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洁
/湖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2020年在灾难中开始,澳大利亚长达5个月的山火,美国2200万人感染了流感,东非、印度、巴基斯坦相继遭受了蝗灾,尼日利亚的神秘病毒席卷全国,灾难的发生不仅仅重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建设的重担和民族振兴的使命,必须具备防灾、减灾和抗灾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回顾其中的历程,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完善大学生灾难教育体系。
目前,灾难教育并没有范式化的定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注解,灾难是指“天灾人祸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和痛苦”,教育是指“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工作”,而大学生灾难教育则肩负着不一样的社会使命。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深挖大学生灾难教育的内涵。性质上,它是提高大学生应灾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目的上,不同于中小学生注重行为养成教育,它要求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应灾的文化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行动力;内容上,除了应灾知识的传授和行为教育,还要拓展性的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来促进个人成长;过程上,通过开放性的教学方式,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减灾抗灾的实践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高校的灾难教育存在着体系不全、形式单一、内容缺失等问题,大学生虽然应灾态度积极,但防灾意识薄弱、减灾常识少、抗灾行动力缺乏。
高校教育工作无论开展得如何有声有色,但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无法承担社会责任和国家使命,一切也是枉然。大学生灾难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大学生灾难教育内涵的要求,只有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危机时的行为能力和责任担当;另一方面,抗击灾难的历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的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和一份历史使命,有利于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从灾难教育的鲜活事件和历史土壤中不断完善,获得新的发展[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长期扎根于学生之中,活跃在第一线,接触的学生广泛,要求熟悉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军事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并接受过相关的实践培训,这是灾难教育得以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2]。而大学生灾难教育的目的是获取防灾减灾的知识,提高应灾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发展、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大学生。可见,在教育目的上二者都指向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契合之处为实现两者融合创造了机会。
大学生灾难教育除了防灾减灾知识的传授、应灾的心理建设和能力培养外,还需要通过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爱国教育来培养大学生应灾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生应灾的行动力,解决大学生应灾态度积极而行为缺失的关键性问题。
恩格斯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3],教育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教学课程、教学方式、校本教材、教育基地和实践演习五个方面探索二者融合的路径。
在高校教学课程中设置灾难教育的模块,将灾难教育作为大学生必修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大一年级以知识学习为主,并通过探究灾难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启发性地开展生命教育;大二、大三年级以能力培养为主,并通过了解国内外抗灾的举措和差异性,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四年级以动力提升为主,通过对比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在抗灾过程中的行为来自我反思,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灾难教育的深入开展,需要摆脱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善学生参与程度不够,知识掌握的检验不够,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性不够等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通过了解和操作基本的救助设施,开展现场教学;通过参观医疗救助、地震模拟、消防站、避难所等灾难教育基地,开展体验式教学;通过组织灾难逃生演习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贴近学生的特点,借助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进行开放式的灾难教学,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能力。
好的校本教材能够有效的贯穿教学行为,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编写校本教材,扩展灾难教育的内容。利用当地的真实案例来引证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并配套开展现场教学和体验式教学;通过阐述本地区历史灾难事件的发生原因、影响危害和抗灾历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灾难教育基地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应对能力、提高抗灾行为能力、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借鉴日本在距福岛核电站原址20千米处开发黑色旅游地的经验,通过还原历史建筑使人们通过体验式的感悟,更好的破除心理障碍,开展灾难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还可以建设灾难教育的体验基地,利用高科技电影技术,AR、VR等多媒体技术,4D模拟自然灾害、生活灾害、突发性事件的场景等,结合参观、体验和培训,切实提高减灾抗灾的能力,并通过触发真情实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中最常见的实践演习是消防安全演习,往往以灭火器的使用操作为主。反观四川安县桑枣中学,通过每学期开展地震逃生演习,在汶川地震中全校2300多名师生全部安全撤离[4],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高校应该形成灾难实践演习的常态化,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逃生演习,制定本校的灾难逃生方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后勤工作人员先行展开系统化的培训,统筹师生间的职责,使大学生在实践演习中真正的提高防灾意识和减灾抗灾的能力。
基辛格曾在《论中国》中说过“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5],生活从来都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希望通过进一步完善高校灾难教育体系,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祖国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