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我国文学艺术发展得到了提升,在文学发展过程中,桃花题材的使用为文学增添了一定的艺术价值。桃花题材最早被使用在创作中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最为让人熟知的便是《诗经》中的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反映出古代人们对美好物质的向往。桃花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是美好的代表。古人借助桃花题材的创作,寄予生活美好的向往。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桃花题材意向,并对优秀的文学艺术进行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意向分析
作者简介:丁培芳(1979.4-),女,汉,山东省聊城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0-0-02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文化底蕴深厚。在我国的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不能缺少桃花题材。文学的题材丰富成就了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桃花是一种植物。但是在不同的创作题材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对人物的象征、对景色的衬托,借景抒情、以物喻人等。不同时期下的桃花其文学内涵不同,但是唯一不变的是桃花题材是我国古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古代文学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一、我国桃花题材创作时期分析
1.1桃及桃花的由来
根据我国古书《山海经》中的内容记载,在我国的西北部生长着极多的野生桃树,人们对于桃树的记载有很多方式,对桃树以及桃的描述也有很多,光在《山海经》中有关于桃树以及桃的记载就有15种之多。桃树以及桃的作用有很多,桃树可以开桃花,然后结果子,桃花可以供人们观赏,桃子可以供人们食用,所以在古代,桃的实体概念就已经得到发展,在秦代初期,人们开始积极培育桃树,随着文人墨客對桃的接触,发现桃花的美好,并逐渐将桃文化引入到实际的文学创作过程中,以此推开的桃花题材的创作大门,为日后的文学作品多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1]。
1.2桃花题材在先秦时期的文学创作
在先秦时期,桃花题材其使用方式相对简约,这与这个时期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是脱离不开的。在这个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相对简单,所以桃花题材被挖掘的内涵表达还不具备一定的深意,但这并不影响桃花题材下文学表达的美感,就像上文中提到过的《诗经》中的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够表达出桃花的美好,通过桃花的美好间接地对古代女性的赞美。桃花果实可以食用,通常可以将其当成友人拜访的赠物,以此来表达文人之间的友情。而桃树生长茂盛,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也被赋予了青春,生命力顽强的象征。该时期下桃花题材在文学作用的中作用主要是比兴的写作手法,通过桃花自身的特点喻人,对人某方面进行赞美及表扬,该种桃花的创作题材对于古代文学起到一定的推动,为后来的桃花题材创作奠定了基础。
1.3桃花题材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
桃花题材的创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这个时期的古代文学发展极为繁荣,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的桃花题材已经被广泛地使用到文人墨客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去。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关于桃花的创作,尽管是文章的辅助性创作,对于桃花题材的发展也有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咏桃诗的出现,赋予桃花题材新的含义,这样桃花题材的文学作品创作不同于以往的文学作品中桃花的表达形式[2]。桃花在进行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受到环境以及作者内心情感的影响而表达的情感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借助桃花进行文学创作,可以为作品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
1.4桃花题材在唐代的文学创作
唐代是古代经济空前繁荣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各个领域大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不光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这样的文化发展背景下,桃文化的文学创作发展的也越来越好,呈现出万象更新的特点。在唐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桃花题材所代表的以赞美女性之多。这可能与当时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在唐朝,诗歌是一种新型的文学表达载体,诗歌的出现也为桃花题材的文学作品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再单单局限于有限的文学创作方式。同时在唐朝刮起了一阵桃花热,人们对桃花的喜爱生活很多的花艺,关于桃花的园林艺术设计也逐渐被形成。人们在农耕劳作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桃花的培育与种植。唐代诗人李白作品中《赠汪伦》一诗中曾写下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尽管这里的桃花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但是对于文学作品也起到了辅助性作用。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品中对桃林的描写,让人心驰神往的仙境。更及进一步深化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桃花题材发展。
