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必政 夏如平
/江苏省扬中中等专业学校
再读《陶行知文集》,笔者对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感触颇深。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创造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一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对于创造教育的作用,陶行知坦城地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深刻地阐述了创造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创造型人才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当今,是以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动力,因此,培养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能力,是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特殊使命。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笔者就此谈一些体会。
心理学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与生俱来的发明家,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怪点子。为什么随着他们长大,有的逐渐变得循规蹈矩,有的却始终善于突破创新?实践告诉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助长创造力。
好的教育环境在于学会等待,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等待学生自己做决定。这些年来,尽管素质教育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可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中,我们一些教师又是我行我素,为了达成教学任务,课堂预设的问题不能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常常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用一张幻灯片全盘托出问题答案,学生成了记录员,变成了被灌输的机器。
创造力培养需要时间,作为教师,一定要学会等待。好的教育环境在于懂得肯定。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心理学研究显示:鼓励、肯定、赞许能增添人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是激发创造的巨大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鼓励、肯定、赞许的次数越多,他们良好行为活动的再发性就越高。正如吉姆·迪拉索尔所言“即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孩子的主意,也不要立刻摧毁它成功的机会。”对于教育者而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著名的英语大师李阳·克立兹说,英语是说出来的。在这里我也要疾呼,创造力也需要学生随心随意地说。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嘴,使之能说、主动说”,放开学生的手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避免内向、拘束,从而敢于发言,说自己想说的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记得我班有个学生,喜欢看足球写评论,对其他功课学习毫无兴趣,家长非常着急地找到我,第二天,我让该生把写的足球评论带给我看看,看完后我这样说:“你竟然有这样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老师没有想到的!更没想到你在写作上这样有天赋!”接着,我在课堂上朗读了他的评论,并拍了他的脑袋说,“你可以试着写其他的东西,然后拿给我看看……”之后,在他的身上一个奇迹又一个奇迹发生了。此后,我的课堂活跃了,学生快乐了。
我在一次听课中,老师教授朱自清《荷塘月色》一课时,导入课文配合音乐曲《弯弯的月亮》,并提出三个问题:你见过月光皎洁的夜晚吗,可以用怎样的词句形容呢?这样的夜晚你和谁在一起了?面对这样的月色,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围绕我的问题敞开心扉:“月亮是那么明亮,把大地照得一片雪青,树木、房屋、街道都像镀上了一层水银似的。”“一缕清柔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在了窗台上,窗台宛若镀了银。”“倚在妈妈的肩上,仰望天空,那银色的月光映着几丝儿羽毛般的轻云,美妙极了。”“想起你的夜晚,抬头看看月亮,皎洁的月光如同你的脸庞。”……这种以景助说,学生们乐此不疲。宽松民主的氛围设置和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导入,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更加快乐了。
创造性思维的另一个特征是对已知不断发出疑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如果学生习惯于批判性地深入思考问题,那么他们的思路就会更开阔、灵活。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约法三章:一不迷信古人,二不迷信课本,三不迷信教师。所以,对于教师来说,不要扼杀学生的质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当学生对问题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看法后,再让他们说出并支持与之对立的观点,可以使他们意识到不同的思维模式。
正如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不断地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敢于向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才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陶行知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离不开思维。吉尔福特在研究智力结构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了聚合和发散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或传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组织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是既无一定方向,又无一定范围,不墨守成规,不因循传统,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所以,培养发散性思维对提升学生的创造力至关重要。
其一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黑格尔认为:“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和契机,让他们奇思妙想、心驰神往。
其二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众所周知,大凡伟大的科学家能创造出惊世之举,无不与敏锐的观察力有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据调查显示,在学习活动中,有70%的信息都通过视觉获得。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观察能力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针对综合实践活动——低碳生活,我改变以往从网上收集资料制作课件,然后照本宣科的模式,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走上街头定点观察一个时段的车流量,走进小型餐饮店,调查一天中一次性生活用品消耗情况,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与调查,拟定“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计划书。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很多学生在计划书中提出了别出心裁的想法。这也说明,引导学生去观察社会、观察大自然,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时代,信息时代,是智力战的时代,培养创造性人才和创新精神是时代使然。正如陶行知认为,“真正的创造的社会教育,是要培养老百姓的创造力”。当前,学习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将有助于增强创新意识,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培养创新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于教育所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