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促进民族融合作用机制探析

2020-11-19 01:17大连民族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29期
关键词:民族融合民族团结少数民族

张 琦/大连民族大学

现如今各民族这般团结、平等、融合,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归功于正确的民族政策,归功于各民族之间的不懈努力。民族院校在民族团结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民族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民族院校优势,借力发力,推动各民族紧密融合,紧紧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快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立足本职,从我做起,人人要有奉献精神,实现人人参与,从不同方式、不同角度来推动民族融合。使得各民族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带一路”理念的倡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各民族间的紧密团结,使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最大化地融合,珍惜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推动国家永立世界不败之地。

一、民族融合紧迫性及民族院校优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频繁,人们之间的交往缺少了明显的界线,不安全因素越来越多。大学生这一群体,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期,性格、价值观、理想信念都处于塑造时期,“拔节育穗”阶段,涉世不深,对事情的认识不够全面,好奇心较重,缺少正确与否的辨识度,很容易被别人利用,因而迷失方向。而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居多,更容易被境外势力渗透,反而也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最有利的场所。民族院校学生,来自全国各个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地域背景和生活习惯,他们年轻富有朝气,积极向上,最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是传播正能量的骨干力量,他们能把党的执政理念、国家政策和“一带一路”精神等民族复兴计划落实与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民族院校要充分认识到这一优势,多渠道、多角度的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还要通过标兵榜样等骨干带动全体学生人人参与,让爱国、爱民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精神在学生中开花、结果和传承,开展民族地区对口支援、文化交流传承共享等活动,培育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优秀人才,他们将是推动民族团结与融合的主要力量和践行者。

二、民族院校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机制

一是政策宣传。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政策宣讲、国情考察、教育帮扶、科技支农等“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融合与爱国主义结合。借助国家政策,推动民族团结与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要通过党的领导力,凝聚力,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人民谋幸福的数据,党的民族统一政策等等,教育学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民族、爱家乡。尤其是党的民族优惠政策,如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培养民族干部、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事业、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信仰自由等政策,要让学生们懂得具体,耳熟能详,让他们回到各民族去宣传,去落实,从而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

二是产学研用结合。民族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人才培养资源,而广大的民族地区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产业需求、人才需求,二者之间正好可以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从产业到研究成果,从技术开发到成果转化,从学历教育到干部培训等全方面的产学研用合作。一般来看,民族院校因体制因素、生源因素、专业配置因素等特殊优势,比普通高校更容易去开展跨民族地区的项目合作。

三是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合作。针对民族地区和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及产业发展的需要,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专业知识介绍,实施技术集成创新与开发,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通过整合科技资源,组建科技攻关团队,落实具体科技开发项目的对接与实施,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通过开展义务支教、科普宣传、捐赠学习文娱用品等方式助力精准扶贫,每年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支教活动,为当地学生带去知识,向他们介绍“大山”外面的事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是增加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就业机会。少数民族同学大都来自于东南或西南等偏远贫困地区,学习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他们毕业后,大多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由于路途遥远,每年就业季,很少有对口企业能到校园里招聘,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山村,父母和祖辈都是以土地为生,迫于经济的压力,也很少有机会能回本地参加招聘会,这就造成了就业需求和就业市场信息的不沟通、不对称。此时,就需要学校发挥作用,利用网络为学生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帮助学生参与电话或者视频面试,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其次通过开展毕业生就业教育动员,运用新媒体渠道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等方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向实践学习,促进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投身西部建设发展。

三、进一步发挥民族院校促进民族融合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搭建少数民族地区与民族院校合作平台。可以从文化合作领域破题,从文化交流交融主题切入,带动教育文化牵引的长期合作发展机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将这些优秀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传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任同感,是促进民族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民族大学的学生来自各民族,他们是民族文化的最佳继承者和传承者,应在课堂上渗透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他们了解各民族历史、民族延续、民族发展的文化源泉,让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民族情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挖掘、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通过学生的桥梁纽带增进民族团结与融合。

二是完善制度体系,创新学生管理,开展丰富文化交流活动。大学生进入校园之后,由于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不同,加之民族习惯不同,在进入大学之后,会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甚至是不合群,有些学生会因为语言交流的障碍而选择不跟同学交流,或者少交流。这时候需要我们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敞开心扉。可以举办介绍我的家乡、走进我的民族、了解我的成长环境等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了解,融洽感情,充分感受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在心中播下民族团结、爱我中华的种子。相互学习交流、增进友谊的极好机会,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有效措施。

三是发扬科技优势,深入开展产学研用对接合作,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现在正好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期,即将和全国同步决战脱贫、决胜全面小康,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对接。但是,应该看到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仍然不牢,特色产业发展尚待进一步开发,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依然较大,这个时候必须坚持科技优先、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走出一条科技强边、科技富民、科技传承民族文化的新路子。民族地区最欠缺的就是科技和相关人才,民族院校正好可以发挥这方面的优势进行互补。例如,建立全国民族院校与少数民族地区对口合作长效机制,以县域为单位与民族院校结对子;建立科技支农、科技人才下乡工作制度,让民族院校科技成果率先在民族地区转化结果;建立青年优秀教师和大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访学、挂职、就业、创业激励机制;建立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党支部书记等群体到民族院校常态化培训交流机制等,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机制引导和固化民族院校与民族地区合作成果。

猜你喜欢
民族融合民族团结少数民族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民族团结之歌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少数民族的服装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普通话是我国民族融合的产物
元代科举中实行民族倾斜政策的原因分析
浅谈古代少数民族改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