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书池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商贸系,广东 广州 510405)
在后工业时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从业人员聚集成为创客文化发展的重要劳动力资源; 教育的普及、知识的拓展、技术创新空间的开发为创客文化提供了工具支持; 大众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在互联网时代被广泛接受,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增加了普通人参与和传播创新的机会,为创客文化产生打下良好的基础[1]。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大学生是创新驱动发展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实施的主力军,高校是培育创新文化、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战场。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高校创客文化,能有效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大学生创新动力和热情,从而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创造实践的发展。
西方创客文化源于注重实践创新的 “车库精神”、注重创业风投的“硅谷精神”、注重创意动手的 “DIY 精神” 和注重开源共享的 “黑客精神”。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创客文化定义,有学者认为创客文化属于一种创新文化,如宋之杰等[2]认为创客文化本质上是植根于创客的一种创新文化,核心表现为创意共享、实践为主、资源协同和融合创新。韩晓捷等[3]认为探索与创新是 “创客文化” 的核心,“创客文化” 是先进科学技术引领下的创新文化。也有学者认为创客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如冯瑞元[4]认为创客文化是一种具有实践性与共享性、创新性与个性化、草根性与广泛性特征的社会文化。还有学者认为创客文化是 “工匠精神” 的传承和发展,如盛莉[5]认为 “工匠精神” 已经融入到国人的精神系统中,为我国创客文化培育提供内部土壤资源,这也是中国创客文化和西方创客文化的区别。刘荣秀[6]认为 “工匠精神” 是创客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可以发现中国创客文化脱胎于西方创客文化,并在创业2.0 时代下快速发展,形成具有自己内核、动力、基础、渊源和价值观的特殊文化,其具体内涵见第34 页表1。
高校创客文化具有中国创客文化的本质特征,但也体现了大学生创客们的独特思维和行为方式,融入了大学管理制度和校园文化的特色。黄飞等[7]指出高校创客文化是中国创客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形态,它除了主体和空间特殊外,也体现了一般创客的精神和理念、原则和制度、方式和手段。关于创客文化的维度研究,夏会珍[8]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3 个维度对创客文化进行研究。文章借鉴国外创客文化培育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高校创客发展的特点,认为体现学校经营风格、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行为文化应该是创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四位一体” 的高校创客文化构建路径。高校创客精神文化需要在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创客精神,并将创客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孕育一种具有创客内涵的校园文化。高校创客物质文化是学校表层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创客空间、创客团队、创客联盟的构建营造一种创客文化氛围,也是校园文化的基本物质载体。高校创客制度文化是培育创客文化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从支持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创业指导等宏观方面,以及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微观层面进行制度创新,是学校制度管理的一部分。高校创客行为文化是培育创客文化的环境支持,通过树立鼓励成功、宽容失败之风,塑造创客榜样等手段,影响学生对于创客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强化高校创新创造氛围。
表1 中国创客文化内涵
1)促进创客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首先,以平台、项目为载体,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自我选择,维护学生权利和权益,鼓励学生以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创客活动,提倡校园公共服务和成果共有、共建、共享,不断使创客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9]。其次,通过教化和引导,让工匠精神、创客精神渗入到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办学理念等校园核心文化要素中,提升学校的内涵、特质、层次和品位,从而慢慢在校园文化中浸润创客文化。再次,在校园建筑、校徽、景观、活动标、装饰、服饰等自然物中,以及课室、实训室等学生活动场所注入创客文化元素。最后,以创新创意作品展的形式构建创客文化展区,以科创园、创业咖啡馆等多种形式建设创客主题文化街区,大力营造和渲染创客文化氛围。
2)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 崇尚“尚巧” “求精” 和“道技融合”[5]。“尚巧” 追求的是“人有我优,人有我美” 的高效能,要求学生能够对事物发展形态有巧妙构思和设想,具备破旧立新的创新思维; 能够掌握创造性改造事物过程中应具备的技巧,具备创意实现能力。“求精” 一方面是强调精益求精,通过对事物细节的观察、实验、推敲琢磨,实现对事物的精细化追求; 另一方面是强调去伪求真,从事物整体出发找准精华和亮点以突出表现。“道技融合” 着重强调立德树人,即要求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技” 乃外物,存在于外部系统,“道” 乃内心,依附于内部系统,“道技融合” 要求从外部系统进入到内部系统,达到“物” 与“心” 的二元融合。
3)培育和宣扬创客精神。创客精神可以从个体、社会和国家3 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从个体层面,塑造学习者个体自强进取和个性开放的精神品质,一方面要求对真理永无止境的追求,具备敢于冒险和不怕失败的精神和品质; 另一方面要解放创客人群的个性,使之能够开放并拥抱社会,将自身的本领用于为人类社会更加美好而创新的工作当中。其次,从社会层面,培育社会群体开放、共享和协作的精神,以实现具有草根性特征的融合创新的愿景。关键是实现创新要素和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动态匹配,从而带动创新系统整体功能发生质的飞跃,通过创新能力的不可复制和不可超越形成核心竞争力。另外,在全社会营造重工尚器的民族文化氛围,为工业制造业的创新提供大量急需的草根智慧人才,实现“中国制造” 向“中国创造” 转变。
