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飞
/曲阜师范大学
1929年,著名教育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在批判当时教育体制时提出了惰性知识的概念,后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对该概念做了进一步解释:惰性知识是指人们受其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的支配而习得的与其实践相背离的知识。就学生学习而言,惰性知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习得但在需要运用的时候却不能及时提取并加以利用的知识。
惰性知识的特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惰性知识具有普遍性。有关调查表明,无论学生是否能意识到,惰性知识都泛滥储存于学生头脑中,具体表现为课堂上老师讲过的知识学生都多多少少有印象,但是却不能准确提取相关知识来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第二,惰性知识具有去情境性。教师在课堂上所教给学生的知识大多是抽象、符号化的,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第三,惰性知识具有等值性。等值性是指由于学生获得的仅仅是抽象的符号和概念,并没有掌握知识的实际意义,这类知识将固定存于学生大脑中,无法随时间、情境的变化而升值,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反应。第四,惰性知识的可转化性。虽然惰性知识大多时候是以无用的状态存在于学生头脑中,但是教育者可以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巧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激活并提取头脑中的惰性知识,将其转化为可以加以使用的活知识。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通常掌握整堂课的话语权。在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时间占据了一节课的大部分课时。根据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POA)理论体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及只追求教材进度的强制性“灌输式”教学方法将导致“学用分离”,即英语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变为惰性知识,使学生丧失了知识产出能力。因此POA提倡输入性知识学习和产出性运用相融合,即学用结合,以学助用。然而,反思目前英语课堂中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向学生输入听、读类知识,忽视了为学生提供英语产出的机会,很少留出课堂时间让学生使用英语进行说、写类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了被动地听老师讲课,读课文,但却很难用英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种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必然滋生大量的惰性知识。另外,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为有效保证学生的语言实践量,在课堂时间分配上,教师要控制授课比例,讲授时间不应超过课堂总时间的30%,应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产出性活动。由此可见,教师主导课堂是学生习得惰性知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布鲁纳将学习动机分为两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而激发的动机;外部动机是与外部诱因相联系的一类动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只有当学生在内在动机的激励下主动地学英语时,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并增加在生活情境中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可能性,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是活知识而非惰性知识。然而,目前大多数初中生对英语学习持被动态度,他们仅仅是为了应付英语期中、期末考试而逼迫自己学英语,课上关注最多的也是英语老师所传授的重要备考知识点,如:重要的语法,词语搭配等,这类为了应试而学到的知识只能使学生在考试时按照题目要求提取出来,不能用于日常交际,属于惰性知识。这种不端正的学习动机所造成的后果便是学生即使掌握了知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摆脱不了“哑巴英语”的尴尬,也就是不能摆脱惰性知识,实现活学活用的目标。
杜威曾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因此会有这样的教育观念:漠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忘记教育离不开影响意识生活的种种人际往来,认为教育就是讲授一些与生活距离遥远的东西,就是用符号传递学问,就是学会念书写字。”国内初中英语课堂又何尝不是如此,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英语教师不得不考虑教材进度和课时,课堂教学趋向于表面化、表演化,教学更像是表演,缺乏对教学内容所赋予的生活意义的思考。具体表现为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简单抽象地讲解如何正确使用英语,很少真正让学生亲自运用英语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所教内容与学生日常实际生活距离遥远,使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去生活化”的教学导致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惰性知识,难以达到英语学习的目的。
在教学活动中,新知识的意义生成是指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价值立场,这是寻求新知识意义生成的前提。一方面,英语教师将新知识与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价值观融合、内化,根据自己对学生知识库的理解进行重组、再加工,找出知识间的联系点,并以学生可接受的形式呈现,避免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惰性知识。同时,教师应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他人终究无法代替学生学习,教师应适时“放手”,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收获活知识,从而提高知识的利用度,而不是接受无用的惰性知识。因此,在英语课
堂上,教师应更好地承担起“组织者”、“设计者”、“促学者”的角色,适当减少自己的课堂话语量,将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做英语产出练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使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最终实现知识的全面整合,激活惰性知识。
布鲁纳的相关实验表明,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是由于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而引发的一类动机。如果学生只是单纯为了应付英语期中、期末考试而被动接受教师上课所讲知识,缺乏探究所学知识的内在深层价值,那么这类惰性知识对学生来说毫无趣味可言,也不可能真正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在英语学习中,只有学习者感受到了英语学习的趣味,变“必须学英语”为“我要学英语”,真正意识到英语学习的必要性而发自内心的想学好这门语言时,学生便会自发的在课上好好听讲,课下通过观看英语视频,听学英文歌曲,阅读英文刊物等方式进行学习,这类知识在学生需要时会被迅速而准确的提取利用。因此,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必须是正确的,这是克服惰性知识的前提。
生活处处有学问,英语教学也不例外。英语教师应有发现生活中可教知识的能力,并能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发展水平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围绕实例进行层次分析,使教学内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展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在九年级英语教材(人教版)第二单元(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中,以Festivals为主题,教师可以设置以下生活情境:假设你在今年元宵节花灯会上和父母一起赏花灯,碰到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热情地向你打招呼并询问元宵节习俗等问题,你该如何用英语向他们介绍呢?这样与学生生活相关性强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话题,实现知识迁移,帮助学生将学习与生活打通,领悟英语学习的意义所在,能够运用英语达到交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最终克服惰性知识。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由于惰性知识的存在,导致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欠缺,教学效果不明显。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意识到该问题,并寻找正确的方法逐步克服惰性知识,才是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