1.5桃花题材在宋代的文学创作
宋代时期下的桃花题材文学创作之路相对坎坷,主要受当时社会发展情况影响,这个时期在刚刚的开国早期时间内,朝代的发展相对趋于平稳。人们对于花卉的欣赏也是相对较好,宋代下的文人墨客相对来说对于桃花题材的文学作品创作较为热衷,人们赏花风气逐渐得到发展。对于自身的生活品质有所提升,其艺术审美能力也有所提升,在花卉的欣赏方面就可以知道。宋朝自建国以来时局动荡,内忧外患常有,很多的文人墨客想要报效祖国但是却没有途径,空有报国之志,在这样的背景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咏物叹物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情感,宋朝时期,比较流行的是宋词,宋词文学作品内容主要包含了家国破碎的悲伤之情,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文学作品是有关于爱情的[3]。以宋代的发展为背景,使很多的文人墨客对生活产生一定的厌烦,并且大部分的文人墨客都选择归隐。宋代时期下的桃花题材的特点是雅俗共赏,这与当时人们的实际生活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二、桃花的意向分析
2.1桃花对于女性的赞美的表达
桃花是一种植物,也是现阶段的我国的重要花卉之一,桃花的开花季节主要在春天。春季百花齐放,万物复苏,桃花盛开,香气扑鼻,花开时节极为动人。在古代的文人墨客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往往将桃花的特点进行表达,将桃花比作成人,或者借助桃花景色抒发自身的情感表达。桃花的意向分析通常被人们形容女性的美丽。同时桃花也是青春、健康的象征。对于借助桃花用来赞美女性的诗句主要有《诗经》桃夭篇的内容“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这几句的简约诗句的创作,表达出了当女子出嫁后对婚后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对于女子多有赞美之意。桃花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除了对女性的赞美以及青春健康代表之外,女性的妆容也与桃花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桃花妆的出现相对较早,在隋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并在日后的时期发展的更加全面。被很多女性接受并喜爱。
2.2桃花对季节的意象分析
桃花主要盛开在春季,又被称之为春桃。桃花的盛开的就代表春天的到来。有句诗可以更好地解释桃花的春季象征“竹外桃花三两只”为我们展示出的是一种早春的情景。古代很多的文人墨客在进行春天的季节性描述上都采用桃花的意向表现手法,桃花的优美以及色彩的艳丽且不失水准,对其自身的风格具有一定的体现。通过勃勃生机,以及开花时节,使桃花成为春天的有利见证者。随着桃花文化的不断发展,古代文学作品中对桃花的意向分析逐渐变得成熟,而借助古代文学作品,使桃花的文学艺术形象逐渐融进我国人们的精神血脉之中,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审美价值。
2.3桃花对美人的意向分析
桃花盛开,其花色的鲜艳加之花朵较大,且色彩十足,并且柔中带媚。这样的开花特点极易让人联想到富有朝气以及健康气息的女性,杨柳可以比喻女性的身材苗条,而桃花就可以比喻女性的美丽容颜。根据相关的记载显示,唐明皇与杨贵妃就比较热爱桃花,甚至在他们居住的寝宫中种植数百株以作平时的观赏。当桃花盛开时,两人就会相互依偎树下赏花饮酒,每次唐明皇都会摘下桃花并且插在杨玉环头发上,他讲到此话最能助娇态[4]。从古至今桃花经常被文人们用来比喻女性的美貌。古代文学中的桃花意向美人较为常见,与其说是文学作品创作的巧合,还不如说这是作家们有意引导。通过对桃花的观察,根据桃花的特点进行文章的创作,通过古代文人的思想沉淀,对桃花的美人意向进行完美解释。
2.4桃花意向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家陶渊明是唐朝时期的代表性文人,在实际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的地位,而且经他之手的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古代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很多的文人作品的创作。他笔下的《桃花源记》这一文学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差异,并且赋予桃花更多神秘性色彩,这样桃花的描述形式被后事的文人作家所接受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丰富以及创新。作为文学作品思想进步的重要体现得以被很好的传承,该篇文章对于桃花源理想中的状态以及实际的情形相比较形成独特的对比,人们的美好愿景以及人们向往的生活都通过桃花源进行体现。当人们经受战乱以及生活的潦倒,都希望有一个像桃花源这样的地方存在,这个地方没有剥削与压迫,人人之间平等,民風淳朴,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由于每个人的审美不同,看待事物的反向也不同,对于整体环境的发展过程中桃花源的理解也大不相同,但表达的都是对美好生活以及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三、总结
综上所述,桃花题材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墨客在不同时期下将桃花题材结合到实际的文章创作过程中,以此充实自身作品表达的情感。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桃花意向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代表季节,又可以对女性的赞美,同时还可以真实的描述美丽女性,除此之外,还可以极大程度上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参考文献:
[1]蔡清, 孙莹.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J]. 包装世界, 2019, 000(003):84-84.
[2]陈安梅.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中春雨意象的探讨[J]. 黑河学院学报, 2019, 010(006):168-170.
[3]苏文娟. 中国古代文学中芦苇意象和题材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9, 39(01):30-31.
[4]李光生. 中国古代文学"雾豹"意象的多重义蕴[J]. 中国文学研究, 2019, 000(001):109-114.