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2020-11-19 04:01:49樊利娟
长江丛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资源思政

■樊利娟

/内蒙古医科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其研究对象是人,是塑造未来社会建设者的课程。思政课是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是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仰的关键课程,担负着建构大学生的思想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当下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远远不能适应大学生群体的开放性、包容性和时代性。思政课教学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思考教学内容本身,更应该思考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媒介等问题,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新媒体条件下,思政课教学问题思考如下:

一、新媒体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新媒体时代信息瞬息万变,知识的更新非常快,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新信息传递的手段或方式层出不群,每个人都是自媒体。大学生与信息都是零距离。各种新思潮、新观充斥念着大学生的心灵世界。多元文化和多样的意识形式一定程度上干扰着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再加之大学生群体对新事物和新观点有着强烈的好奇和追求。然而,由于大学生的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有限,容易被一些观点左右,其人生问题和困惑迫切需要正面积极的引导。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教学理念陈旧

习近平在3.18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政课的理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性、前沿性是思政课的重要特点。教师教学的开展是应基于理论本身的,如何让深刻的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真正发挥其价值和意义,让理论能够入脑、入心是每个思政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有效的形式是达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好的形式能够让内容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然而,许多的思政课教师还延续着传统的一言堂或者话语霸权的形式开展教学,固步自封、默守陈规、思想僵化,依据教学内容滔滔不绝的讲述着理论,就理论谈理论,对学生的现实需求没有任何回应,没有找到其理论和学生现实困惑和问题的结合点,使得思政课所传播的理念很难走进学生,其实效性也大大的降低了。再者,部分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不接受新媒体的工具,有的教师把新媒体的教学简单理解成使用PPT。笔者认为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课教师不仅仅需要教学形式的改进,更需要教学理念的转变。

(二)教学素材丰富,甄别使用有待改进

新媒体环境下,部分思政课教师错误地利用了信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新媒体环境下,大量的信息、资讯快捷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以至于部分思政课教师为了吸引学生,把课堂变成花哨事例的堆积,讲的很热烈,听的很热闹,但学生收益甚少,对课程传递的理论价值模棱两可。回过头来,教师讲了什么,恐怕学生仅仅记得一个事例而已。例如,有的教师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讲成生活琐事,认为最容易讲。其实,他们认为的“容易讲”是因为觉得该课程没有理论可讲,没有原理可讲,课程成了例子的堆砌。然而,例子过多过杂,掩盖了内容,课堂看似“丰富”,其实对于知识的掌握毫无助益,或者成了表面的对错是非,学生对深层的思想、价值、文化没有领悟。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教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教师要对简单的生活现象给予深刻的理论分析,甚至功底深厚的教师能讲成一部理论史,越是普通简单的道理越需要深刻的理论支撑。除此之外,该课程的教师还得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社会现象对于有力的理论分析,激发学生思辨、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再者,该课程的教师还得是一位紧跟潮流的达人,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课程,引导学生。新媒体,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讲是机遇、也是挑战。

(三)网络教学资源多样,适用性还需斟酌

新媒体环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海量的信息、数据,也带给我们传播信息手段的革新。当下,就大学的课程而言,新的教学形式越来越多,例如我们常听到了“慕课”、“微课”、“线上线下混合式”等等词语,让我们感受到教学的革命似乎到来,然而实际操作起来,会发现某某大学的慕课其实只适用于某某大学自身,一味的拿别家的课程放到自己的教学中来是不恰当的做法。教育本来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事情,“因材施教”是再朴素不过的道理了,照搬照抄违背教育规律,违背事物发展的特殊性。教师一味得把别人的课堂引入自己的学生不切实际。新技术的教学手段可以借鉴,但是我们不能被技术手段所控制,换句话说,教师要做手段的驾驭者,而不能被手段束缚,用马克思的话讲,人不能被“异化”。教师一味的追求新颖的手段,忽视内容是不可取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要服务于内容,这样,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实效。

二、新媒体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

新媒体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教学环境,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维,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让思政课成为魅力课程。

(一)转变教学的思维

思政课作为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课程,人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政课的特殊性,思政课要紧跟人的发展的特殊性和现实性。当下新媒体环境就是大学生发展所面对的特殊性,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态化的传播方式,信息瞬息万变。新媒体利用的表现手段是视频、图片和音乐,这些手段大大的增加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信息的感染力。面对这样的新媒体环境,思政课要积极做出转变,视频微课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更接近学生对新事物的追求和好奇。适合的传播方式增加了信息传播的现实性。大学生群体对流行文化和潮流资讯较为关注,视频微课以极赋感染力的方式得到了大学生们的认可。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融入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

(二)借助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多种交流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互动,以贴近学生的方式开展思政课教学。例如,微信、微博这些学生经常关注的信息平台,其具有信息传递及时、便捷、传播面广的优点。教师可以把这些平台作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环节。教师可以在平台发布课后学习资料,展开讨论,学生可以和老师进行线上的互动和交流,这样的形式打破了课堂的局限,使得交流成了随时随地的事情。借助平台,学生可以便捷向老师袒露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同时,教师也可以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思想状况,便于进行及时的积极引导。在高校微信平台开辟特色频道,培养学生社团及骨干,产生明星效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社会热点问题大讨论,让学生在问题的辨析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思政课的教学润物细无声。再者,积极应对网络的冲击力,直面不良言论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高校职能部门加强网络监管的力度,打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的传播性,积极传播正能量,形成积极、向上、充满青春活力大学校园文化。

(三)改革语言环境,创新话语特色

创新思政课教学语言环境迫在眉睫,形成特色鲜明的语言形式是增强思政课感染力的有效途径。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以贴近学生话语的形式开展思政课语言环境,有效地拉近思政课和学生的距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既是是认识主体,又是实践主体,充分给学生表达意见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理解认识问题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发表的观点加以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带偏见、批评的口吻来交谈,和学生交流不能居高临下,应该平等的交谈,真正成为良师益友。

(四)合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新媒体环境下,思政课教师要有效的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来服务思政课的教学。网络教学资源不仅仅是成型的完备的慕课、微课,能够达到信息传递价值的资源都可以成为思政课的网络教学资源,例如:消息、图像、资料、情报、文字、声音和音像等。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是思政课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大量的信息资源面前,教师要扮演什么角色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做好引导者,要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甄别和筛选,坚决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同时,教师要及时在网络上发布价值观引领意义的内容,并且有针对性地发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把课堂的理论采取生活化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回应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给以正确的引导。充分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总之。新媒体环境下,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回应新时代的特点,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资源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