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蓓红
/平湖技师学校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他的《语 言》(Language)(1921)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语言学家帕尔默也曾在《现代语言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Linguistics)一书中提到“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就英语学习而言,文化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最能反映文化的特色和发展趋势。对广大英语学习者来讲,英语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语法上,对语言本身的社会功能和其他外在因素的探讨也是必不可少的。举个与平时生活中很常见的例子,我们常叫的“陈老师”,一般也不能直接译成英文,Teacher Chan的说法是不符合英语文化习惯的。只有医生以及有军衔的人才可以称 Doctor Zhang,Colonel Gordon。此外,President Trump,Senator Blair,Mayor Ma,Professor Jin 等也是常见的称呼,它表示一种尊敬,而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一般不用作称呼。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就会有意识自己纠正在英语学习中用过的一些看似正确其实不太地道,不符合英美文化习惯的称呼。从而有意识地将“陈老师,您早”的“Good morning,Teacher Chan!”转化成地道的“Good morning,Miss Chan”。此外,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对文化意识的缺失也会使我们在语言交际中发生失误。有时文化上的错误比语言上的错误还要糟糕,还要可怕,语法错误只要不影响表达,老外是能够听懂的,但是文化是一种“载体”,是一种“情感”,文化上的错误往往会给对方困扰乃至造成伤害,对说话者来说在默默中拉远了彼此的距离。实际上“情感”也就是一种思维的文化。就像你不能称黑人为Negro一样,这是他们的一种情感,带着种族歧视的深深烙印,是一种不能随便亵渎的文化。而在文化意识的饮食文化方面,在进餐过程中,你也会发现往往欧美人士很少随便乱吃东西。德国,丹麦,美国等国家的人是从来不吃动物的内脏器官和头脚爪等部位,他们认为动物身上的这些地方都是不洁的,或者他们的饮食习让他们选择不吃这些部位。一次工作餐中,一位外教跟着我们吃食堂,因为中式菜肴你一放酱油及各种调料便看不出食物的本真。外教吃内脏也吃得津津有味,当知得知是内脏时,明显很震惊。但还是吃完了盘中的食物。“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一个老外和我们这么多老师吃饭,出于礼貌还是按中国人的习惯来。但值得提醒学生的是,如果单独宴请外国朋友吃饭,特别是商务宴请,点菜或预备菜肴时就要注意对方国家文化方面的问题了。
以上的文化意识上的差异说明,当我们具备了语言能力,却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若是不了解英语文化,在交际过程中必然遇到文化障碍。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掌握语言所承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则有助于他们增加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更加恰当地使用英语。
笔者就自己任教的4个班级调查,学生普遍英语成绩差,中考英语分数普遍不到60分,男生班级较女生班级情况更不容乐观。作文中更暴露出学生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更糟的是有部分同学对待英语敷衍,摸不着头脑。
大部分学生认为我来技工学校就是来学技术的,英语根本不重要,属于“副科”,自己认不认真学习英语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任何影响;没有意识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能够支撑专业课走得更远;也没有很好的全局意识,意识到大环境下外商的进驻,对他们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文化要求。
技工院校的英语教材未得到及时的更新换代,教材内容不足以吸引学生;被压缩的课时与紧张的授课计划下,英语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将知识点揉碎了,掰开来细细讲,常有囫囵吞枣之感;学生接受力不够,课时安排紧的情况下采取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吃”的过饱却没有时间消化,从而更容易因噎废食。
以《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课本》英语第三册Unit 3 Festival 这一课为例,它蕴含着丰富的英语文化历史以及典故。课文引用了西方的万圣节,感恩节,情人节,圣诞节以及复活节。除了我们平时引用的信息化媒体给学生用视频以及图片的方式展开教学,同时,也可充分运用中职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如上到复活节时,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绘制彩蛋,并拿到课堂上营造复活节的气氛,让学生自主动手做中扩充自己的文化意识。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生态”,而其中俗语,谚语,格言往往是一国社会风土人情的最高度凝练,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丰富的民俗民风也为习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解析。
同样在每个单元Section A后面有English Mottoes(英语格言)这一部分,有些谚语看似简单,还能在中文中寻找到对等元素,如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但如果照字面理解to eat one’s own words,我们很快会想到中文中有这样一句对应的话,那便是“自食其言”。但实际上两者是有区别的。to eat one’s own words是指“收回自己说的话”,一般用于强迫别人收回所说的话,使别人丢脸。相比之下,我们常说的“自食其言” 是指“说了话不算数,答应了的事不去做。”所以在英语中应为:go back on one’s word 或者 break one’s promise。
“说”的能力在我们中职学生中有较大欠缺,他们通常不知道怎么说,怕说错。但在对话中往往也蕴藏着最直接的文化意识,考验着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些词因传统习俗和社会风俗的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不满,这种禁忌语应避免使用,一个故事曾讲欧洲一位君主制女王带着子女参观美国一座城市,欢迎宴以及游览都很顺利,最后在欢送宴上,市长也客气地说“Welcome you and your kids come to our city again(欢迎您和您的孩子再次莅临我市)”刚说完,人群中窃窃私语地哄笑起来,女王及她的随行人员都感到很不安,原来国王的子女不能称作“kids”,必须尊称为“prince”或者“princesses”因此,在口语交际中,有丰富社会含义的语言才赐予不同语言生命与活力,也是我们平时教学,交际需要注意得地方。
英文民谣,摇滚乐曲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有的职业类学生学不好英语语法,却对英语歌曲的节奏,乐感十分喜爱。通过歌曲融入课堂环节,可以甄选“有故事”的乐曲与学生共同赏析,既减轻学生对于英语的“学困问题”,又能和学生一起分享乐曲背后的故事。比如学生耳熟能详的We are the world,它的背后就有着20世纪80年代后由摇滚乐队和歌手掀起的“良知复兴”运动,他们为艾滋病,绝症患者举行大规模的义卖,这首《四海一家》是为救济非洲灾民所创作的,能带给学生更多视听以及心灵的冲击,从而起到英语课既锻炼学生的语音基础又给予学生轻松活泼的氛围。
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也是不争的事实,笔者通过实践摸索,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有所取舍,每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自己班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争取让学生学得“少而精”但是有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