1)建设线下和线上相融合的创客空间。线下和线上相融合的创客空间是虚实融合、理实一体、“创” 与 “造” 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交互的学习空间、研究空间、实践空间、体验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创客们在创客空间通过线下和线上方式交流创意思路和技术创新活动,也可以产生、实现和交易创意产品,成为创业集散地。通过线上与线下创客空间的深度融合,能更好地实现专业学习与创客教育相结合,能更加丰富创客文化的内涵,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2)创办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创客社团。创客类社团是以共同兴趣为纽带,通过各类实践活动,以点带面,让广大学生认识创业的内涵、熟悉创业的过程、理解创业的艰辛、感受创业的快乐,形成创业的举动,从而培育群体性创客文化。一是对现有创业类社团、学科专业类社团等各类创新创业类社团进行整理和改造,通过场地的重新布局、设备的重新规划、人员的重新配置,让其成为具备创客内涵和特质、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平等参与的师生创客社团。二是鼓励创客社团在校内校外开展创业讲座、技能性比赛、创客成果展示等一些创业文化类似的活动,借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三是鼓励创客社团积极推动校企政社融合工作,在创客课程体系设计、创客空间建设、创客团队组建等方面积极对接,寻找交汇点,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3)搭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创客联盟。坚持“引进来” 和“走出去” 两种策略,组建各类创客联盟,广泛搭建社会参与平台,繁荣创客文化。一是加强校际合作,打破地域空间的壁垒,尝试成立高校创客空间联盟。结合各高校自身的人才、学科、实验条件等优势,在完善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分配、风险分担等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多元化的高校众创空间联盟,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与区域创客空间或大企业创客空间长期合作关系,形成资源共享的创客联盟,提升企业开源网络和硬件的利用效率,为大学生创客提供资源支撑平台,帮助其分享创意和加速新产品的转化。三是发挥政府公共服务功能。由政府牵头组建多元化的综合性共享平台,采取政府、企业、高校独立运营和合作运营的模式,为大学生创新创造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智力支援、场地支持和平台支撑,让创新成果更加平民化、大众化。
1)加强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首先,要真正落实好支持创客创新的政策。加强政策需求研究,拓宽收集意见和反映问题的渠道。通过巡回宣讲、媒体报道等传统媒体,同时结合诸如微信、微博公众号平台等新型媒体,提高创客政策知晓率及覆盖率。注重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自我调试,深入调查政策实施后的效果,并即时进行动态调整。其次,要构建开源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平衡机制。大部分创客在与他人分享创客成果时,难免会被他人复制粘贴、窃取成果。这需要在“知识产权” 与 “开源创新” 之间建立平衡机制,提出长度和宽度适当、强弱适宜的专利保护手段,既能够维护创客的合法权益,又能够使其在社群中进行分享。另外,要健全创客的创业指导制度。由于对创业指导重视程度不够和制度不健全,导致中国和发达国家在技术应用的指数和中小企业平均寿命等创新指数方面差距较大。通过编纂和出台规范的工作指导手册、成立创客导师学校等措施加强创客导师的职业培训,完善专业化导师队伍。打造“互联网+创客导师” 平台,通过组织创客导师研讨会、座谈会、导师沙龙等活动,从而实现线上线下导师资源共享。
2)完善微观层面的制度设计。首先,要完善创客激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变革,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并按教育部及省市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出台教师离岗创业办法,鼓励教师创新创业。其次,要完善创客人才培养机制。一是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的合作,在创客课程体系设计、创客师资队伍组建、创客空间建设等方面形成协同培养机制; 二是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对于选修创客课程、参加创客竞赛、参与创客课题研究的都给予学分奖励,将学生自主创业、职业培训、资格考证、专利获得等情况折算为学分[4]。三是改革教师教学评价制度。突出育人成效和育人质量,改变过去唯项目、专著、论文的评价制度,更多考虑服务社会和成果转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要完善创客服务机制。服务思维要转变,突破传统的项目管理和企业孵化的服务思维,服务重心需前移到创意激励; 服务效率要提高,健全人才管理、市场运营、场地提供、设备租赁以及金融科技等从创意到产品市场化一站式服务体系和人性化便利服务; 服务机制要健全,要从文化教育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建立服务机制[7]。
1)树立鼓励成功和宽容失败之风。首先要鼓励成功,对于有卓越贡献的创新创业人员给予力度适当、形式多样的奖励,包括实物奖励、资金奖励和荣誉奖励等。其次,也要认识到鼓励成功与宽容失败对于创客来说同样重要,一要摒弃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的错误观念,大力弘扬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培育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二要对有探索精神、失败风险较高的创客完善宽容失败的激励机制,增加奖励类别,设立基础奖励和连续性奖励,鼓励创客持续创新和产出; 三要扩大奖励对象,针对初级创客、成熟创客甚至成功创业者,制定具体的过程性奖励计划[6]。
2)形成 “学习先进,先进更先进” 氛围。选树创客榜样是彰显创客群体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营造 “学习先进,先进更先进” 氛围的主要手段。一是要树立创客榜样。在广大师生、校友及合作企业中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台、报纸、网络新媒体等手段寻找创客精英和创新模范、发掘创新先锋、挖掘创新故事[7]。二是要宣传创客榜样。通过校园展板、微信平台、微博等多种媒体形式,加强宣传力度,做好“创客榜样” 的宣传工作。三是要开发榜样资源。邀请企业创业导师、创客达人办讲座,全面发挥榜样作用,开展经验交流和互助学习。让大学生创客模范走进大学生中间,分享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
创客文化是一种西方舶来文化,在中国化过程中,需立足中国文化场域,结合特定情境批判性地吸收与融合。既要继续弘扬“车库精神” “硅谷精神” “DIY 精神” 和 “黑客精神”,也要继承和发扬 “工匠精神”。而高校创客文化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举措,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动力。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必须要对创客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准确把握中国创客文化尤其是高校创客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 个方面系统性地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高校创客文化培育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