业指导等行政教师,还可以是杰出校友、优秀企业家、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等。专职教师主要以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学为主,并负责双创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组织实施,校内外兼职教师主要任务是竞赛指导、开展讲座沙龙、创新创业活动指导及创新创业项目指导等。
由于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来源多元化,因此,高校有必要对双创教师进行培养,以提升其从事双创教育教学的能力。理论课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不仅要掌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创业教育的师资具有多元化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实践类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企业建立、管理运营、营销等相关知识。高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教师的双创教育教学能力:首先,邀请相关机构入校培训。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专业从事双创教育的组织、机构和平台,可以对全校双创教师进行专业的、系统化的培训。其次,有计划的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外出参加KAB、YBC、创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等培训,提升教师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5]再次,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去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弥补教师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不足。通过以上三种途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师进行培训,以点带面,扩大覆盖,打造一支业务精良、高素质的专创师资队伍。
三、建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施路径
近年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以“大建筑、大土木”为中心,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顶层设计、管理机制、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双创竞赛、实践平台六个方面对双创教育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深入推进了学校教育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建筑工程师”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