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来印
河南省南乐县第一高级中学
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如何精准立意,它已成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训练的主线,贯穿始终,那么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材料;掌握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呢?学会在多角度立意中寻找最佳立意呢?我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立意。
逻辑思维是指符合某种人为制定的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在逻辑思维中,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而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程度,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而逻辑分析法最常用的是多角度思维法,又叫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表现形式有:正向思维、反向思维和侧向思维。
例如:下面这则材料能从哪些角度立意。
《庄子.徐无鬼》云:“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1)正向思维:“说者”的角度——“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不要做聒噪的青蛙”。(2)逆向思维:从“说者”的角度——“善言成就事业”,“善言——沟通你我他”,“社会需要毛遂自荐”。(3)侧向思维:从“听者”的角度——善于分辨“美言”与“美意”,不要被奉承话冲昏了头脑,“透过现象看本质”等。
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能从材料中挖掘出不同方面的内涵,运用多向思维,选取立论角度,从而选取最佳立意。
即所给材料是多个材料,可以在这多个材料中寻找相似点,即求同分析法,也可以在分析这几则材料内涵的基础上,比较出这些材料的相异点,即为存异法。
例如:(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何者?水土异也。
我们可先分析两则材料的内涵,第一则说的是客观环境会使人发生改变;第二则则说明水土等客观条件可使植物的生长发生改变,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提取两则材料的共同:客观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是巨大的。
再如:(1)有人想,如果我能给全国每个人贫困地区捐赠一点钱,那我的一生将会充满价值。(2)有人想,如果全国的每个人都给我捐一点钱,我将会非常富有。
材料一赞扬的是把奉献作为人生最大价值的崇高精神;材料二说的是一些人总想向别人索取,据此,我们可以立论为:人生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结果切入推导出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而确定立意。这是作文审题立意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如:水滴石穿
这个成语一直用来比喻只要有恒心就能成功。作家一驰《“水滴石穿”谈》中说有三个原因:团结一致、用心专一、坚持不懈。(1)团结一致。一滴水的力量是有限的,一根筷子也很容易折断,如果是成把的筷子就很难折断了,同样无数滴水夜以继日滴在石头的同一个地方,无数水滴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力量必然是无穷的。由此可以由石穿这个结果推导出团结这个原因。(2)目标专一。《劝学》中告诉我们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却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就是用心专一的缘故。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坚守一个方向,用心对待,水滴也可以石穿。(3)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长久的坚持金石也可以雕刻,若半途而废,朽木也不能折断。同样没有水滴持续滴落,也不可能有“石穿”这样的结果。我们仍然可以从“石穿”这个结果得出做事要长久坚持的结论。
一驰虽不是在指导学生写作,但由水滴石穿这个结果推导出的这三个原因却可以提示我们:面对一则故事型材料时,我们可以从结果来推究结果产生的原因,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长久训练,学生立意写作一定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要注意辩证看待,全方位思考。在作文写作过程中注意从正反两方面论证问题,切入立意。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粒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通过辩证思考,我们可以从中取得最佳立意。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联系实际法、找关键句法、抓关系法、提炼中心法等。因此,学会选取立论的角度作文,你的文章一定精妙,一定会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如果准确读懂材料,使立意准确、新颖、深刻,定会使你的作文脱颖而出,在考场上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