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爽/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徽州建筑在中国传统古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流派。徽州地区古民居多以一厅两厢的木、石、砖结构混搭,抬梁式和穿斗式的混合搭建结构增强了住宅的稳固性。厅堂多采用抬梁式,青石筑基,圆木立柱,进深架梁,檩直梁稳,因抬梁式结构有柱子较少的优点,利于形成宽敞的井底。起居部分和阁楼多采用穿斗式结构,柱细而密,横梁细小,成排架构,易于构造挑枋托举房檐,合围而成方形挑檐井口。
徽州群宅连绵,布局合理;住宅样式清秀,风格典雅;村落曲径通幽,傍依碧水。从山上俯视,大户宅院的平面呈有回字形、口字形、日字形、凹字形、H形等几种布局。
“有堂皆井”是古典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有进皆开天井。天井是宅院中厢房相互之间,或厢房与围墙之间所围成露天空地的称谓,由坡屋面黑瓦片围合成开敞空间,井口成漏斗样式,故名“天井”。天井两边为厢房包围,开敞厅堂并连狭小天井和厢房,开间较小,颇似深井,这种徽式天井变化多端,设置方位不一,尺寸不一,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奇妙感受。[1]
徽派天井多为日常生活之用,鲜有景观。四水归堂在徽派风格中独树一帜,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雨水通过天井四周水槽汇入暗沟。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中,天井和财富相关,经商之道着重讲求聚财为本,建造房屋以预留天井,使天降雨水与财气聚拢。四水汇流井内,四方之财如天上之水,源源不断的流入自家,聚水、聚财、聚气、聚福。卜玉清在《中国古代与近代建筑》一书中说:“我国传统建筑不仅仅是富有伦理精神的,它还师法自然的一面。提倡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协调并存。”可见古人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的融合,自然而生,向心而居,汲取灵气。[2]
徽州天井较小,门户较大的天井开间和厅堂差不多十来米宽,以长宽比接近5:1的长方形为标准,宏村的承志堂、三立堂、松鹤堂这样的大宅子也都配着小天井。
天井形成离不开高墙与阁楼,天井由井口、井身、明堂组成,井底多由当地紫青或芝麻灰白色花冈岩铺垫,住宅地面用方砖正铺或斜铺,某些小宅用墙砖侧铺,地面粘合材料多为三合土,材料为两份中粗砂和一份干石灰粉掺水混合搅拌。天井旁的柱基和石基多采用紫黑色青石,这种青石产自黟县,是一种碳酸盐类的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石灰岩,石头质地细致坚硬,打磨过后颗粒细腻不宜断裂,经久耐用。而有些小宅的天井中央的石槽采用灰白芝麻石,芝麻石为泥沙岩,石质松软,易于雕形。
天井井身由堂、阁、顶构成,墙与阁楼的结合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样式。第一是四面厢房围成的方形天井,俯视成回字形,四面皆内寝,属于围屋式;第二种是一面厅堂、两侧厢房与一面高墙围成的方形天井,长边与厅堂齐平,呈现厅明两厢暗的样式,此样式为徽派建筑的主流;第三种是一面厅堂与三面高墙围成的庭院式方形天井,属于围墙式。门厅与门廊结合在一起,过道位于天井两侧,正门旁设左右两扇侧门,进门分左文右武;第四种是一面厅堂、两面高墙与厢房围成的方形天井。
徽州天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墙高井深,下敞上窄;口成方形,屋檐内倾;通风换气,集水聚气;夏季降燥,冬季除湿;增加采光,拓展视野。
在理学中天井遵循阴阳法则,四墙合围,冬季聚阳气阻阴寒,夏季隔炙热祛湿燥。天井天然通天纳气,除污去秽,中央气流循序上升,循环往复,厅堂井内藏风聚气,吐故纳新,不时给厅堂和厢房透风换气。
