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与单纯全麻用于胸腔镜肺癌手术的效果对比

2020-11-20 08:31刘晓飞吴秀霞任柏林
中国医学工程 2020年9期
关键词:阿片类全麻动力学

刘晓飞,吴秀霞,任柏林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麻醉科,河南 郑州 450008)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数据预计,到2025 年我国的肺癌死亡率及病死率将位居世界第一,总人数将超过150 万[1]。手术是治疗肺癌的首选方式,但手术创伤会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延缓患者康复。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的不断推广,如何减少围术期对患者造成的伤害,缓解其疼痛,提高其舒适感,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全身麻醉(全麻)是临床常用的麻醉技术,但其易增加应激反应,引发各种不良反应,使得患者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对预后不利[2]。胸椎旁神经阻滞将麻醉药物注入椎旁间隙,起到阻滞两侧感觉及运动神经的效果,临床研究证实这种麻醉方式操作性强,镇痛效果好,联合全麻能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3]。鉴于此,笔者选取80 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全麻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与单纯全麻方式,研究其取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80 例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①有罗哌卡因过敏史;②有阿片类镇痛药物成瘾史;③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④严重凝血功能障碍。采用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 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 例;年龄35~72 岁,平均(52.45±3.78)岁;病理类型:腺癌15 例,鳞癌25 例;TNM 分期Ⅰa 期10 例,Ⅰb 期15 例,Ⅱa 期10例,Ⅱb 期5 例;对照组男23 例,女17 例;年龄36~70 岁,平均(52.67±3.71)岁;病理类型:腺癌16 例,鳞癌24 例;TNM 分期Ⅰa 期9 例,Ⅰb期16 例,Ⅱa 期9 例,Ⅱb 期6 例。除麻醉方法不同之外,以上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

1.2 方法

术前4 h 禁食禁饮,患者入室开放静脉通道,监测其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及脑电双频指数(BIS)。观察组患者取侧卧位,手术侧向上,常规消毒铺巾,高频线阵探头矢状位置于T5、T6 间隙,向术侧旁移2 cm,可见T5、T6 椎体横突、肋横突韧带、胸膜,采用平面外进针技术,回抽无血后,单次将0.3%的盐酸罗哌卡因30 mL 缓慢注入,观察到胸膜下移,并于20 min 后测试阻滞平面。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麻醉诱导及维持方式:诱导丙泊酚3.2 μg/mL 血浆靶控输注,顺式阿曲库铵0.3 mg/kg,舒芬太尼0.6 μg/kg,术中根据情况调整丙泊酚靶控浓度,单次追加顺式阿曲库铵及舒芬太尼,维持BIS 波动于45~60。手术结束后,实施自控静脉镇痛,将0.2 μg/kg 舒芬太尼及5 mg盐酸托烷司琼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负荷量2 mL,背景输注1 mL/h,单次自控量2 mL,锁定15 min。手术及麻醉操作均由同一小组人员完成。

1.3 观察指标

①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患者血压及心率水平。②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自控按钮启动次数及背景输注总量。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 20.0 软件系统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血流动力学指标、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自控按钮启动次数及背景输注总量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诱导前后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低于麻醉诱导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及麻醉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自控按钮启动次数及背景输注总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诱导前后变化情况比较 (n=40,)

表1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诱导前后变化情况比较 (n=40,)

注:1 mmHg=0.133 kPa。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及麻醉指标变化情况比较(n=40,)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及麻醉指标变化情况比较(n=40,)

3 讨论

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极高,近年来逐年递增,该种恶性肿瘤使得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受到严重损伤,实施手术治疗的同时,术中采用阿片类药物及全麻药物会加剧患者的免疫功能损伤,使得肿瘤复发及转移的风险增加[4]。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近几年在治疗肺癌中使用频率较高,相比较传统手术,其对患者机体的损伤较小,可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5],对于患者术后恢复有利。

阿片类药物取得良好镇痛效果的同时,可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产生抑制效果,刺激新的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生长[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自控按钮启动次数及背景输注总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胸椎旁神经阻滞能有效缓解疼痛,使得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得以减少,可能是区域内使用罗哌卡因,使得阻滞平面的时间得以延长,其最长阻滞效果可达11 h 以上,术后镇痛效果佳,可减少术后镇痛使用的药物;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苏醒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全麻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能缩短患者苏醒拔管时间,延缓其疼痛感觉出现时间。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初步证实全麻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肺癌手术的患者中优势显著,能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这与既往文献研究结果相同[7]。

综上所述,针对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采用全麻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与单纯全麻比较,前者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更优,能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减少患者自控按钮启动次数及背景输注总量,临床使用价值更高。

猜你喜欢
阿片类全麻动力学
无阿片类药物的全身麻醉策略在围术期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小天体环的轨道动力学
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Meta分析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骨科全麻围术期腹胀便秘的中医护理方案效果评价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对全麻拔管期呛咳的影响
视频宣教对全麻患者麻醉术前焦虑及配合程度的影响研究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阿片类药物的围术期应用:当前的关注和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