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遵循权力运行的一般规律,建立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科学、有效监督制约公权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 全面从严治党 人民民主 制约 监督
基金项目:本文系遂宁市社科研究课题“全面从严治党的遂宁实践与创新研究”(编号:SN19C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姚静,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共行政学和职业教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1.041
一、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保证党和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民主。
权力运行的科学性、合理性是体现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所有公权力都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不能由掌权者随意决定,而必须依法确定和行使。”[1]正确行使权力、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所说的,要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任何时候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都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把党建好、管好、治好,什么时候党和人民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現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思路举措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反复印证了一个道理:不受制约和监督的公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制约和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制度基础与根本保证,遵循权力运行的一般规律,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一)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体制机制,就是要使权力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监督有力,使权力正确行使并且发挥应有作用,更好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
1.依法规范和配置权力。依照宪法和法律,对各级各部门的权力进行审核确认,制定并向社会公布权力清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确保国家机关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2.构建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原则,合理划分权力和职能,做到各种权力定位准确,边界清晰。适度分解权力,强化权力制约,实行决策、执行、监督职能相分离,最大限度地压缩权力的自由裁量空间,最大限度地解决部门众多、职责分散和交叉扯皮问题。
3.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责任追究法规制度,着力增强责任追究制度的权威性和实效性,逐步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责任追究制度体系。
(二)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改革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2]
1.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处理好党代会、全委会和常委会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党代会和全委会的重大问题决策权、党委常委会的执行权和一般问题决定权、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权。
2.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处理好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等各方面的关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使各方面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3.加强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建立最大限度地及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要求、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体制机制,广泛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力量,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
(三)完善党务、政务和司法公开制度
公开是最好的监督。如果权力不公开,对权力的监督便无从谈起。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改进和完善党务、政务、司法公开制度,规范公开程序,畅通公开渠道,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杜绝暗箱操作和权力滥用私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人民监督权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1.着力推进党务公开。凡是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项等,都要向社会公布,依法规范并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让人民群众了解到最想了解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2.着力推进政务公开。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健全行政管理和服务公开制度,对群众关心关切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活动及时公开,提高行政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3.着力推进司法公开。以公开促公正,增强司法透明度,提升司法公信力,更好保障人权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人民法院实行审判公开,除法律规定不宜公开的以外,都应公开审判,庭审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并入卷存档,实现法院依法可以公开的生效裁判文书全部上网。人民检察院实行检务公开,实现当事人通过网络实时查询举报、控告、申述的受理、流转和办案流程信息。公安机关实行警务公开和狱务公开。
(四)重点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制约和监督
主要领导干部也就是一把手,位高权重,社会影响大,加强和改进对少数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培育和建设廉洁政治、廉政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健全重大决策制度。凡是重大问题决策、重要人事任免等,都必须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绝不允许一把手搞“一言堂”,绝不允许凭主观愿望拍脑袋决策。对那些盲目决策而导致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要依法追究其责任,而且终身追究。
2.适当分解主要领導干部的权力。减少主要领导干部对班子成员晋升、对具体事务插手干预的权重,促使其隐性权力公开化、显性权力规范化,防止其利用公权力为家属、亲友以及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
3.加强巡视监督。巡视监督要全覆盖、常态化,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要有针对性、威慑力,实施主动出击,针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薄弱环节,发现和纠正主要领导干部用权不当行为,揭露和查处其违法违纪问题。
4.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行政监察机关要把监察监督落实覆盖到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层面,强化对主要领导干部的廉洁教育和严格监督,督促其始终正确行使权力。审计机关要有效发挥审计监督的“免疫系统”作用,强化对主要领导干部在经济政策、财务管理、财经政策执行等方面的监管,尽可能预防和减少其失职渎职、滥用职权、贪污贿赂等行为的发生。
(五)着力健全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不想接受监督的人,不能自觉接受监督的人,觉得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很不舒服的人,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起码素质。
1.大力发展基层民主。基层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人民群众在基层事务中以制度化的方式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素养和政治参与意识。
2.加强群众监督制度保障。要采取各种措施,创造条件、拓宽渠道方便群众监督,破除一切妨碍群众监督的体制机制弊端,完善保护证人、举报人制度,严肃惩处各种打击报复行为,把人民群众享有的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真正落到实处。
3.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要高度重视和运用互联网监督,加快互联网监督的法治建设进程,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机制,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不断聚集和提升互联网监督的正能量。
三、结语
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认为,如果公权力失去了公信力,无论执政党发表什么言论和做什么事情,社会成员都会作出负面评价。这就是著名的“塔西佗陷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新形势下,我们党的自身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目的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热心为群众服务,真心对群众负责,诚心接受群众监督,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194.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