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2018年10月,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提出要在企业中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企校双制、工学一体”为培养模式、企业承担学徒培养主要职责的企业新型学徒制[1-2]。
新型学徒制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传统企业师傅带徒弟模式的基础上,将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纳入体系进行协同培训,并由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这种模式能有效地培养学徒(学习者)的技术技能,不仅成为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增强自身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也成为我国当前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重要切入点[3]。
与现代学徒制相比,新型学徒制是传统古典的学徒培养模式与现代职业教育的结合,其特点是“企业承担学徒培养主体责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新颖之处是企业主导、“互联网+”、工匠精神。其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方面、招工招生一体化建设方面、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校企互聘的师资队伍建设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标准,而培养标准的核心就是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施。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载体,体现企业的需求,体现学校专业办学的定位,其内容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模式。只有构建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配匹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才能充分体现出双主体育人、工学交替的新型学徒制特色[3]。本文以我院和新疆天业集团合作的“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为契机,在和企业深度沟通后,提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旨在协助企业完成新型学徒制的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并将此课程体系进行推广,以期为化工专业建设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同时作为其他专业新型学徒制的借鉴。
天业新型学徒制项目,以天业集团新招录员工为培养对象,主要通过短期培训+集中培训的模式培养应用化工总控工岗位标准的中级工。企业专家和学院专业教师通过企业人才需求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结构分析、项目课程设计和实施这5个步骤对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消防知识、安全生产规范、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6个模块的培训内容进行课程整合,完成模块化培训课程体系设置(见图1)。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按照已经搭建好的培训课程体系,对员工进行“学业评价标准“和”学徒评价标准”双标准,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
图1 课程设计过程图
课程实施完毕后,通过问卷调查、研讨等形式将从员工满意度、职业素养和职业能里的提升、企业员工的流失率、企业对员工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调查比对,得出该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
调研法:通过和企业深度沟通,对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内容进行深度了解。
研讨法:通过与企业专家、行业专家的研究讨论,为课程体系的建立手收集大量一手资料。
案例法:通过对其他院校的新型学徒制项目的研究,提供建立课程体系方面的参考与借鉴。
对比法:通过对不同岗位内容的要求,得出技能要求和理论知识要求,为课程体系的建立奠定一定基础。
鉴于新型学徒制的主导者是企业,构建新型学徒制课程体系必须注重两个方面的问题:课程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岗位工作内容,课程体系框架要适应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5]。本课题组成员通过对应用化工总控工国家标准和企业培养对象的岗位内容进行比对后,提炼出了相应的技能要求、相关理论知识及所对应的课程如表1所示。
根据六大模块和表一中设定的专业课程,我们将课程进行整合,如图2所示。提出了“四对接、四阶段”的课程体系,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校企教学资源对接,让企业员工对知识的掌握从认知阶段、深化阶段、提升阶段到升华阶段,最终完成职业能力的提升。
表1 技能要求、相关理论知识及所对应的课程表
图2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图
经过专业教师和企业充分沟通,共同制定“学业评价标准“和”学徒评价标准”双标准。将课程考核和企业表现绩效考核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多角度评价体系。
标准的新型学徒的培养需要投入较大的时间成本(1~2年),在完成培养任务后,学徒在此期间的岗位技能不能完全达到特定岗位要求,要求在课程设计完全遵循企业工作任务要求和内容,并且要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来监督课程体系的有效开展。
新型学徒制的主体是企业,培训学徒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导师和工人的工作效率,学徒在岗训练需要场地也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这些都给企业增加了隐性的资本支出。如何安排课程?既能使培养达到预期效果,也能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同时,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
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培训学员为新招录员工,学业水平和知识结构层次不齐,使得课程难以全面兼顾。
新型学徒制以企业为本,培养的对象就是企业需要人才,培训内容主要偏向于员工的职业符合综合能力(即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因而课程体系需要协调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在理论内容设置时,应选择和企业实际生产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深化和整合,内容深度过浅或过深都不利于课程的开展。
在设置实践课程时,更要注重实践课程的来源,实践课程可以分为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后者的选择最好选择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融入企业的工艺、流程和规范要求等,这就需要专业老师考虑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课程与生产性实践课程的衔接、能达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