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讨

2020-11-18 08:43李珍
速读·中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历史教学创新思维

李珍

◆摘  要:历史是一门综合学科,历史知识的广泛性使历史学科与其他众多学科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结合这一特点,对此,下文对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教育;创新思维

一、历史教师要加深对创新教育的认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互激发,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过程,因此,在历史教学的创新教育中,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健全学生的创新性人格。创新意识,也可称之为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学生的好奇心,探索兴趣,创新的欲望等。创新意识是直接激励与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中学生的创新行为起了引导、激发和催化的作用,对于中学生来说,历史教学是一个情感體验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世界与人格的形成过程,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性人格相互影响,彼此作用,创新意识和创新性人格是创新教育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这就是中学生历史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有把它们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创新教育的目标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二、加强学生创造性心理素质的培养

好奇心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自然和社会奥秘的主要心理品质,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起点,好奇心强是中学生的特点,而课堂能为学生的好奇心插上翅膀。人类是怎样形成的?原始社会中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早期的人类取火的方式有哪些?等等,历史教师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支下,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易使同学们产生联想,联想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联想是回忆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知识和在解决问题中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动,联想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组合,而是在新的整体中,根据某一方面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多层次,多角度的考虑问题。

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想象是创造的契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历史想象,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创造精神,鼓励学生的预见想象,超前思维。如在五四运动的教学中,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当年深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青年,当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被无理拒绝时,你作何感想?让学生自发表演写血书、呼吁、火烧曹宅、痛打卖国贼、游行、罢课等场景,使其真实体验轰轰烈烈的运动,从而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进而探究为什么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加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训练

“引而不发”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点,教师要“院而不发”,注重启发渗导,如让学生综合评价辛亥革命,洋务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积极影响以及它的局限性,从中你有何启发,认识等多方面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更多独到的见解,促使他们更具有创造性精神。广博的知识是产生灵感思维的前提,而灵感就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提供大量直观的、最新的历史信息及相关的学科知识(图片,材料,图表)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方法来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出其中的内涵。

历史事件离不开历史人物的活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体验。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让学生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感受历史事物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进行一种心灵的沟通。如《鸦片战争》从这一节了解到了以下几方面的情况,英国:走私鸦片,发动战争。清政府:战和不定。林则徐:禁烟,积极抵御。人民:奋起抵抗等。让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亲身体验英国资产阶级打开中国大门的迫切愿望,清政府的愚味无知,腐朽落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尚情怀,普通百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感受性学习,使学生深入历史人物的灵魂,进行历史的探究就不再是高不可攀。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此观点,教师可以让学生经过互相交流,得出如下答案:禁烟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英国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占领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才是其根源,这是一场英国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它的爆发是必然的。《鸦片战争》这一课留给学生太多的思考,闭关自守,必然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落后就是要挨打。多么深刻的历史教训,沉重的历史感自然而然地转化成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民族责任。

四、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同时,教师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全体学生的表现,注意把创新的机会留给每一个学生,对待学生提出的观点或问题,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①充分肯定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②客观事实求是地评价学生的观点。③不讽刺嘲笑,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④注意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会积极质疑,勇于创新,才能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龚新美.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2):96-97.

[2]何成刚.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04):77-80.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历史教学创新思维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