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婵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教师进修学校
语文是诸多学科中较为重要的一门科目,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且备受重视的新形势下,语文教育目标与要求都在与时俱进的做着调整与改变,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功能再次被重视和提及,充分挖掘语文教育中的美育作用,成为当下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
语文美育,指的是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以美学角度去激发和调度学生的语文积极性和兴趣,并为此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以求得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教学成效。纵观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都不能忽略语文的艺术性与情趣,这些都与“美”有着密切关联,当然,想要深度挖掘这些“美”并发挥其作用,还需花费一番苦心。新形势下语文教育中的美育作用可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希望可以给大家带去一些灵感和启迪。
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建立在美的基础上,而美育的本质在于培育美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培养依赖于情感,情感也可反过来滋养精神,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语文教材中的素材很多,学生可借助阅读与教师侃侃而谈的教学去获取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思想、美的人生境界,这些都是可触动学生心灵的“养料”,学生可由这些“美”的元素升华情感,再进而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与品质。语文教育中随处可见的这些“美”,都可为学生道德与情感架起桥梁,再加上美与心灵的相通性,很容易让学生将所汲取的“美”转为内在“美”,从而伴随欣赏与品味,将情感丰富与饱满,这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而言意义重大。
例如,在开展《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学习过程中,文章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因此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学生依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对角色的理解,开展角色扮演,不仅可以更快的理解和消化文章内涵,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我们常说的美与丑,都是因为有了对比才有了对应,如果单独拿出美和丑,它的含义和界限则是不清晰、不完整的,这因如此,在语文教育中,当学生认知了美的同时,自然也会接触和了解“丑”,对于提高学生辨别能力较有帮助。换个层面而言,美与丑就像是一条分割线,而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与教育学生“向善”、“趋美”,是融合价值观的一种导向与指引,让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强烈的认知美、远离丑,当然,这里的丑更多的指向内在心灵与道德,与外在丑无关,这也是需要语文教师向学生传达的重点。在语文教学课文中,有许多我们常见的美,如《纪念白求恩》中白求恩的舍己为人的美,如《邓稼先》中邓稼先身上的朴素美、忠实美、谦逊美,又如《春酒》中的风俗美、人情美等;常见的丑如《范进中举》中那个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之丑,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趋炎附势之丑。诸如此类的文章,都可向学生传达一个宗旨、一个标准,教育学生更好做人、做事,这是教导他们美与丑的最终目的。
我们之所以向往“美”,是因为它会让我们心情愉悦且受益匪浅,放在语文教育中也同样适用。语文教学中常常见到的美,都会为学生学习与吸收知识烘托出一个美好氛围,这会让学生轻松、自在、随意,是一种外在感受与内在感知的结合,是美所独有的特点与作用。此外,在认知美、感受美、领悟美的过程,同样是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学生会清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还会在经验累计下对美进行分层和划分等级,利于全面整体的看待人物、事件、生活,对于提高写作水平也起到突出作用,尤其是描写风景与刻画人物上,学生能领悟更多,在审美上会逐渐趋于成熟化。同样是描写冬天,学生自身刻画与描写的冬天则会与老舍先生所描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较大差距,从“绿萍”、“贮蓄”、“不忍得”这些字眼中可轻松看出老舍先生用字的美感与讲究,且不乏一些趣味。在长期的审美、鉴美下,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便水到渠成。
语文教材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精品文章与诗歌,这些作品在向学生传递美学内容与情感的过程中,目的是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成长道路,从而实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求人才,这是美育开展的初衷,同时也是美育所能发挥的最大作用。再加上美的传递都是借助与依赖生活本身,所以这使得“美”更赋价值与意义,所有教育需要的指标与要求都被纳入其中,是充分符合社会实情与学生学习需求的。在面对新形势下的各类挑战,再加之西方文化的侵蚀与渗透,使得语文教育中重视和落实美育工作更显的重要与必要,这是学生与社会、与生活连接的有效渠道,即便不能深刻领悟语文文章内容,也可借助贴近生活的美学达到育人目的,促使学生日后成为优秀的人才,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适应时代需要的关键性步骤,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利于学生真正成才。
新形势下的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工作需要得到充分重视,需要语文教师充分在课堂挖掘美育内容并发挥其真正作用,这对于学生学好知识、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有着重大意义。所以,语文教师需要花费较多心血与精力,去致力于美育工作的开展与其作用的发挥,切忌追求片面的效果,也避免对于教学任务的过于执着追求,从而真正忽略与忘却学生学习及发展这一最基本内涵,切实为学生全面发展做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