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超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个性化服务是学科服务的内容之一,是高校图书馆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而开创的一种服务形式,包括信息个性化和服务个性化两方面,是图书馆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的必要手段。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知识渴求的不断提高,用户信息需求个性化日益突出,个性化信息服务越来越受关注。20世纪末21世纪初,Yahoo、Google等商业站点陆续推出其个性化服务平台,图书馆界也开始研制开发个性化服务系统,实施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有关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的研究和进展,在国外大学图书馆开始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早。2013年仅北美提供数字图书馆个性化系统服务的大学就已经有40多家了,诸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康奈尔大学、华盛顿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等图书馆。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网络个性化服务平台名为Mylibrarye@cornell3系统,由目录、更新、文献传递、链接和内容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设置都凸显个性化特点,所以五个部分的构成均冠以“My”来限定。
首先,学校对图书馆不够重视,在人才和资金支持上有限,影响图书馆个性化深层次服务的开展。其次,图书馆自身不够重视。第三,宣传不到位,用户对图书馆馆藏、服务和功能缺乏全面了解。
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必须有网络技术和平台提供支撑才能有效开展。个性化服务的形式是否多元,服务的内容是否丰富,取决于图书馆的技术手段和水平。目前,由于技术手段有限,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很难在形式上有创新,千篇一律的图书馆介绍、书刊查询、数据库、新书通告、最新通知,与读者即时联络与直接沟通的工具仍然是电话、QQ、微信、email等。
个性化服务需要提供的是基于用户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它要求馆员必须首先对用户的使用习惯、潜在的信息需求、服务的内容层次等个性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梳理,然后再将分析的结果和信息主动定期提供给用户。目前,山东大学图书馆从体制上入手,专门成立了学科服务中心,未来在个性化服务和支持“双一流”建设上定会有所建树。
信息挖掘,是基于资源信息、用户信息以及用户的历史访问信息记录,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而获取用户感兴趣的知识,旨在帮助用户发现数字资源中隐含的规则与方法,发现容易被忽略的要点和元素,并将挖掘出来的信息通过归纳、总结和分析以后推送给用户,不仅仅是用户需要,也是图书馆提高知识服务含量的需要。但因为从事该项服务的馆员大多是兼职,时间和精力有限,加上馆员本身的业务和技能有限,信息挖掘欠深入,或者根本就没法进行。
针对目前个性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图书馆3:0虽然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愿景,但如何有效实现,并保证服务水平,还需要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
意识决定行动,方向决定方法。个性化服务提供的是智能化和个性化的知识情报信息,解决的是用户的实际问题。图书馆应该树立个性化服务的理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顶层设计上要有基本的框架和预期。
改革管理体制,构建与个性化服务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学科馆员专职化,发挥馆员专业特长,激发馆员创新热情,是有效开展个性化服务的保障和前提。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图书馆的各项措施包括个性化服务,最终都必须在领导支持的前提下,由馆员来落到实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乃至学科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取决于馆员队伍的专业结构,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和服务能力。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馆员业务能力培训机制,比如通过继续教育、短期进修班、学术研讨会、参与科研项目、海外研修、请相关学科专业的专家来馆讲座等形式,走出去,引进来,提高馆员专业水平、综合素质、服务能力与创新技能,加强馆员队伍整体水平。
图书馆3.0时代,要想有效开展个性化服务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由强大的技术基础做支撑。因为,个性化服务的核心是用户驱动。个性化服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必须从用户的需求和环境出发,结合图书馆资源、用户本身的知识结构,尤其是用户潜在的需求跟踪、知识的捕获、积累与传递、知识的挖掘再造,以及知识的利用与评估等,所有这些构成虚拟资源体系的知识与服务构成要件,都必须充分支持以用户为核心的个性化服务,尤其是精准的知识服务和情报服务。没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一切都无法实现。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发展之路,应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高馆员专业素质与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唯如此,才能从更深的层面上,不断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拓展和创新个性化服务的形式和方法,拓宽服务范围,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并进而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发展,提供信息参考和决策咨询服务,有效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