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珍娟
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附属闵行实验中学
微课教学的出现改变了原有教师授课只局限于课本的单一教学模式,微课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出现在教师与学生面前,其真实感人的音效、活灵活现的图像、富有代表性的视频等特点获得了一众师生的好评。微课结合了录音、电视、录像等各种电子设备都具有的功能,且只需轻轻一点播放,就可轻松展示。如果将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利用微课进行答疑解惑,那么课堂氛围将被重新点燃,学生的理解程度与接受程度也将大大提升,达到教学目的。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底蕴深厚。纳入语文课文中的只是其冰山一角而已,加之历史久远,一些资料的丢失,导致一些内容晦涩难懂,或知其意却不知怎么表述。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让晦涩难懂的文章简单化,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拥有自己的感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考虑的问题。若教师能利用微课将课本的重难疑点进行展示,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动脑,利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并对知识点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方式不仅解决了教师教学难的困扰,还能让学生感悟到学无止境的乐趣。从此,课堂气氛逐渐活跃,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让学生的学习空间变得更加广泛。[1]
如:教师在教授《三峡》这篇文章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作者郦道元,再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由此提到三峡的地理位置,从而让学生领略到三峡的雄伟壮丽,从而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接着通过微课对三峡地理位置以及景观的展示,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三峡山水景色的雄奇险拔,让学生感受“重峦叠嶂,隐天蔽日”的环境。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想象,让学生幻想自己身处三峡,周围青山绿水,环境优美,最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以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也可进行主题升华,将保护环境与该篇文章相结合,发表学生自己的看法。
由于学生阅历有限,对一些方面的问题不能阐述自己的看法,因此当教师在问出超纲问题时,课堂就会显出一片死寂,若教师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不全面,不具针对性。这时,教师可利用微课来解决学生知识边际的问题,教师可将重点难点展示在微课上,给学生以思考方向上的提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2]同时,微课还能突破时空的约束,对事物能提供全方位不同角度的表现方式,其凭借科学性与技术性,弥补的教材的缺陷,拉近的学生与语文的距离,增加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如:在《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设计特点这一教学重难点,即:如何理解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由于部分学生甚至教师都没去过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认识只局限于课文,导致无法对重难点进行分析;且课本并未对苏州园林进行插图,无法满足教学要求。若借助微课程的《苏州园林》,则可以生动形象地在学生面前展示园林美景,如亭台楼阁的布局,假山池沼的搭配,花草树木的映衬,远景近景的不同,角落门窗等的细节设计,再配上教师的解说,就将苏州园林的大致情况有了初步的印象,即融画文于一体。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随着教师的解说与图片,漫步在苏州园林中,欣赏其布局,色彩,雕刻等细节,增强了学生对园林的感受,使学生体验到苏州园林诗意般的美感,赞叹设计师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在此过程中,利用微课的视听功能,将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增强了学生的领悟力。
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学生而言,写作是整个语文学习中对令人头疼的,而写作又可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语文好不好,作文说了算。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语言空洞,缺乏真情实感,有些过于浮夸,导致教师无法从学生的文章中感受到新时代青年的思想,社会新鲜血液的声音。微课教学发挥其直观性和真实性,形象地将学生与生活相联系,填充学生“空白的生活”,以唤醒学生内心的生活气息和写作灵感。
图像可创造情景,音响可渲染氛围,动画可展现动态情境,这些都是传统课堂不能比拟的。学生在微课中通过看,听,感来激发想象力,为文章插上想象的翅膀,以提供灵感来源,又能为写作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微课教学通过调动学生的听、看、感等感觉激发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的信息接收量,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逻辑能力。总而言之,语文课堂要变得丰富,要让学生喜欢学习,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诠释,微课的运用不可忽视。运用微课给学生一个轻松快乐地学习场所,让学习的权力属于学生,成为他们个性展示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