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双 刘 丽/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
元话语这一概念最早由Harris 在1959 年提出,目的是探讨说话人如何引导听众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信息。自20 世纪80 年代起,在Kopple、Crismore和Hyland 等学者的推动下,元话语逐渐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特别是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焦点。
纵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元话语的研究,大部分只是停留在探究元话语的定义、分类和功能上,其研究较少涉及元话语的人际互动模式下的范畴—互动元话语的研究。本文以近年来互动元话语的发展趋势为指导,了解互动元话语的界定和分类,梳理国内外关于互动元话语的研究视角,旨在帮助更多研究者深入了解互动元话语,为后续互动元话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元话语是语篇中既可以帮助说话者或作者表达观点,又能与团体中的成员建立互动的语言成分。Kopple和Cristmore 等人将元话语分为语篇元话语和人际元话语两大类。Hyland(2005)以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元话语模式—元话语的人际互动模式。元话语的人际互动模式将元话语分为引导式元话语和互动元话语两类,旨在揭示作者如何运用语言策略引导读者,影响读者,并实现作者与读者间的交际互动。
引导式元话语是指作者为适应潜在读者的知识水平、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兴趣所采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强调对语篇的组织,表现读者意识需求中文章构建的程度。引导式元话语包括过渡语、框架标记、内指标记、言据标记和语码注释语。
互动元话语是指作者评价和介入命题信息的手段。徐赳赳提出:互动元话语显示作者和读者的互动关系,作者采用一些话语策略以提醒读者领会作者的命题信息,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信息。此类元话语从本质上来说具有评估性和参与性,能够体现读者和作者关系的亲疏程度、 表达作者的态度,并显示读者参与的程度(徐赳赳,2006)。
在Hyland(2005)提出的元话语的人际互动模式中,将互动元话语分为五类,分别包括模糊语、增强语、态度标记、自称语以及介入标记语。模糊语指作者通过使用具有缓和功能的词语来显示作者谨慎的和不完全承诺的态度,如possible、might 等。增强语指作者采用具有确定性的表达方式的词语或句子明确作者对所说的话的强调和不容置疑,如certainly、definitely 等。态度标记指作者对命题信息的评估,表明作者对命题信息本身所持有的情感态度,如important、fortunately 等。自称语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出现在语篇中,明确显示作者在文本中的存在,常用的有单数第一人称代词I 和不包含读者的复数第一人称代词 we(exclusive we)。介入标记语是作者认识读者存在并使得读者介入文本而需要使用的一系列修辞手段。
Hyland(2005b)又对互动元话语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将互动元话语分为立场标记和介入标记两大类。立场标记用来表示作者的态度,而介入标记则可以显示读者的参与程度。立场标记可以通过四种话语策略来显示作者的态度,分别为模糊语、增强语、态度标记和自称语。介入标记可以通过五种话语策略吸引并显示读者的参与程度,分别包括提问、读者人称、指令语、共享知识和插入语等五种语言资源。通过这五种语言资源的使用,可以加强作者与读者的互动。
近年来,互动元话语的研究在国内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自从2005 年Hyland 提出元话语的人际互动模式后,国外学者开始对互动元话语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是从2008 年开始关注互动元话语的。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互动元话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语料库的方法来分析互动元话语的分布特征。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领域,除了学术领域外,互动元话语在其他不同的语篇中也有研究。
在学术语篇中,互动元话语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不同的研究视角:一是不同学科对互动元话语分布特征的探索;二是探究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互动元话语使用的不同。
首先,国外学者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互动元话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McGrath & Kuteeva (2012) 以Hylands的立场和介入框架研究互动元话语在数学学科的使用情况,语料库分析结果显示,与其他硬、软学科相比,模糊语和态度标记的使用数量较少,但共享知识和读者参考的数量高于预期。
其次,一些研究者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比较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间互动元话语的分布特征。Lee &Deakin (2016) 探讨了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中国大学生成功与不太成功的英语议论文中互动元话语的使用特征。
互动元话语在国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学术领域上,此外,国外研究者还对书评、EFL 教材、商业网站等其他领域中的互动元话语使用特征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与国外的互动元话语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08 年开始,国内开始对互动元话语进行了研究。和国外的研究一样,互动元话语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学术领域,其他领域也有研究。
1、互动元话语在学术语篇的研究
国内互动元话语在学术语篇中的相关研究主要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进行:一个是对学术语篇的不同部分进行研究,二是从不同的维度进行研究。
学术语篇的不同部分互动元话语的研究大部分是对摘要部分的研究,也有探索序言、方法、结论等部分的互动元话语的分布特征。刘源(2015)以前人对跨语言及跨学科的互动元话语的研究为基础,对中国学习者硕博阶段60篇学位论文摘要和30 篇国际期刊论文摘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文化差异、互动元话语本身的复杂性、不同思维方式和写作习惯等都会引起互动元话语的使用差异。
另一个研究角度基于Hyland 提出的互动元话语的分类框架从立场特点和介入特点两个维度进行研究,立场标记语是以作者为中心,介入标记语则是以读者为中心。徐昉(2015) 基于对120篇本硕博英语专业学位论文和240 篇国际期刊论文中立场标记语的对比分析发现,学习者总体上显著少用表述作者立场的语言特征。赵怡琳(2018) 采用语料库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和英语为母语的研究者在学术期刊文章中介入标记语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了解介入标记语在学术文本中的使用特征,为二语学术写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2、互动元话语在其他语篇的研究
除了学术语篇外,对互动元话语的研究也涉及其他语篇,如英文社论、商业广告、书评、报纸专栏评论,特别是演讲。陈彧(2014)通过自建语料对比分析中英文毕业典礼演讲词在互动式元话语使用上的异同,结果显示中英文演讲者均倾向使用互动式元话语,在中英文语篇中均存在增强语与态度标记语的结合使用这一表达方式。
通过对互动元话语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国内外研究者都从多个角度,选择不同的语篇探讨互动元话语的使用特征,特别是在学术语篇中,而大部分互动元话语的研究都是基于语料库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并在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后续互动元话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国内外互动元话语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建设性的成果。本文首先介绍了元话语的人际互动模式下互动元话语的界定及其分类框架,重点梳理了互动元话语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互动元话语的研究热点还是集中在学术语篇中,虽涉及其他语篇,但研究相对较少,所以互动元话语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拓宽范围,涉及到更多领域,使互动元话语的研究更加全面,进一步推动互动元话语研究的多样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