沿天井中轴,住宅外形布局方正对称,不偏不倚蕴含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大户的厅堂区间较多,连接成纵向轴线,进深数进,天井若干,轴线分明,组合有序。众多连接的院落正中设有一个主宅,两边辅宅多为子嗣后代居住,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人们尊礼重教,设大厅正堂,长辈住上屋,晚辈住厢房,女流住内院,佣人住偏房,针对不同的礼仪设置不同的厅堂和布局,天井大小规格也不一,但方位多沿中轴,方正对称。
徽州天井尺寸多小口径,调解宅内气候,设明塘和暗沟排水,水井和槽池调解湿度,又方便防火,使得厅堂内拥有阳光、空气、绿植、雨水、砖石等元素。依墙雕砖,设置厅内园林小景,让人足不出户就能赏鉴木石艺术。
天井之所以对徽州人重要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徽州地域多雨,天井可储水,有一定的防火功效,且配合马头墙隔火。高墙的功用主要为防火,而徽州住宅多为木质结构,厅堂和厢房围建小天井。天井另一个功用为屋内采光,但为了夏日避暑,高墙合围不得已将采光功能放在次位。其次,徽州商人平日出差较多且不带家眷,能让徽商安心在外经商,在于家眷安稳。徽派建筑中设立天井,起到小型院落的静心作用。小脚女人围小天井而坐,足不出户,给徽商带来家庭的祥和,让在外经营生计的商人后顾无忧,协助打理内务家事,教育子女。另外,徽派建筑外墙多高大林立,窗小而高,起到防盗的功能,外墙陡峭而不可攀爬。但徽州多细雨,墙高窗少,宅内又需要通风透气,因而建筑师借助烟囱的原理,设小井拔湿热。
从南北方地域气候上讲,北方干燥少雨且冬季寒冷,需要充足的日照;南方四季如春,阴雨连绵,唯夏季湿热。皖南地区夏日闷热潮湿,墙高遮直射阳光,隔热气。屋顶内斜,雨水内倾,保持天井湿润。井内水汽向上蒸发,周围厅堂、阁楼内热量向井口上方流动,让人倍感清凉;墙高井窄,形成由里向外拔升的自然吸力,加速屋内空气向外对流。对于阴暗潮湿且多雨的徽州,其透气功能还被视为养生长寿秘诀。当地人借用天井中间热空气带动周围气流上升的物理特性,实现上排炽热湿气,下排雨水混沌的方法,实现宅内的清新自然,铸就了南方人的内秀性格。从风水的角度来说,天井起到养心调气的功效。传统的观念认为:天井是藏蓄之所,是财禄的象征。风水论的观点认为:“天井乃一宅之要,财源攸关,要端方平正,不可深陷落糟,大厅两边有异,二墙门常关,以养气也。凡富贵明堂自然均齐方正,有一种阴阳交媾之美。”这里天井被看作聚集财禄的象征,以养生气,体现阴阳结合之美。水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与财气联系紧密,气为水生,“水为气之母,逆则聚而不散;水又属财,曲则留而不去也。”所以天井排水祛湿时,不是直泄而出,而是弯曲绕行,以暗示家财聚而不散。阳宅讲求排水通畅,认为宅内不可积水,生蚊虫滋扰,易患气虚风湿。井中厅堂不可太阴湿,应保持地面光洁,好的住宅多朝阳除湿。阳宅排水颇为讲究,强调“水沟者,即居室内之出水阴沟也,宜暗藏,不宜显露。如几宅并排居住,宜在门外横凿一沟,过门远抱出水方吉。若开门,财散不住。对门放水亦不聚财,水于两旁,富而悠久。”所以徽州建筑中与天井相连的沟渠皆为暗沟,且不穿门而出,由偏房或围墙地下流出,汇流门外主水沟,多户并流入山下溪流,有活水自净的功效。且厅堂下多有暗孔联通地下暗沟,起到夏凉的空调作用,夏季流水带走地表热量,降燥益气。[3]
就徽州人建宅的习惯而言,多聚族而居,民不染他姓。村落里多见祠堂,有家族观念,成家后一般不另立门户。儿孙成家后多在祖宅或父母宅旁添置房屋。与老宅相连必带天井,最后形成组合体多井的庞大群落。一套大户老宅,可有多个天井,多为九倍数,九是阳数中的极数,象征天,因而群落中天井数量略显较多,甚至出现一户三十六井的景象。从山上俯视,井口清晰可见,依天井大小及建宅的宽高可以推测出老宅主屋的方位。
天井是皖南地区古往今来的标志性特征,体现着当地居民的勤劳与智慧,徽州人重视人与自然生态的和睦与利用,借助传统的设计理念与建筑经验,现代的楼房与别墅、办公建筑中融合了历史文化的传承,是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进的有力标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