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慧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指社会或社会群体采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及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以具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的影响,使之形成符合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2]。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谓之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包括物质、制度、精神文化,教育、激励、凝聚及创新功能均较强,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关键[3-4]。就当今多元化思想不断涌现的信息化时代来说,初步接触社会环境的高校学生在此种背景下出现思想偏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偏离正轨是较为常见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产生,为思政教育的实施带来了一定难度,对社会的良性发展也具有较大威胁。而学生若能身处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环境中,其思想、价值观必能得到良好熏陶,降低思政教育难度。因此,各高校需对校园文化建设中思政教育的融入与深化工作予以重视。
面对当前激烈的教育竞争,质量逐渐成为了高校办学的生命线,此种情况下,各高校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加之对校园文化功能及作用理解有误,从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此种功利性教育观念很快成为了高校教育的短处,其所违背的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因认识不到位,部分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十分杂乱,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出现功能区混乱、分布不合理、建筑集中及拥挤程度过甚等现象,尤以教学楼为最,其前,景观密集,校园其他地方的人文景观设置却十分单薄。
当前,高校在硬件设施方面投入力度较大,因而设施日渐完善,但与之相对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严重不足,甚至有高校认为,几尊雕像、几幅标语就是校园文化建设,这种认知是错误的,校园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学校的精神内涵。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所注重的多为制度管理的精细、健全,但无论是何种制度,在健全、规范的同时,也意味着其缺乏人文关怀,会对学生的积极性有所压制,校园充满人文关怀,学校才会具有灵动性,学生才会和谐。
校园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指长时间的教育教学时间中,学校形成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正由于此种宽泛性,其文化建设的方法、路径也具有多元性,其中,课程教育是最基础而又最主要的方法[5]。高校开设的课程较多,文化属性强的课程不少,这部分课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就占据了较为独特的地位,且拥有独特作用,尤其是公选课,如《中国文化概论》、《环境学概论》等。对于上述课程,高校要进行合理利用,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地,以《中国文化概论》为例,学校要利用这门课程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荣誉感。鉴于校园文化建设同思政教育在内容上的相关性,学校同样可以基于课程教育融入和深化思政教育内容,以上述举例中的文化自信为例,这一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属于当代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文化自信又与《中国文化概论》关联性极强,因而在课程教学中,有望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同思政教育的统一。此外,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教育活动逐渐打破了传统线下教育的桎梏,取而代之的是线上平台教育,因此,在课程教育基础上,学校要“两手抓”,不仅要紧抓线下课堂的建设,还要重视搭建线上教育教学平台,以奠定良好的课堂教育基础,促使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有诗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课堂教育中的理论学习重要性固然较高,但比之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谓是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方式,尤其是一些内涵丰富、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价值尤为突出。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融入、深化思政教育,一方面能够规范思政教育具体方向,另一方面则可延伸拓展其意义。故此,高校需将实践活动作为文化建设的补充,基于以下两点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思政教育的深化。其一,主题选择。高校要选择主旋律实践活动,参考标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准,活动主题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及崇高抱负为中心,以融入思政教育,促进高校学生的成长、发展。其二,目标选择。高校要将实践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同思政教育融为一体的桥梁,借助实践活动促进健康积极、奋进向上、融合包容校园文化的形成,同时将实践活动视为高校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利用实践活动深化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
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而言,环境无疑是一重要因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校育人的前提。古时曾有“孟母三迁”,只为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可见环境育之重要性,此外,校园环境还对思政教育具有显著性作用。故此,高校要将思政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必先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优化,以实现育人目标。譬如,将正面刻有校训的景观石放置于学校正门出入口处,以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而在景观石的背面,可刻上诸如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教育内容,使学生踏入校园便能接受思政教育,实现环境的育人效果。但思政教育的融入与深化光有理论还不够,还需要鲜活实例发挥“领头羊”作用,不断感染高校学生:高校运用具备校园文化作用的宣传载体(校园广播、校道展览橱窗等)展现具有良好育人作用的优秀学生的事迹,以完善、优化校园环境,促进文化建设中思政教育的融入与深化,发挥育人作用。
党的建设覆盖了多项内容(组织、思想、作风建设等),在推进我党事业的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而高校本身属于基层党组织,故此,党建工作对其而言也较为重要。高校需以党的建设作为自我发展、完善的基础,紧跟时代潮流,并将日常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党员的发展、培养上,以便为党吸收新鲜血液,在这一过程中,思政教育的作用十分明显。校园文化建设、党的建设、思政教育内容虽看似不同,实则也有一定差异,但仍存在极强的关联性,总的来说,党的建设能够将校园文化建设、思政教育串联起来。具体而言,党的建设所涵盖的内容中,有一部分属于文化建设的重点,如作风及组织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廉政文化建设逐渐成为各机关党委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高校也不例外,而作风建设恰恰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此外,党的建设同思政教育之间具有密切联系,这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任务之一,而党的建设又是学生政治认同得以提升的基本方式。故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我党的建设为依托,利于思政教育的融入和深化。
总而言之,现如今,全国各高校的竞争日益激烈,学校要想在此种环境下保持长足发展,就要确保教学质量,并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扩大校园文化影响力。而校园文化建设同思政教育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无论是校园文化的操作还是实践,都与思政教育息息相关。故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学校要借助思政教育规范、引导文化建设方向,以提升建设效果,确保学校教育品质,深化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